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十三五”发展成效和“十四五”发展展望


十三五”发展成效和“十四五”发展展望

市经信局


十三五”以来,市经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实施“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采取超常举措、发挥集体智慧,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推动我市制造业提质效、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加快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们凝神聚力、克难攻坚,强实体、兴产业,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8.2亿元,连续4年分别增长15.6%18.3%19.4%9.1%;完成工业增加值407.9亿元,连续4年分别增长9.5%6.7%7.9%8.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8%,居全省前列。新化工、新能源、新科技、新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6%21%6.1%6.6%2019实施技改扩规项目116个,总投资381亿元;新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224.2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6%17.9%41.2%,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鲜明特点。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强改革、增活力,综合实力持续攀升。2019年我市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90位、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第82位、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第65位,分别提高5位、6位、13位。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成为全国3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市之一。今年,我市再次跻身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竞争力百强县(市)第48位,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8位,排名位次再次进2位。

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精准施策、有效应对,上项目、扩投资,发展底盘不断做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占GDP比重17%;金澳科技蝉联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上升25位;金华润、永安药业跻身湖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成立“四大片区”指挥部,持续举办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拉练活动,2019年招引总投资147.9亿元的16家微电子企业集中落户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芯”产业配套基地、新材料发展高地初现端倪,为打造全国瞩目、世界知名的微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断崖式下跌40.3%到三季度负增长10.3%,降幅收窄3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8.59.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上半年增长2.8%、高于全省平均16.8个百分点、为全省唯一正增长,交通运输周转量上半年负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2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上半年增长17.2%、高于全省平均4.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存在主要问题

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市部分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纺织服装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产业关联度差;绿色食品产业主导产品单一,家居制造产业创新不强,企业仍以传统家具制造为主,“互联网+家居”还未产生实质性效益。

内生创新增长能力不强。近年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一批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但是,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对偏少,产业创新支撑亟待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不理想,缺乏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点不明显。

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受虹吸效应影响,武汉市人才工资水平、用人机制、发展机会等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优势导致我市部分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导致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同时,部分企业用工难问题也依然存在。

园区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市重点工业园区依然存在园区道路不通、土地使用受限,化工综合管廊、热电联供等专业化园区项目建设滞后等困难和问题,园区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现有园区配套功能、园区品质形象和竞争力明显较弱,与打造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的新经济发展示范平台还有较大差距。

三、发展面临形势

(一)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从国内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关键的五年和“两个百年交汇期”。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线新经济、5G等新技术、新基建、新产业将为“十四五”增添新动能。后疫情时代,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与促进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正在推动湖北加快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驱动力。湖北有望借助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一系列政策红利,成为国家推动双向开放、内外循环的新时代的战略支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体系分化变革,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正引发国际分工和国内生产力布局重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同时,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变革,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发展,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三)新发展格局为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新方向。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在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威胁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产业链重构机遇。20205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始终是“双循环”最有效着力点、主抓手、硬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坚实基础。

四、“十四五”发展谋划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培植新兴产业,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全面落实“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为稳固提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提供关键支撑。

(二)总体布局。深度实施“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政策优势,推动“四大产业聚集区”高质量发展

东片现代服务聚集区。以园林办事处、泰丰办事处、杨市办事处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一批档次高、品牌影响力强的城市商贸综合体、知名星级酒店、购物广场等消费业态,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极。

南片智能制造聚集区。以杨市办事处、总口管理区为重点,瞄准制造强国重点领域,依托装备制造、家居制造等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制造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培育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智能制造增长极。

西片特色产业聚集区。大力支持镇域经济振兴发展,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和飞地经济模式,加快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步伐,支持乡镇发展乡村旅游、服装产业、农产品加工、“双万”工程(虾-稻、潜半夏两个亩平收入过万元农业产业),做大镇域经济总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王场镇、广华寺办事处(江汉油田)为重点,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动化工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大力发展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打造转型发展增长极。

