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潜江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在《潜江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奋斗目标,结合我市商务发展实际,编制《潜江市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十三五”商务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潜江市“十三五”商务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商务工作紧紧围绕“四化同步”、“五个潜江”建设,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消费需求,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利用外资,加快“走出去”步伐,全力推进商务经济转型升级,商务发展“十二五”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牵动作用显著增强,为“十三五”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贸易实现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消费市场持续增长,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169.7亿元,年均增长15.2%,五年累计达到666.7亿元。商业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升,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达140家,比“十一五”末增长20倍,其中年销售额过1亿元流通企业11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17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限额以上企业超过140个,实现零售额92多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2%。电子商务在商业企业中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进入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的个人、企业网店总数超过2300家,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淘宝特色中国潜江馆、京东特产中国潜江馆、1号潜江馆、苏宁易购潜江馆等平台投入营运,建设O2O模式村级网点180家,全方位培训各类电商人员超过4000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亿元。

(二)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农家店98家,建成商贸中心5个、配送中心2个,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商品配送率达到60%以上。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18个,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工配送、冷链物流、预选包装和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多层次、多门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三)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进出口额2015年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2.4%,五年累计进出口19.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015年达到3亿美元,年均增长11.1%。外贸主体不断壮大,有出口实绩企业数增加到28家,出口过5000万美元达到3家。品牌建设成效凸显,形成“潜江龙虾”、“良仁”、“楚玉”、“鱼满仓”等企业自主品牌。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40多个。

(四)利用外资迈出新步伐。“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15年达到5820万美元,年均增长16.4%,外资来源地增加到2015年的11个。利用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5年累计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个,合同外资32784万美元,单个项目利用外资突破3300万美元。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外商投资企业增资2015年达到2670万美元,年均增长42.1%。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展,第三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外商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

(五)对外投资与合作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015年达到2294万美元,年均增长3.9%,五年累计实际对外投资818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239人。“走出去”主体加速壮大,新增对外投资合作企业5家,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增加到3家。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提升,投资行业拓展到种植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

(六)商务发展环境呈现新局面。“十二五”期间,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平稳划转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管理等职能。我市与省商务厅签署《厅市合作协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市农贸市场及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工作方案》,出台《潜江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3-2020)》,检验检疫潜江办事处、海关综合性保税仓库、原油保税仓库建设全面推进,商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顺利完成商务改制企业未剥离金融债务打包回购,积极推进企业存量土地一级开发,累计完成12家商务企业改制改造工作。

二、潜江市“十三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潜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要求,实现新常态下更高质量的新发展,我市商务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发展将步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

(一)潜江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1、多层战略叠加带来的新机遇。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实施“两圈两带”发展战略,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和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打造“两江对接、两带共赢”的发展格局,为潜江加快对外开放,承接国内外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十三五”期间商务经济加快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2、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创新热情,有利于潜江发挥区位优势,分享战略机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改革的红利、开放的活力将进一步显现,对消费、投资、贸易、服务、出口等商务经济领域的发展形成有力拉动。

3、潜江自身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个潜江”建设,交通格局形成公水铁联运环圈,城乡格局进入一体化发展加速期,产业格局形成“5+3”竞进态势,潜江经济发展处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新阶段,为商务经济聚集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潜江商务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国内贸易流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辐射和集聚能力不强。商贸流通规模依然不大、业态水平不高,城乡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商业网点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商业特色不明显,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任务艰巨。

2、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急需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对外贸易总量规模偏小、企业数量较少,出口基地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出口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利用外资缺乏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对全市的经济拉动作用有限;对外经济合作规模较小,“走出去”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石油勘探、服装生产等传统领域。

三、潜江市“十三五”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潜江市委一系列决议,围绕“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进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构建内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奋力推动全市商务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国内贸易: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测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020年达到286亿元。到2020年,限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限上占比达到6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

对外贸易: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改善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在促进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和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全面提升外贸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 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71955万美元,其中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0%,达到66980万美元。到2020年,国家级出口基地1个,省级出口基地3个,备案登记企业200家以上,有出口实绩的外向型生产企业50家以上,其中出口额过亿美元企业2家、过5000万美元3家、出口过3000万美元5家。

