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5日在潜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龚定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省“一芯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加快实施“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们凝神聚力、克难攻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过去的一年,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我市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90位、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第82位、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65位,分别提高5位、6位、13位。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成为全国3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市之一。成功举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培训班、全国农垦扶贫产业示范交流活动,潜江经验在全国推广。

过去的一年,在国际贸易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我们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77.7亿元,增长68.7%,增幅全省第二。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同比增长17.5%。新增外贸备案登记企业12家

过去的一年,在更大力度减税降费的背景下,我们壮大财力、涵养税源,“三大收入”持续增长。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亿元,增长6.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27元,增长9.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94元,增长9.54%。

过去的一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年实现14737人脱贫、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3.1%降至0.2%。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26%。妥善解决44个小区、2.1万户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办证难题。创新人民调解员制度,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12件。全市空气环境优良率为80.6%,全省第4位。纳入省政府考核的3个跨界断面综合达标率为1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

过去的一年,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人民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民生支出达52.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8%。14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投资18亿元同步规划建设9所学校,职教中心新建项目、高新区小学、曹禺小学开工建设,高新区中学、泰丰中学投入使用,华中师大潜江附属中学开学招生,有效缓解了“大班额”“择校热”问题。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实体、兴产业,产业转型不断加快。工业持续做强。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8%,居全省前列。新化工、新能源、新科技、新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6%、21%、6.1%、6.6%。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黄金25条”,实施总投资381亿元116个技改扩规项目,金融机构落实企业授信158亿元。金澳科技蝉联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上升25位;金华润、永安药业跻身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完成中小企业成长工程2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农业持续做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重点综合项目17个、总投资65亿元。虾稻共作面积达到80万亩,小龙虾交易额突破80亿元,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在外从事虾稻产业经营主体达到560个,在外建设虾稻共作基地50万亩,奠定了“潜江龙虾、世界共享”的基础。成功举办第十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潜江龙虾走进香港、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军运会。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3.7亿元,位居全国小龙虾品牌首位。服务业持续做活。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出台《潜江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谋划推进卓尔系列项目、楚国盐泉等14个重大文旅项目,全年游客达215万人次,成为湖北100个必驾最美打卡地。

(二)上项目、扩投资,发展底盘不断做大。项目招引提质。“双招双引”黄金20条,设立5个驻外招商中心,外出招商421批次,接待客商642批次,实现招商数量、质量、体量“三量”齐升。新签约项目100个,协议引资547.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个,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31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2亿元,增长32%。成功引进晶瑞微电子材料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个,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项目投资提效。“三”项目422个,总投资2474.2亿元;储备转建设累计转化率33%,建设转达效累计转化率2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6%、17.9%、41.2%,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鲜明特点。全年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债券资金51亿元。项目建设提速。启动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成立“四大片区”指挥部,持续举办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拉练活动,全年新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224.2亿元,市领导包联的49个重大项目以及省督三类项目顺利推进。深度谋划推进园林城区至广华市域铁路、金澳科技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江汉盐穴天然气储气库、国家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提品质、促融合,城乡融合不断拓展。区域价值彰显。完成东荆新区、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紫月湖公园、市民之家、文化中心、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加快建设,引进曹禺文化旅游城、潜江城市客厅、锦江都城五星酒店等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极大提升了城市区域品位和区域价值。服务功能提升。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立面改造、专业市场、综合管理、市民素质六大提升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新增停车位1481个,启动15处口袋公园建设,城区环卫保洁服务市场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精准治理实现全覆盖。南浦路、兴盛路东西延、秋月路、奥体路、汉江大桥、农村危桥改造、全域公交一体化等系列民生路、民生桥、民生公交的加快实施和竣工通车,满足了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集镇面貌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启动城镇功能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浩口镇、张金镇再次入围全国千强镇,老新镇秀河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龙湾镇郑家湖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后湖管理区、高石碑镇成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后湖管理区、王场镇成为全省卫生乡镇,全市建成10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02个省级绿色乡村。

