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15856 主题分类: 教育 发布机构: 潜江市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2年01月12日 18:00:0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01月12日 18:00:00 名  称: 潜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2-01-12 18:00 来源:潜江市教育局

潜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推动潜江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打造教育强市,更好地服务我市“县域经济百强进位”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及《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精神,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阐明“十四五”时期潜江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导向,是今后五年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是全市教育事业的共同行动计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潜江教育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潜江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创新,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秘书组,建立了市委常委会议教制度和市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理顺了教育系统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将区镇处教育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压实了地方政府教育责任。在所有民办学校建立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学前教育从快速发展向优质发展转变。每年新增普惠性学位1000余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入园的基本需求。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园目标步实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46%。全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为86%,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6.5%

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新建曹禺中学泰丰校区、实验小学北校区、高新区中学、改扩建曹禺小学,新增义务段学位7000个。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在98%以上,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的教育要求,全市建档立卡适龄儿童无一人失学辍学。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通过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共享等手段,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缩小。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从40%降低到16%,超大班额从13.8%降低到3.5

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特色发展。全面实施《潜江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8-202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普通高中大班额由41.6%降为15.2%。顺应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选课走班教学稳步实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加强,学业水平考试、新高考顺利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潜江中学新校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

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潜江市职业教育中心整体搬迁项目,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构建,中职学校对学生吸引力明显增强,就读人数逐年上升。

高等教育品牌效应明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4%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超过90%。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本、专科学生4000余人,有效地提升了潜江市劳动力整体素质。

继续教育形成有显著区域特色的“潜江路径”。继续教育构建的具有潜江特色的“导、研、训、评”工作机制,“三统筹、三服务、三结合、三注重、三创新、三登记”“六三”工作模式,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20196月、20216月《湖北教育》分别以“教师继续教育的‘潜江路径’”、“创新培训方式、提升‘继教质量’”为题介绍了潜江继续教育的方式、特色与成效。挂牌成立潜江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学校,形成了具有潜江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打造非遗传承品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心理家教惠万家”被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小组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特殊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立了潜江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进一步规范了残疾少儿的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通过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定向到特校就读等途径,大幅度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比例。覆盖残疾儿童的资助体系不断建立健全,预算内公用经费达到6000/生。特殊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校外教育和劳动教育快速发展。出台《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劳动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不断成熟,全市中小学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有序组织开展,我市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首批劳动教育实验区”。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潜江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被评为“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等13个单位被评为“潜江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十三五”期间,共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校外实践活动13万人次。

民办教育活力逐步增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格局现已成型。鼓励集团化办学,先后成立了德之风教育集团、蓝天剑桥教育集团、大风车教育集团。实施合作办学,潜江市政府、华中师范大学、德之风教育集团三方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创办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显著强化。构建教师专业荣誉发展体系,实施教师人才梯队培养“宝塔计划”。建立了1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创建了学前教育、小学数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人被评为省高层次人才,1名校长获湖北省“十佳校长”称号,2人被评为荆楚教育名家、名师,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5人享受市政府津贴。4名教师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特教园丁奖”“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完成 “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义务段学校“班班通”实现全覆盖,高中两所学校实现“班班通”。全市教师备课电脑师机比达11。潜江云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初具雏形。引入“学乐”云平台和“习网”,开展“创客”教育、电子书包,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不断创新,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推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园林高中、实验小学、刘岭中学、江汉油田广华中学、江汉油田东方红学校、江汉油田外国语学校被评为“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

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专项课题和小课题研究,共立项116项。依托潜江市名师工作室开展相关课题的指导与培训工作,9个工作室有省级课题,其中5个重点课题。组织编写的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中小学通用发行。全市出版教育专著12部,在省级以上教育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30余人的科研成果被评为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

教育保障水平达到新标高。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7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120%。教师工资保障进一步提高,落实了教育系统四项改革性补贴,其中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由6%提高到12%,落实了教师年终奖励性津贴。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行“市管校聘”改革,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基本解决教师配置不均的问题,教师队伍活力得到激发与强化。通过“名校+分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办学等形式组建24个教育集团,辐射11个乡镇,50所学校,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0%以上,更多优质资源得到广泛辐射稳步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招生改革拟定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