实际利用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在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领域的投资比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2020年达到8553万美元。到2020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5个,其中过5000万美元项目1个、过3000万美元项目2个。

对外经济合作: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一带一路”的国家为重点不断推进,进一步拓展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不断完善外经服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20年,累计对外工程承包达到12000万美元,对外投资额2000万美元,对外劳务合作2500人。

口岸建设:加大口岸建设投入,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到2020年,争取口岸港、保税店落地潜江,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大幅提升。

潜江商务“十三五”发展目标

指标体系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累计

目标

年均增幅

社会消费品零总额

亿元

169.7

286

1137

11%

外贸出口

亿美元

3

4.83

20.2

10%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5821

8553

36881

8%

(三)发展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国内贸易方式,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拓展外经合作领域,推动“一内三外”内涵式增长,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推进商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统筹协调为主线。加强内外统筹和“三外”联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市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促进内外贸易、城乡流通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切实抓好生活必需品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完善重要商品监测制度和监管体系,科学减少流通环节,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确保消费便捷安全,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四、潜江市“十三五”商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城乡市场持续繁荣

1、统筹商业网点规划

(1)打造流通产业集群区。高铁新城商贸城:以128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生态龙虾城、光彩江汉城、中国虾谷、江汉大市场改建、恒信德龙汽车产业园、中部死海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打造集现代商业、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多功能服务业示范区。中心城区商贸城:推进园林北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引进国内100强、世界500强零售企业和品牌,改造升级城区大中型商业业态,合理配置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星级酒店、商务办公等功能设施,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服务功能,发展中心城区商业集群。新城区商贸城:规划建设具有潜江特色的大中型商业网点和现代服务业态,配套星级酒店、经济连锁酒店、知名连锁餐饮店,加快形成城区新商圈,打造兼具商务功能与时尚元素、连接潜江东西城区的现代商业走廊。潜西专业市场城:鼓励支持中伦国际纺织城、润基建材城、天驰汽车城、嘉业汽配城等市场改造升级,提升集交易、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发展钢材、农机、木材等重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纺织服装辅料、小商品、花卉、建材装饰、汽车配件、摩托车、旧机动车等消费品交易市场,完善商贸配套功能,建设潜阳西路专业市场聚集带。

(2)打造城镇商业流通功能区。依托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张金镇工贸型商业中心:鼓励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洗染店、医药店和维修店等生活服务网点,适当引入宾馆、餐饮店、文化娱乐设施,重点推进张金综合大市场建设运营。熊口镇商贸型商业中心:依托三条历史老街的文化元素,挖掘商贸旅游发展机遇,适度发展餐饮娱乐等专业街区,推进小商品中心市场建设,加快水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浩口镇工贸型商业中心:鼓励发展便利店、专卖店,推动生活服务网点升级,适度发展住宿餐饮店和专业店。龙湾镇旅游商贸型商业中心:配合龙湾遗址配套商业项目,建设“章楚风情”休闲商业街、楚国市肆主题商业街、离宫别馆、荆楚人家田园农家餐饮、船舫酒吧街、楚文化产品专卖店等生活服务网点。高石碑镇旅游商贸型商业中心:依托兴隆枢纽水利休闲旅游区项目,打造休闲度假山庄、水利文化商业街、特色美食街、荆楚民俗休闲广场、皮影商业长廊、皮影生态生活小馆等配套商业。老新镇农贸型商业中心:推进潜南农贸市场二期、老新购物广场、潜南农贸中心(农资产品专业市场)、潜南农商发展中心(配套星级宾馆)建设。总口镇农贸型商业中心:依据华中家具产业园产城一体建设进程,配套建设大中型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餐饮网点和生活服务网点等商业设施,推进农资超市和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奥尔玛商贸城建设。