(四)强改革、增活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更顺。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保、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完成出租车改革工作。深化文联改革,实现文联组织、文艺协会乡镇全覆盖。供销社、人民调解、产业扶贫、司法体制、群团、农垦企业化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营商环境更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6条。深化“3550+100”改革,实现企业首次登记3个工作日以内办结,一般登记、抵押登记业务办理时间均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分别实现95个工作日、83个工作日办结,加快建立区域统一评价、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代办服务、告知承诺等配套制度,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实现省、市、镇、村政务服务网四级连通,依申请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7.4%。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4404户,增长13.5%。金融财税更活。设立潜力产业发展基金、湖北长江(潜江)产业发展基金,引进江汉国翼产业发展基金。与省高新投共同设立1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基金。中国银行潜江支行成功升格为分行。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降税费4.5亿元。

(五)惠民生、增福祉,民生保障不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117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3%。新老机保制度衔接到位。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孤儿养育等标准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新政策平稳落地。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更加便捷。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新开工建设2801套;完成商品房销售65万平方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深入实施健康潜江建设。医改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示范区。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家国情怀。《河西村的故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潜马”再次点燃城市激情。成功举办第三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成功挂牌8个非遗传承基地。新建镇级运动健身中心5个,改造升级村级文化广场21个。深化平安潜江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战果,全市共侦破恶势力团伙3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3个、涉黑组织2个,破获刑事案件147起,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可防性案件连续两年下降。应急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整体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工作不断强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转作风、求实效,政府效能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持之以恒反对“四风”。认真落实中央“基层减负年”要求,减文36.8%、减会38.8%。扎实推进人防领域专项治理。持续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79件,政协委员提案206件,见面率、答复率均为100%。支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执纪执法。

各位代表,2019年,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国防动员、武装,工会、青年、慈善、残联、工商联、妇女儿童、老龄老干,统计、保密、档案、气象、科协、机关事务、邮政通信、新闻出版,外侨事务、民族宗教、对口支援、对台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奋勇前行,以激情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沉甸甸的发展实绩向新中国70华诞献上了潜江厚礼。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江汉油田、监狱农场以及省直在潜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驻潜部队全体官兵,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大的现实是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思想解放不够。比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产业园区配套不优,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基础设施薄弱;镇域经济、外向经济、创新经济、实体经济等发展不够;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民生领域短板较多,营商环境与人民群众期待和发展需求相比差距较大,财税收支压力依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大攻坚战等任务依然艰巨;有些干部能力不足、作风不实、担当不够等等。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坚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0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把握主动,顺势而为,奋发进取,为潜江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聚能。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既定发展目标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攻坚克难的气魄、坚持不懈的韧劲,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既定发展目标、既定发展任务、既定重大项目,全力以赴抓落实,竭尽全力促完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实现、“十三五”规划全落实。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布局不动摇,“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导航图、路线图、作战图,要聚焦“四大产业集聚区”和“四大千亿板块”,做实做强区域支撑、板块支撑、产业支撑、基础支撑,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支撑。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动摇,“稳”应“变”,以“进”促“稳”,增强对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预见性、适应性,针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稳定所忧、企业所盼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精准施策,扎扎实实做好“六稳”工作,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必须坚持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坚定不移在壮大产业、做强项目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加速动能转换,以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实力,确保东进南扩有项目、产城融合有支撑、四区联动有动力、全域振兴有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总攻全面小康,全面落实“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必胜的决心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在做实底板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金融风险应对处置工作机制,扎实做好金融风险摸底排查、监测预警、依法处置、舆情管控等系统工作,严厉打击披着理财外衣的非法金融、非法集资和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强化全口径债务管理和政府投资预算约束,从严控制新增债务,妥善处置存量债务,确保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正确处理好防范债务风险与科学合理举债、防范金融风险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关系。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养老保险支付、不动产登记、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严格落实“一摘四不摘”要求,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确保全市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效,坚持关口前移,统筹低保救助、特困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及时做好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帮扶。坚持“农户自愿、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市场调节”的思路,对贫困人口、已脱贫人口、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探索建立长效社会保障机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高质量、不返贫、可持续。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按期销号,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迎检工作。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城乡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油烟、固体废物等综合治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强化12个乡镇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运营,抓好垃圾焚烧发电、生态循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执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落实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等制度。

