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 | | |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40115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发改委 发文日期: 2022年11月18日 15:25:26 文  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18日 15:25:26 名  称: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潜江市委第五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的报告》,制定《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形势良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内外贸易活跃,招商引资形势喜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56亿元(现价,下同),占“十五”计划目标的137.1%,年均增长9.82%。其中第一产业21.49亿元,第二产业49.03亿元,第三产业36.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8%、14.6%和9.9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29.3:37.1:33.6调整为2005年的20:46:34。人均GDP由2000年的6658元增长到2005年的10660元,年均增长9.87%。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4.86亿元,比2000年净增22.56亿元,年均递增15%,占GDP比重达42%。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2.65亿元(现价),占“十五”计划目标的154%,年均增长3.85%。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十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9亿元,占“十五”计划目标的105.6%,年均增长13.9%,“八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其中,“八大工程”计划投资16.6亿元,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占计划的93.4%。华盛铝厂技术改造工程、医药新药开发工程、油盐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工程、兴隆灌区和谢湾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村村通光纤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区天然气管道供气工程等七大工程基本完成,交通“五横三纵”工程,已完成了“四横三纵”。

——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形势良好。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72万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14亿元,年均递增14.6%;各项贷款余额23.88亿元。

——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方面,2005年底,全市共有公路通车里程1664.64公里,其中国道49.12公里、省道108.51公里、市道356.13公里、乡道及专用公路1150.88公里;水运通航里程246公里;拥有等级汽车客运站19个,出租客运公司3家。电力方面,“十五”期间已基本形成6条110KV供电线路与主网系统连接、35KV变电站双回电源、城区10KV配电线路环网供电、农村10KV配电线路辐射状供电的网络结构,2005年,全市供电量达到66585万千瓦时,是2000年的1.98倍。信息化方面,2005年,全市拥有电信、移动、联通、视通、铁通5家网络公司,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16.88万门,话机普及率达到11.45部/百人,建立移动基站80个,网络接通率达到99.6%,移动电话用户达16万余户;架设市至区镇光纤主干专线360公里,区镇至村组光纤580公里,开通光节点475个,覆盖全市288个村。

——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5.92亿元,城市面貌有了显著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7%,城市规划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日供水规模29.2万吨,城镇自来水普及率100%。

——内外贸易活跃,招商引资形势喜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3亿元,年均增长10.19%,占计划目标的96.7%;外贸出口总额6959.6万美元,是2000年的6倍,年均增长43.7%,占计划目标的271.8%;实际利用外资1440万美元,年均增长102.9%,占计划目标的144%;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25亿元,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100.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56‰,实现了预期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75%,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建设步伐加快;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到5.88人;拥有医院病床数3.1张/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3人/千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8万人;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民政、残联、档案等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2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7.7元,年均增长6%,占计划目标的106.2%。

“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间关联度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就业压力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和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增多,以及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使我市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三是农民增收比较困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我市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增长期,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有利于我们引进资金、技术,输出劳务和产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从国内环境看,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内产业将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西部开发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我市自身来看,资源丰富,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 ,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创造了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主三化”道路,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化工兴市、区域融合、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园林城市,努力构建和谐潜江,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把潜江在全省率先建设成为富裕型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化经济发展的中心意识与服务意识,努力营造经济建设的宽松环境,促进市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坚持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扶持弱势群体。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构建“和谐潜江”。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统揽全局,不断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必须注重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抓好项目投资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重视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和骨干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1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5亿元,第二产业95亿元,第三产业68亿元,年均增幅分别为3%、14.1%和13.5%。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0:46:34调整为13:51:36。人均GDP由2005年的10660元增加到18800元左右,年均增长12%。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8%,到2010年达到34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到2010年达到87亿元。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到2010年达到50亿元(现价),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4万吨,棉花4万吨,油料11万吨,牲猪出栏120万头,家禽出笼1950万只,水产品产量15万吨,水果产量11万吨,蔬菜产量100万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2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87亿元;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2010年达到2584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均增长25-50%,到2010年达到8000-10000万美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十一五”期末累计达到130亿元。

——全市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0公里,货运总量达到800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

——“十一五”期末供电量达到33亿度以上。

——城市规划区建成区面积40.2平方公里,其中东城区24.5平方公里,西城区15.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50.5%。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科学技术,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10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以上。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

——医院达标病床数3张/千人,卫技人员数3.8人/千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6万人。

——森林覆盖率达到18%。

——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年末耕地保有量100万亩。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到2010年达到4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到2010年达到11800元;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4%,到2010年达到28平方米。

(三)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实施“五大战略”,抓好“八大重点工作”,建设“十二大工程”。

1、实施“五大战略”