(3)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坚持文化兴商,以文化为切入点,挖掘潜江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商业文化特色与现代商业元素,建设14个特色商业街。改造提升建设街精品服饰商业街、东风路精品服饰商业街、东风路文化商业街、东方路特色餐饮街、广华大道精品服饰商业街、向阳片区综合商业街、五七大道专业街、五七片区综合商业街、五七片区特色餐饮街,加快建设园林北路商业步行街、梅苑仿古商业街,新建横堤路特色餐饮街、荆楚文化商业街、紫月路娱乐休闲街,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2、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1)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升级工程,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提高农家店配送率、覆盖率。引导重点商贸企业新建平价便民超市、乡镇商贸中心35家,打造乡镇“微商圈”。开展特色商贸镇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家店信息化建设,鼓励农家店与企业、配送中心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经营邮政、通讯、药品、书报等商品和服务,实现“一网多用”。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建设任务。培育省级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四季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浩口综合运输服务站、金熊综合运输服务站、张金综合运输服务站、杨市食品产业园物流园为节点,重点发展农产品包装、仓储、配送、冷链物流、配套及第三方物流,打造“一心四点”农产品流通集聚区。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工程,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合作,力争到2020年,鲜活农产品产地直采直销比例达到50%以上。建设周矶、积玉口小龙虾集散交易市场和四季友小龙虾交易配送专区,形成小龙虾、淡水鱼、黄鳝、果蔬等产销链,培育和发展鲜活农产品专业物流企业2家,年贮运销相配套能力达到10万吨。

(2)加强工业品流通体系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增量引资、提档升级、扩规创牌”,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品牌知名度高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力争我市流通龙头企业处于全省80个县域经济单位领先位次。到2020年,年营业额过10亿元商贸企业2家,年交易额过10亿以上市场达到8家、5亿以上市场达到15家。完善工业品供应链体系。围绕建成“武汉中心”西部物流节点城市,在紫月路从章华中路至火车站段,以江汉大市场、四季友农产品批发市场、博通电器物流园、128奥特莱斯项目为依托,鼓励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建设和发展一批集展示订货中心、采购批发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于一体的大中型日用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支持企业建设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服务功能较为全面的综合性商贸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以便民、利民和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的,优化商业资源配置,支持社区商业承办企业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汉南新区、马昌湖-徐角、章华、杨市、竹根滩、周农、五七、向阳、王场、周矶、高场、后湖、盛世东城等13个社区商业中心,构建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到达便利店、10分钟可到达超市和餐饮店,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的社区商业网络体系。

3、创新流通发展方式

(1)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扩大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整合;鼓励农副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网上展示销售。到2020年,开展电子商务的限上企业达到100%,中小企业达到80%,网店达到3000家以上,100个以上特色产品上网销售。搭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引入电商龙头企业、大平台,推进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同城、农村、行业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大型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加入第三方平台,提升网上信息服务、购销对接、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功能。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村、社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配送网点,支持电商企业建设农村“农村电商+小超市”直营店,鼓励农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利用互联网销售地方特色农产品,到2020年,村级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网络购物占比达到5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品、农村旅游服务网络销售额年平均增长35%以上。打造电子商务潜江品牌。依托潜江“中国裁缝之乡”、“中国小龙虾之乡”和特色农副产品优势资源,打造“中国虾谷、潜江裁缝、潜江大豆、潜江珍禽”等电商品牌,建设全球小龙虾直销平台、世界服装网销基地、全国珍禽网供中心。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中,整合现有工业、商贸、仓储和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规划建设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完善生鲜农产品、大宗商品等特种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

(2)推进小龙虾餐饮品牌和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全国知名小龙虾餐饮文化基地。推进生态龙虾城、小龙虾餐饮特色街建设,鼓励企业品牌创新,培育10家小龙虾餐饮连锁经营品牌企业。充分挖掘中国名菜“潜江油焖大虾”、“潜江蒜蓉大虾”等原有品牌潜在价值,做强做实全虾宴等文化菜品,促进小龙虾餐饮美食系列化、多元化发展。推进“互联网+龙虾”战略。完善中国虾谷网,举办潜江网上龙虾节,发展小龙虾电子商务,引导小龙虾生产企业、市场营销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建立新型的营销流通网络体系,推进小龙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电商企业开展小龙虾开发、包装设计、网上推广等工作,组织资质企业统一进行生产、包装,通过电商协会会员接单分销,将潜江小龙虾打造成全网龙虾电商第一品牌。打造潜江著名劳务品牌“潜江小龙虾烹饪师”。面向全省、全国组织龙虾节小龙虾烹饪职业技能大赛,以赛定评开展潜江小龙虾烹饪等次资格认定,发放潜江小龙虾烹饪师执业证书,打造“潜江小龙虾烹饪师”。依托酒店烹饪行业协会开展“小龙虾烹饪万人培训”项目,开展烹饪技能免费培训,完成万人潜江小龙虾烹饪师输出任务。建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产地交易市场。整合小龙虾交易市场,建设周矶、积玉口两个小龙虾区域性交易市场,改造四季友农产品市场小龙虾批发市场。到2020年,全市小龙虾交易量达到20万吨,交易额达到50亿元。加强小龙虾低温保鲜和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培育小龙虾鲜活水产品专业物流企业2家以上,形成贮、运、销相配套的服务体系能力8万吨以上。