(二)以奋进的意志加快动能转换,着力在做实产业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做实产业平台。做实“四大产业集聚区”平台,强化“四大片区”指挥部功能,聚焦高端服务业、智能制造、石化精炼、特色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总部型、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做实产业基金平台,完善“资本引爆、产融互助”基金运营模式,发挥好我市潜力产业发展基金、润泽产业基金、湖北长江(潜江)产业发展基金撬动作用,加大与湖北高新投、湖北长江产业基金、江汉国翼产业发展基金战略合作力度,将我市产业基金打造成全省县域产业基金的标杆。做实国家高新区平台,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完善高新区功能,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园区提升工程,强力推进园区道路、化工综合管廊、热电联供等项目建设,让潜江国家高新区名副其实

壮大产业实力。坚持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企业攀大附强、合作重组、股份制改造、技术创新,继续对重点技改项目给予以奖代补支持,着力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抓好50个技改扩规项目建设,培育新进规企业20家以上。支持张金、龙湾、浩口等地建设服装产业园。大力发展新化工、新能源、新科技、新特色产业,加速推进金澳科技油品升级、输油管道、货运铁路以及江汉盐穴天然储气库、潜江微电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做大微电子材料产业,积极对接武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扎实做好“芯”产业配套,推动长飞潜江科技产业园、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江汉盐化工业园协同发展。重点加快晶瑞微电子材料、中节能清洁生产、伊格特新材料、湖北兴训半导体等项目建设,着力推动湖北鼎龙、江苏达诺尔等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加大与日本高化学、三菱化学、日本丸红、台湾华立等龙头企业的跟踪对接力度。

提升产业水平。围绕打造国家4A、5A级景区,加快卓尔集团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修复、曹禺文化旅游城、潜江城市客厅系列项目建设,打造江汉平原文化旅游新地标。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快楚国盐泉、龙湾章华台遗址、红色文化、龙虾旅游等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推动形成生态游、文化游、美食游、休闲康养游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发展现代金融,继续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发展现代物流,支持传化物流发展,完成城东物流专用公路建设。编制实施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提升城市商圈品质。优化土地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三)以拼抢的斗志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在做实项目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以项目注入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创新驻点招商、基金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0亿元、签约项目110个。围绕打造四大千亿板块,把建链型、延链型、补链型、强链型“四型”企业和项目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龙头带动型和上下游配套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一区六园”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加快形成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园区集群。

以项目增强发展动能。完善项目开工、项目拉练、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结账机制,继续实施“两月一开工、一季度一拉练”调度机制以及领导包联招商、包联项目、包联企业服务机制和项目建设硬账硬结督办机制,着力形成项目滚动建设的良性循环。全年力争新开工产业项目90个,切实抓好省重点督办项目、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和3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力以赴抓好178个政府投资项目,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90亿元,形成更多的投资量、实物量。突出抓好247省道(潜江)汉江大桥、234和318国道一级公路、潜枣高速高石碑至积玉口连接线、火车站综合换乘中心等交通项目建设,巩固好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成果。强力推进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四湖流域骨干河流治理、水系连通、老新二站、杨市泵站等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以项目厚植发展后劲。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高质量形成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支撑项目,力争将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西延、公铁水多式联运、国防战备公路、火力发电、东荆河河口整治、灌区续建配套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盘子。抢抓国家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的政策机遇,加强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的项目谋划储备,完善专项债券项目库。扎实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独立工矿区、国家高新区、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政策争取工作。

(四)以领跑的气魄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在做实农业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产业兴农。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聚焦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潜江虾-稻、潜半夏、潜江大豆等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支持泰国正大、福建安井、周黑鸭以及华山、交投莱克、湖北中虾等企业建设精深加工基地,拓展小龙虾精深加工链条。大力实施虾-稻产业“走出去”,力争各类经营主体在外建设虾稻共作基地130万亩,建设虾稻运销和初加工企业40个,新增潜江龙虾餐饮直营店、连锁店、加盟店1600家,着力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的转变。围绕补齐潜江虾稻产业短板,推广种植“虾稻1号”,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加;积极推动湖北粮油集团与巨金米业战略合作,支持虾乡食品等企业发展稻米深加工,真正做到潜江稻虾、潜江虾稻“双轮驱动”。抢抓道地药材发展机遇,加快潜半夏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证,支持潜半夏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中医药深加工企业,开展潜半夏精深加工,推动潜半夏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大豆产业升级发展。