学校办学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得到有效落实。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心理筛查、集中团辅、教师专题培训、家校联动等方式有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要求认真落实,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课后服务托管平稳实施,课后服务内容、形式以及资金管理规范有序,有效解决“四点半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学校之间优分率、合格率、平均分、低分率差异进一步缩小,绝大部分学校都完成了潜江中学名额分配生计划。高考成绩连创新高,高考全市本科上线率58.2%,其中一本上线率25.2%,均高于全省平均上线率我市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认定为“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全国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单位;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活动展演优秀组织奖”;市实验小学《让节气文化浸润美好童年》获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典型案例一等奖。市实验小学、曹禺中学、园林二中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汉油田广华中学、江汉油田东方红学校、江汉油田实验小学、江汉油田外国语学校获得“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江汉油田实验小学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江汉油田教育集团2名学生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最高荣誉“文学之星”奖。潜江中学代表队斩获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无人驾驶赛项冠军我市参加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女子篮球亚军青少年科技创新7项成果获评省一等奖省黄鹤美育节四个类别6个一等奖,获幼儿组两个一等奖。

(二)潜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矛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县域经济百强进位”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建成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的关键时期,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形势——

1.党和政府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九大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的空前重视。

2.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为切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潜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扩充力度,需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以更新思维、更新举措突破瓶颈,化解矛盾,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3.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凸显

据有关统计表明,“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速,接受教育的适龄人口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呈现向城镇集中态势。具体体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进一步增多,随迁子女数量逐年增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压力逐年加大;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将呈现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对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学前教育面临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有待进一步扩充。生育政策调整因素带来的生源数量及结构变化,给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也将带来新的挑战。

主要矛盾——

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大的时代背景下,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优质学前教育供给不足,小学化现象仍未消除。义务教育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有待优化,部分学科教师急需补充,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投入不足,学校运转困难。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校企合作还需加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编制不足、双师型比例不高、专业领军人才数量偏少。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不足,师资队伍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政策落实不够,联合监管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从落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的高度,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现实要求,深入分析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市情、校情,对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科学精准谋划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

  1.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加强教育系统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加强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协同,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优先谋划教师队伍配备,优先满足教育人才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深化“市管校聘”改革为突破点,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完善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培植一批省级名师工作室,积极争创国家级名师工作室。深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法和计分办法,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动学校环境的数字化改造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全面建成潜江市高质量教育体系普及三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特色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更高,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竞争力在同类地区中明显上升教育公平更加凸显,优质教育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更高。加快推进地方和油田教育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打造潜江教育“升级版”,走在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前列。

2.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5%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88%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以上。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投入水平显著提高,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

——义务教育。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狠抓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

——普通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以上。全面提升高中教学质量,争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全省一流的职业教育园区,重点围绕潜江优势特色产业,建成3个产业学院、4个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市级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工作室、3个职业体验中心培育8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服务力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优化在校生专业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提高潜江本地和湖北本地在校生比例,将潜江本地在校生占比提高到20%;加强激励动员,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将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高到1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东校区建设有序推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努力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迈进。潜江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专业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在籍学员稳定在2000左右。乡镇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建成省级及以上“终身学习品牌项目”10个,年培训各类人员15000人次以上。

——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管理,实行分类登记,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提升办学品味,打造4—5所省域品牌学校。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机制全面增强,让每一个残疾少儿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实现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6年免费特殊教育。

——校外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管理,确保五年级、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学生全员参与综合实践教育;丰富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课程,打造5个涉工、涉农的劳动教育基地,争创省级示范基地。

——继续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全市教师素质能力迅速提升。完善培训评价机制,高质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达标”合格率100%。实施“宝塔计划”和“三航计划”,培养出600名市级教坛新秀,360名市骨干教师、240名市学科带头人、120名潜江名师和5—10名潜江教育名家。

——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2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专栏1:“十四五”潜江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学前教育

幼儿园在园人数

万人

2.4

2.6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7

98.5

义务教育

在校生

万人

7.7

8

巩固率

%

98.3

99

普通高中教育

在校生

万人

1.5

1.6

毛入学率

%

98

98.5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万人

0.5

0.8

高等教育

在校总规模

万人

0.94

1.44

毛入学率

%

60

63

人力资源发展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1

12.2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4.3

  14.5

  三、教育发展改革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突出德育实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课堂讲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影视教育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清明诗会”、“经典诵读”等活动,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经典在学生中口耳相传,让全民阅读更加普及丰富。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督促学校建好家长学校,通过培训讲座、经验分享、家长进课堂、家长会等形式组织开展家校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育人合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历史资源,立足现有的实际条件,提炼学校文化精神内核,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位,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2.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督促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构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指导学校使用好《湖北文化——潜江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等系列教材。督促学校认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课程的落实。抓好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督促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充分发挥全市158名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筛查、师生团辅个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深入加强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研究,着力推进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狠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测,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差距,促进教育发展优质均衡。