(3)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流通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产业,引导商贸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借助电子商务加快转型,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流通信息化水平。发展新型业态。培育和引进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以及直营店、便利店,重点配套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开展电话订购、网上购物、送货到家、上门服务,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和综合化的商业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顺应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创新营销模式,扩大服务性消费,鼓励投资性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推动热点消费,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发展会展经济。以建设江汉平原重要会展中心为目标,在园林城区规划建设大型展会中心,提高会展服务承载能力。培育专业会展企业,引进国内知名展会、与潜江支柱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及特色会展,将中国潜江小龙虾博览会等会展打造成全国知名展会。

4、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推进市场调控体系建设

(1)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推进农产品流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制定我市小龙虾及成品、潜江大豆、潜江野禽及蛋制品等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流通标准。加强零供关系监管,形成覆盖蔬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准入、监管、退出全程管理机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保障安全放心消费。推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顺服务监管职能,整合商务执法资源,完善窗口服务、日常监管、行政执法“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服务机制。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强化成品油、家政服务、典当、拍卖、二手车市场、老旧汽车报废拆解等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商务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推进商务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12312商务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

(2)加强市场调控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优化监测样本企业,强化重要商品供求监测分析和预警,提高地域、行业、业态覆盖率。完善新鲜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和应急调控机制,支持莱克水产冷链物流、江汉大市场城市生活必需品配送中心及应急商品储备库等项目建设,形成生活必需品7天以上的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1、推动出口基地发展壮大

(1)改造提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挥水产品出口基地在全市出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政策与规划引导,推进华山水产3万亩“虾稻共作”现代农业出口示范基地、莱克水产30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及1万亩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集繁育养殖、生产加工、品牌创建、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创新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小龙虾和淡水鱼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到2020年,基地内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知识产权30项以上,年出口总额2亿美元以上。

(2)大力发展省级认定出口基地。发展壮大“湖北省生物医药出口基地”。重点支持50亿颗(粒)保健食品甲壳素深加工、牛磺酸泡腾片保健食品和栀子色素、柚子提取物、橘皮提取物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扩规升级,自主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打造“世界牛磺酸之都”、“世界甲壳素之都”。到2020年,基地内企业6家以上,年产值10亿元以上,出口总额1亿美元以上。发展壮大“湖北省化工出口基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开发区、王场盐化工业园企业完善产业链,发展循环型化工经济。支持饲料级甲酸盐研发、钛白粉二期生产、氨基吡唑等项目建设,鼓励方圆钛白、富阳化工、长飞集团等企业走出去,加快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到2020年,基地内企业10家以上,年产值50亿元以上,出口总额1.5亿美元以上。

(3)培育创建湖北省服装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服装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淘汰纺织落后产能,引进配套企业完善服装生产链,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做大做强,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转变,建设全省重要的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到2020年,基地内企业10家以上,年产值30亿元以上,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

2、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加强进口。发挥进口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支持先进技术、高新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原材料进口,争取金澳科技350万吨原油配额。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围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产业带动强、技术示范效应大的加工贸易项目,推动外向型企业落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加工增值率。“十三五”期间,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达到1亿美元,形成服装、化工等加工贸易集聚区。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健全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完善自主品牌促进政策,依托水产品、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和华山水产、莱克水产、永安药业等重点企业,支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打造出口新品牌,提升出口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2个国家级、5个省级出口品牌。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扩大和深度挖掘欧美、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新格局。到2020年,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高到30%以上;利用国内外知名展会平台,每年组织企业参加10场以上境内外展会,进出口成交额达6亿美元以上;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应用,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进出口成交规模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