品牌强农。擦亮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推动“潜江龙虾”“潜江虾稻”获得“供深”食品通行证。深化“潜江龙虾+”双品牌运行模式,全方位、立体化营销潜江虾-稻品牌,让潜江龙虾更加深入人心。推动龙虾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开发潜江龙虾系列主题文创产品,绽放龙虾文化魅力。高质量建设湖北省小龙虾质量检验中心,支持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发展,加快小龙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冷链仓储等建设。完善虾-稻产业质量监管体系,突出投入品、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市场秩序等管理,强化生产、加工、餐饮等环节行业自律,保障产业发展安全。

改革活农。落实好国家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扎实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加快完善农场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着力破解束缚农场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改革难题,促进农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各类组织深度融合,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治理惠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项目落地,实施好“三乡工程”,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冬春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完善虾稻共作基地水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做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及后续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全市美丽乡村16个示范村、65个整治村和“三纵三横”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五)以实干的作风提升城乡品质,着力在做实新型城镇化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提标城乡规划。完成市级总体空间、“四大聚集区”和全市村庄规划,为片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完善市区建成区改造提升规划,编制园林老城区、高铁片区、紫月湖片区等重点地段和城乡结合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实现近期建设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和集镇个人建房规划、审批、建设、监管制度,统一规范建房管理,久久为功建设美丽村居。保持“两违”控管高压态势。启动智慧城管试点工作,完成智慧城管规划编制,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管理全要素、执法监管全过程。

提高区块价值。深化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加大东荆新区、高铁片区综合开发力度,全力布点建设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城市区域价值、地段价值、投资价值。突出产业布局,着力推动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生态龙虾城四期、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突出路网布局,着力推动兴盛路东西延、站北大道、红梅路东延、东城大道南延以及东荆新区PPP路网、东荆大道南延、紫光路南延等项目建设,以路网建设拉开片区开发骨架。突出民生服务布局,加快紫月湖公园、市民之家、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步伐,提速规划的新高中、新医院以及奥林匹克中心、公租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支持园林、泰丰、杨市、总口等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等地完善基础设施,做大产业经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提升城乡功能。全面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冲刺战,深入开展文明素质和文明环境提升“双八行动”,扎实开展好系列补短、整治、巩固、提升活动,努力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全面打好垃圾分类人民战争,着力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闭环系统,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六进”活动,真正让垃圾分类成为我市的新风尚。全面深化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城管“执法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管理事权下放”,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市政管理市场化服务,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大力发展夜经济,结合步行街建设,依托潜江龙虾等美食,打造独具特色的夜市经济街区。围绕高铁片区、东荆新区、老城区、工业园区、美丽乡镇建设,加强市政设施、城市道路、雨污管网、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补短板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章华中路立面改造、潜阳路东延景观提升、曹禺公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深入实施好6个区镇处城镇功能提升续建工程,启动实施12个区镇处城镇功能提升新建工程。鼓励特色镇、中心镇、口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加快熊口、王场特色小镇建设步伐,支持张金、老新、高石碑等口子镇改造升级城镇景观、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支持周矶办事处、高场办事处、积玉口镇等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支持国有农场依托土地优势转型发展。全面实施“气化乡镇”建设,推进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提速企地融合。打造地域共同体,以园林城区至广华市域铁路项目为纽带,加快城与城、产与城、人与城、客与城融合融通,打造城市公共交通、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的新型综合体,构建铁路沿线经济走廊。深化江汉油田“三供一业”及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改革事项的落实,扎实做好过渡期工作。打造经济共同体,大力支持江汉油田发展页岩气、页岩油等新能源产业,服务好潜江至韶关输气管道项目建设,共同推动江汉盐穴天然储气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抢抓国家独立工矿区政策机遇,实施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完善资源配置、社会管理、重大项目推进、生产运行调度四位一体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效率。