3.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潜江市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建立常态化体育竞赛机制;加强学校卫生保健、疫情防控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收集与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推进“一生一特长”艺术特色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专栏1:立德树人工程

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综合运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育人手段,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栏2: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保障儿童青少年用眼环境。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普惠发展学前教育

1.强化基础保障。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办园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名园办分园,确保乡镇中心园对村级公办园实施集团化管理;加快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大力提升普惠性资源占比,到2025年底,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园占比达到52%以上,确保每个乡镇至少1-2所公办中心园。强化基础保障,督促幼儿园配齐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校车安全、饮食安全过程管理,确保零隐患、零事故;到2025年,确保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元。

2.提升保教质量。规范招生行为,确保全市幼儿园招生规范有序;规范班额设置,坚决杜绝大班额现象;规范收费行为,督促公办园一律按有关部门核定的等级收费,民办园做好收费公示,做到依法建账;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方式;纠正小学化倾向,确保全市幼儿园依规实施科学保教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专栏3: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按照“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的要求,新建和改扩建镇中心幼儿园20所左右,实施"名园办分园、集团化办园"等办园体制改革,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5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88%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2%以上。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落实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设备设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等形式组建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面达70%以上,促进区域间、校际间资源常态共享,缩小办学差距。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有效解决“择校热”问题。依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修订质量评价方案,组织开展学校教育质量检测,持续发布质量检测报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

2.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收教育的资助政策,实现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完善政府主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实现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管理办法,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

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1.优化普通高中办学结构。加快完成潜江中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其他高中的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高中学校学科教室、创客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强化普通高中共同体建设,推进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等各方面资源共享。缩小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与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的比率,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入实施《湖北省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2020-2023年)》,到2023年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大力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探索实施分层走班教学,适应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找准学生学科定位、专业定位、方向定位,促进学生全面、终身、个性发展。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开展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鼓励高中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组建体育、艺术、创客、机器人、棋类等多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指导学校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加快课程资源整合和跨学科综合性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高中学校找准办学方向定位,创建体育、艺术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

专栏4:《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2020-2023年)》

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普通高中新招收的学生班额不得出现66人以上超大班额,原则上不得出现56人以上大班额,并逐年予以巩固保持。2021年底前,全市普通高中超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2022年底前,全市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基本消除超大班额。2023 年底前,全市普通高中基本消除大班额。

)内涵发展职业教育

1.全面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2.实现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形成人人都要参与,专业全面覆盖”的国家、省、学校三级技能大赛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全方位、深层次发展。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1+X制度框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建设,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提升。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评价机制,优化和调整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专栏5: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

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探索“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的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职业吸引力。

)全面打造高等教育品牌

1.注重品牌特色。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紧扣深化改革、强化特色、适应需求、服务发展的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高质量特色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和对社会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持续发展好与小龙虾产业相关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小龙虾烹饪方向)、餐饮智能管理专业(虾店经营方向)、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小龙虾养殖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农村电商方向),与服装产业相关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的舞蹈表演专业、音乐表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乡村振兴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优化在校生专业结构。根据教学资源配置每年实际录取情况,科学确定下一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适当降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比重,尽力扩大小龙虾、服装、文旅、家居等地方特色行业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优化在校生专业结构。努力办好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积极争取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试点

2.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扩大潜江龙虾学院规模,面向农民骨干、退伍军人实行单招单考个性化培养,提升虾稻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组建服装学院,助力潜江服装产业提档升级

3.提升成人教育质量。以全省电大系统转设更名为契机,着力推进潜江市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到2025年,潜江市广播电视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趋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成熟,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习制度更加灵活,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成为我市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柱和学习型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

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

  1.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更加重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早期康复的结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单独设立特教幼儿园开展特殊教育;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普通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

  2.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面统筹协调全市特殊教育,并为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和专业支持服务;加强普通学校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在开展5人以上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建立校级层面的融合教育管理机制,建立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备和专业人员。