(三)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聚焦打造江汉油田、金澳科技、智能制造和虾-稻产业四个“千亿板块”,努力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亮点的产业构架和体系。

夯实基础,加速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新化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加速产业向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布局,坚持炼化一体化、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加强产业间结合,推动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和生态化发展,加速形成以金澳科技为龙头的新化工产业集群、以江汉油田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长飞光纤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环境友好、绿色环保、生态循环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到“十四五”末,形成两千亿级石油化工产业。

抢位布局,实现电子科技产业突破性发展。以光电材料、芯片科技、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加速企业向南片智能制造聚集区布局,抓住5G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做大产业规模、做大园区平台等思路,主动引进国内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国际光纤光缆企业,打造世界级光纤制造产业基地,把电子科技产业打造成为潜江的一张产业名片,争取到“十四五”末,形成千亿级电子科技产业集群。

聚焦品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端化发展。以休闲食品、食品加工、特色虾稻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向西片特色产业聚集区布局,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单一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强化区域共用品牌建设,构建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端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形成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延伸链条,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做强做大。以军民融合、家居制造、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产业向南片智能制造聚集区布局,坚持做大龙头、集群聚集的发展思路,引进同类企业集聚,支持智能化升级,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争取到“十四五”末,形成500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围绕大健康,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增长点。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科技医疗等领域,加速产业向北片工业区集聚,抢抓生物医药产业重大发展机遇,依托潜江市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对外承接,推动产业集聚,完善投资环境,拓展延伸产业链,走国际化、高端化、集约化道路,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争取到“十四五”末,形成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提升层次,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以棉纱纺织,传统服装,医用防服为主攻方向,加速产业向西片特色产业聚集区布局,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为动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升级方向,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形成潜江纺织服装产业新格局,争取到“十四五”末,形成百亿级服装纺织产业集群。

五、重点举措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创新能力还有不足、竞争不强,传统产业占比高,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是实现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关键举措抢抓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机遇,精准对接加大传统产业技改投入,争取更多项目和投资进入“总盘子”。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培育有活力市场主体做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各环节开展跨省、跨境并购重组。鼓励民营企业申请国家级及地方重大项目和专项扶持基金,对申请成功的企业和联合体给予政策奖励。培育骨干企业。建立骨干企业培育目录,精准服务,支持有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深耕细分市场,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壮大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进规“培育库”,实行“一企一策”围绕贷款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帮扶,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高新企业。每年评选出一批规模较大、贡献突出、有市场、成长性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实行挂点帮扶,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梳理我市制造业重点领域短板”,遴选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强基项目进行创新攻关,力争3-5年产业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针对我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原始创新难度较大,走一条与高校、科研院所协调创新的路子。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在工业研发、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应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工业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开展智慧工厂、数字车间试点,推动企业上云。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发、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也,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以创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为重点,引进军转民项目,壮大民参军规模,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干部进企业纾困解难活动,重点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人才招聘、人才培训提供服务积极搭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等载体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投资兴办实业等合作方式,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原创性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经营型管理人才。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起步阶段面临的发展资金困难,推动民间资金向工业企业的投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支持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有效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要素保障提升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实行差别化供地倾斜政策,对于列入工业园区的工业重点项目,予以倾斜保障和优先供地支持。盘活优化存量土地。坚持依法依规,以用为先,明确闲置土地处置原则、适用类型和盘活利用方式,多用途处置闲置土地。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对于企业因停产、半停产等造成土地低效利用的情况,采取协商收回、分割转让等途径引导用地单位推出土地,实现腾笼换鸟。构建企业融资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强化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鼓励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创新型企业增资扩股,并支持企业通过债券、票据、信托等多种方式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备库,设立企业上市专项奖励资金,通过鼓励企业上市引导企业规范运作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企业间接融资方式。积极发展政策性科技担保机构,建立地区企业政策性科技信用担保体系,有效分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企业创新产品研发责任保险、专利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




2020103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