3、加快对外贸易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潜江口岸管理机构。抢抓国家支持内陆地区口岸对外开放的机遇,推动成立潜江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推动省口岸查验单位在潜江设立分支机构、配置人力资源和查验设施,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提升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潜江公用型保税仓库建设。发挥保税仓库的功能作用,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支持湖北祺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升公用型保税仓库功能,力争棉花储存总量达到30万吨;推动金澳科技设立进口原油保税仓库,原油储存总量达到6万立方米。争取在潜江设立海关监管场所。结合潜江货运铁路、潜江港泽口港区综合码头工程项目,利用港区与后方物流园对接、辐射周边县市的优势,积极争取在潜江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实施江海联运大通道“借港出海”工程,促进区域中转物流发展。争取设立保税展示商店。争取我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试点,推动128奥特莱斯生态购物城设立保税商店,把保税仓前置到城市商业旺区,实现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下单,货物从海关监管的保税仓邮寄到消费终端。

(三)扩大实际利用外资,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1、引导境外资本融入产业布局。围绕我市“三带两区一轴”产业布局,瞄准产业链龙头和产品链高端,谋划外商投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市中部物流制造产业带:吸引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市转移,补齐补强医疗辅材、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发展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市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带: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与外资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发展精深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市北部化工产业带: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我市转移,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改造化工医药产业。张金冶金产业区:鼓励外资投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铝产品深加工产业。高石碑水利示范区:依托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鼓励外资投向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旅游度假及生态农业。“十三五”末,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与全市GDP增幅保持同步水平,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达到50%,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明显提升。

2、创新招商引资促进方式。扩大利用外资领域。以承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为重点,大力引进外向型市场主体,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行业,提升资源要素聚集层次,实现一、三产业利用外资新突破。推进利用外资多元化。实施全方位引资战略,巩固香港、台湾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与韩国经贸交往,加强欧美地区招商力度,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推动现有投资者增资引资,形成二次招商效应。吸收境外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到2020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5家,累计合同利用外资额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亿美元以上。

(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空间

1、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引导和鼓励农业、制造业、高新产业等行业走出去,到东南亚、独联体、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中亚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支持永安药业、赛特龙服饰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开拓类境外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利用我市农业大市的优势,鼓励市域国有农场抱团走出去,支持优势企业到国外进行农业开发,积极推进埃及小龙虾加工、莫桑比克产业园等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市境外投资累计突破2000万美元。

2、提高对外承揽工程水平。发挥我市石油机械工程项目建设的比较优势,鼓励以投融资为支撑,创新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模式,引导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等优势企业内外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开发非洲和南美洲市场。鼓励中石化江汉石油承揽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境外工程项目,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出口。到2020年,全市外经业务营业额累计突破12000万美元。

3、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支持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对外劳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高端劳务资源,优化外派劳务人员结构。规范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经营秩序,建立外派劳务人员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劳务人员救助机制。到2020年,全市外派劳务人数累计达到2500人次。

五、保障措施

(一)改革商务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简化商贸流通业、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等审批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服务,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创新行政方式,建立从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的制度性保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平稳推进商务企业改制改造工作,妥善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完成已改制企业社会事务移交社区管理。

(二)统筹做好规划衔接。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重点、网点规划为基础的内贸流通规划体系,推动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市域商务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与全省商务发展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商业网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衔接,保证相关规划协调一致与有效落实。

(三)优先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市国内贸易流通、开放型经济重大项目库,定期对国家级和省级外贸出口基地、重点承接产业项目、重大内外贸规划建设项目等进行评估。凡纳入市国内贸易流通、开放型经济重大项目库的项目,积极争取市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优先保证入库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四)协调落实促进政策。积极对接落实国家、我省商务促进政策,加强市直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对商业功能区及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骨干流通企业、连锁企业、商贸物流企业跨地区经营。抓紧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相关政策在内贸流通领域的贯彻落实。

(五)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广纳群贤,激发活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商贸流通业、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构筑人才发展平台,统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国际贸易和经营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人才交流合作,引进策划创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涉外经济等高层次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