  3.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继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学校住宿条件、无障碍设施、康复功能室和信息化建设,高标准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标新教材,改革教学教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完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加强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学校和网络建设。积极推动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

2.推动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模式,加快建设公共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实现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对所有学习者的全覆盖,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终身教育服务。推进潜江市广播电视大学转设更名为开放大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终身教育,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形成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有效支撑惠及各类人群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3.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使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以潜江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龙头,社区教育学院为骨干,各区、镇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形成全市城乡一体的三级网络化社区教育平台,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

)提升校外教育影响力

1.提升潜江校外教育品牌影响力。探索校外劳动教育与校内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学生校外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形成潜江校外劳动教育特色促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至少10个乡镇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强化劳动基地建设,建立市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7个,争创省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实践教育线路,至少5条线路供学生选择,龙虾之旅打造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线路在现有13个市级基地基础上创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2组织学生参加市内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15万人次。

2.拓展校外教育资源。加快未成年人活动场地(馆)建设,联合团市委、市妇联在市民之家、文化产业园建设至少5个主题教育馆将现有体育馆办公用房作为青少年公益培训功能室。

(十)全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和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积极开展师德教育主题各类评比活动,“十四五”期间,评选潜江市师德标兵600名,树立一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形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荣誉感和幸福感。开展师德整治活动,突出专项整治重点,紧盯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

2.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实施、整体推进“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实现“市管校聘”管理改革由学校全覆盖向层级全覆盖转变,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供潜江经验。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加大教师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量,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落实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20%。健全新入职教师乡村交流任教机制,城镇学校新入职教师5年内须到乡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特级教师和湖北名师工作室的必要条件。

(十一)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1.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统筹学生作业管理,建立各科作业公示制度,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强化学生手机管理,严格控制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强化学生睡眠管理,严格落实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睡眠充足。强化学生读物管理,落实进校园图书审核、公示制度,防止不良读物入侵校园。强化学生体质监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

2.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工作管理机制,强化课后服务工作监管,提高课后服务工作水平。严格课后服务时间管理,取消非寄宿制学校午间托管,根据季节变化、天气变化、家长上下班时间等多种因素灵活调整服务时长。利用课后服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探索在寒暑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解决家长实际困难。

3.深入实施消除大班额规划。建立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根据人口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规划、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改扩建一批学校,有序增加学位供给。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严格控制转学插班,防止学生非正常异动,稳固农村学校生源。将全市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大班额比例逐年下降,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4.持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坚持统筹教育发展与安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湖北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精神,全面加快推进校园“七防工程”标准化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究全市校车安全运营与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路径,建立健全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市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平安稳定,努力为全市教育稳步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着力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建立评价的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落实部门履职考评办法。落实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全面实施改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实施基本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构建基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绿色评价”评价体系,把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建立完善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健全劳动教育课程,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实践、善于实践。

3.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育人方式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基于现实情境、问题任务,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实践,提炼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范式,促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深化教学研究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建立全市三级教研机制,推进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打造研训一体、三级联动、教研融合的区域教研模式,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深度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三个课堂”的应用,推动教育理念更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向数据驱动的教学范式3.0转变,逐步形成教学大数据,实施精准教学;优化在线学习评价方式,走向家校贯通、双线(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连续体的有效测评;优化高效课堂框架模式,以数据量化师生教学行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资源的多维全向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活力,促进优质高效。探索STEAM课程、少儿编程课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学习规模效应,深入推进“科创”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应用;推动学校环境的数字化改造,建好数字化校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十四五”时期重点工程建设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推动党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实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全力培养高质量教师群体

完善国家、省、市、学区、学校五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抓实教师、校长全员培训,完成每年72时的培训任务促进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引导教师保持身心健康。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落实潜江名师培养计划,到2025年,潜江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达到1200人。加大市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到2025年建设市级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0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师工作室。抓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联合政校行企建设技能名师工作室,打造优秀专业教师团队,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工程,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潜江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7-2035年)》相结合,结合城市建设与改造、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积极稳妥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新建小学11所,改扩建小学10所,增加小学学位2.6万余个。新建初中2所,增加初中学位0.32万个。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施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结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达标。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工程相结合,通过财政投入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和实施“区域一体化”办学结对帮扶,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发展和整体发展。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施“两类学校”建设结合,全面改善“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实施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结合,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结构性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实现布局合理化、规划科学化、校舍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环境生态化、整体均衡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目标。