(六)以担当的勇气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在做实创新驱动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3550+100”改革,完善区域统一评价、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告知承诺、全程代办等配套制度,形成项目投资的制度创新集成,真正做到“办证即营业”“承诺即开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扎实推动“一网一云一库一中心三平台多应用”和“鄂汇办”潜江旗舰店建设。全面启动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一窗通办、一事联办”改革,实行集约服务、套餐服务。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更大力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证照,真正让企业群众“只跑一次、一次办好”,坚决杜绝企业群众办事“来回跑、跑多次”现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现登记注册及行政审批业务全程网上办理。抓好聚焦企业关切推进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清单中的57项具体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做到服务好不好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

更大力度深化重点改革。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黄金25条”、“双招双引”“黄金20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降尽降。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落实好“英才、俊才、专才、匠才”待遇政策,着力破解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留人难四大难题。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深化投融资改革,支持市城投公司、市高新投公司等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经营能力。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投资评审等财税制度改革,强化资金统筹整合,大力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探索逐步建立乡镇污水处理使用者付费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全域公交改革工作,巩固出租车改革成果。研究出台消费促进政策,释放消费潜能。

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数量突破100家。

(七)以为民的情怀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在做实民生支撑上取得更大突破。 

兜牢民生保障。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安置工作。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扎实推进医保体系建设,建立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大病保险功能 ,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精准度。发展慈善事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推进育儿、养老机构建设。

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学位供给,确保高新区小学、曹禺小学如期建成开学。加快市职教中心新建项目建设。支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拓展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全面改善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深化市管校聘、集团化办学和高考综合改革,争创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实验区。推进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华中师大潜江附属中学品牌化、特色化、内涵化发展。深入推进健康潜江建设,扎实开展健康潜江15项重点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快市中医院周潭院区、市精神病医院以及基层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五化村卫生室建设。扎实推进公立医院、基层卫生体制等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举办好第四届曹禺文化周、第十一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四届国际虾稻产业博览会、国际马拉松、中国剧本交易会等系列文化体育活动,继续举办“唱响潜江”“诵读潜江”“舞动潜江”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体育活动的新需求。推进市民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村级文体广场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

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提升社会治理实效。探索“区块链+”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加快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推广“红色物业”模式,使“红色物业”真正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优化城区社区布局,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管理服务圈。完成16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任务,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群众自治,完善村民公约,逐步健全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人民调解员制度,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开展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做好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

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办好民生实事。1.筹资1.17亿元,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筹资20亿元,开工建设7375套保障性住房。3.筹资3.5亿元,完成2所学校建设任务,启动新高中建设。4.筹资4830万元,扶持新增创业3500人,带动就业7000人。5.筹资4亿元,实施全域公交改革,力争实现公交全域覆盖。6.筹资3.02亿元,完成28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大力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户户通”工程。7.筹资5773万元,继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8.筹资4200万元,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市所有参保居民。9.筹资3.86亿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25.6万亩。10.筹资1622万元,实施文体惠民工程。11.筹资5000万元,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12.筹资5665万元,改造25个老旧小区。13.筹资1.32亿元,改善农村电网设施。14.筹资7.8亿元,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汉江水15.筹资1.8亿元,启动实施村级公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350个行政村(农村社区)的公益性公墓建设。16.筹资720万元,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程。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各位代表,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本领,提升行政效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着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全面提升为民治理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让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力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的温度和质感。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努力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全面提升担当治理能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尺度,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解决各类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努力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把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政府执行力,着力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项目快推进、任务快落实、工作快见效。把开拓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常态,坚决破除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用创新的方式补齐短板、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促进政府工作创新求变。

全面提升廉洁治理能力。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大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监管力度,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执守简朴、力戒浮华,厉行节约办一切事情,用政府的“紧日子”保障人民的“好日子”。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打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时代因奋斗而常新,事业因实干而行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为着力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