)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加速潜江教育现代化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基本构建符合潜江教育发展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强化5G+新基建,促进信息化基础环境提档升级,构建新型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优化数字校园建设推进机制,建设40所省、市数字校园示范校,完成96所中小学校数字化环境改造,初步建成达到市级标准、覆盖城乡区域,具有潜江特色的数字校园。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数字化应用服务,全面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实施教育科研引领工程,提高教育科研实效

以科研打造省级示范学校(幼儿园)和省、市名师工作室,形成一批可推广应用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引导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打造潜江名师千人团队,以科研助推我市三名工程宝塔计划的落实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校长论坛,为校长提供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坚持办好《潜江教育》杂志,充分体现我市科研特点,为教育科研服务,为广大教师服务,成为省一流内部交流期刊。在省十强院所中处于领先地位

)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完成市职教中心整体搬迁项目建设,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结构,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匹配、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潜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教普教相互融通,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具有潜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着力提高质量,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培育。推进课程改革,扩大学校课程自主权,逐步建立选择性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优势专业。探索建立学分制管理教学评价新体系,构建全市中职教育学分制评价模型。加强基础能力、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重点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加快建设全省一流的中职学校。

)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新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机制,制定2021—2023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计划,对幼小初高特职各学段教育质量提出目标任务;持续发布质量检测报告,狠抓减负工作,严查、重处滥发教辅资料、超量作业、超难度教学等行为。强化教学研究,修订完善《潜江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落实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制度,定期组织技能比赛、公开课、示范课、案例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教学研究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实战化,认真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主题教研及听评课活动,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狠抓招生管理,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招生相关政策,稳控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严格控制城镇学校择校,有效化解“乡村弱、城镇挤”现象。狠抓大班额化解,全市所有学校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基本消除大班额。

专栏6: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强化教学研究、质量考评、目标意识、目标考核、招生管理,全市中小学质量监测主要指标继续晋等升位。高考清北名校录取有新突破,上线率、一本上线人数再创新高,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环境。各地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政治任务。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2.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发展和改革、城乡建设、编制、财政等部门要大力支持教育部门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把“学前教育入园率”、“ 义务教育巩固率”、“ 教育经费经常性增长”等核心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1.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在编制年度财政支出预算时按政策足额安排教育经费,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照不低于国家和省定基准定额标准安排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500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0元;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和初中分别为650元和850元,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安排,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特殊教育生均6000元;公办普通高中1000元,公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生均财政拨款8000元;公办本科和高职院校生均拨款12000元。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2.提高社会投入占比。推进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奖励性补助等为辅的多元化公共财政扶持体系,支持民办学校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收入享受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企业、个人支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予以扣除。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对公办学校接受的公益性捐赠,市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配比奖补。

3.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规范学费收费标准调整程序,在合理确定培养成本基础上,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并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和财政拨款、学生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联动机制。

(三)全面依法治教

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探索建立教育、公安、市场、民政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非法办学办班等开展联合执法。

2.推进依法治校。大力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校法治水平。开展普法教育,对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进行全员法治培训,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有效化解矛盾,积极维护稳定。

(四)全面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调整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积极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完善督政机制,建立健全对区、镇、处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机制,重点督导评价中央、省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落实情况。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监测制度,完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

2.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与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督导报告制度,督导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立复查制度,及时掌握被督导事项整改情况;严肃约谈制度,针对问题严重,教育职责履行不到位的单位,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

3.深化督学队伍建设和管理改革。根据《潜江市督学聘任和管理实施办法》文件规定,择优聘请专(兼)职督学从事督政、督学工作。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岗位责任追究机制,教育引导督导人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恪守职业操守,依法文明督导。

(五)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1.强化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教育和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政治敏锐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

2.扎实推进思想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入各级各类干部、教师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压实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分析研判处置好各种舆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制定领导班子成员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坚持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公开承诺制度,健全和完善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形成述职评议考核常态化。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开展学校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严把党员政治关,持续推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把党员教学管理骨干培养成学校领导的“三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规划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本地、本学校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抓紧组织实施。

(二)加强督促检查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教育督导和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社会、媒体、家长的监督,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三)营造良好环境

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和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教育先进典型和事迹,动员全社会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022年1月12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