——结构调整战略。立足主导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主导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推进质量兴市战略,鼓励企业不断引进和吸收高新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产品上档次,生产上规模,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化工兴市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油、气、盐卤资源,大力发展我市的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构建化工走廊,加快发展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融合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使我市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产品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依托项目建设,加强与油田融合,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机制,留住高新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制度建设,优化人才环境,努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开发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抓好“八大重点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村庄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招商引资。“十一五”时期,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抓招商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坚持科学招商、务实招商,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循环招商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产业集群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开发区为平台,重点企业为依托,努力建设我市的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冶金机械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做大企业规模,做长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拓展产品市场。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优势品牌经济,使开发区成为我市产业聚集的“洼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对油盐化工、医药化工、冶金机械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水平,形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十一五”期间,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着重搞好产业空间布局。 同时,以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建成我市“七大”工业生产基地:一是以油田盐化厂和市仙桥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建成全省重要的盐化工生产基地。二是以潜江制药、永安药业、潜龙药业、江赫医材、福好医材为依托,建成全省的医药医材生产出口基地。三是以晶鹏纺织、金松纱业、东颢、一帆制衣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建成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基地。四是以巨源油业、尝相思、园林青和华山水产、莱克水产等为依托,建成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及全省最大的水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五是以东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金铃汽车内饰材料公司为依托,建成全省重要的铸件、冲压件及内饰材料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六是以华盛铝电、幸福铝材为依托,建成全省重要的铝及铝制品生产基地。七是以江汉环保、江环实业、潜江除尘为依托,建成全省大型环保设备制造基地。

——城镇建设。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围绕建设“水乡园林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加大城南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加快东西城区的联结建设步伐,促进东西城区进一步融合,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居民小区(含经济适用住房)等建设,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推行节能节地型建筑,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大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从实际出发,按照产业布局的特点,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功能各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第三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必须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工农业生产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运输物流、金融保险和公共服务业,建设江汉平原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服务行业建立和完善服务标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力,突出人文资源特色,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商贸旅游,实现旅游业产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加速信息产业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快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通过鼓励小企业的联合和集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约化和规模经营的路子,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文化建设。以提升全体市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名市”建设,打造曹禺文化品牌,激励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优势,开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城市圈”建设。坚持“突出特色、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潜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和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要求,重点加强信息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对接。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着重抓好交通、盐化工、医药化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有效对接。以“数字潜江”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我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圈内”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为依托,积极建立我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千方百计抓住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历史性机遇,促进潜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信用潜江”建设。“十一五”期间,把“信用潜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抓好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着力改善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推动潜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执政为民,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努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树立廉洁、高效、公正、诚信的政府形象。二是加强信用企业建设。打击假冒伪劣,整治突出问题,提倡公平竞争,提高企业信用度。建立银企互信关系,创建长效的信用环境。三是提高市民诚信素质。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制观念,建设诚实守信的独特人文环境。

3、建设“十二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努力建设十二大重点工程:(1)盐卤资源开发利用工程;(2)纺织服装加工出口工程;(3)新药医药开发工程;(4)农副产品加工工程;(5)南水北调潜江补偿工程;(6)汉江现代水利示范工程;(7)高产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11)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程;(12)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文教卫计生事业建设工程。

三、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267个,总投资410亿元。

(一)现代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制造业拟建重点项目75个,预计总投资237.4亿元,其中市属项目62个,总投资58.21亿元;江汉油田项目13个,总投资179.19亿元。

1、盐化工

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44.14亿元。其中,市属项目2个:仙桥化学制品有限公司聚氯乙烯糊树脂新材料项目投资2.3亿元、年产4万吨工业盐项目投资0.3亿元;油田项目7个:40万吨PVC工程项目投资32亿元,年产1万吨漂粉精工程项目投资0.55亿元,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工程项目投资6.5亿元,年产30万吨盐硝工程项目投资1.72亿元,无功补偿节能技改项目投资0.16亿元,年产5万吨双氧水工程项目投资0.45亿元,年产2万吨层状偏硅酸钠(ISS)工程项目投资0.16亿元。

2、石化、精细化工

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11.02亿元。其中,潜江华润化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扩规改造项目投资0.6亿元、尿素技改项目投资0.3亿元、年产20万吨尿基复合肥项目投资1.2亿元、年产6万吨精甲醇项目投资0.38亿元;湖北华斯瓦德聚氨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墙体围护结构聚氨酯项目投资0.25亿元、年产5000吨F45阻火聚醚项目投资0.1亿元;潜江远达化工有限公司技改项目投资1.47亿元、年产1500吨球基酯项目投资0.13亿元、年产12.5万吨硫酸项目投资0.3亿元;金澳科技(湖北)化工有限公司技改扩规项目,投资6亿元;湖北省华清净水材料厂年产2.5万吨铝盐系列净水剂项目,投资0.3亿元。

3、医药医材

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7.74亿元。其中,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萘哌地尔片剂项目投资0.32亿元、西维来司钠冻干粉针项目投资0.3亿元、复方西吡氯铵含片项目投资0.26亿元、复方妥布霉素眼用凝胶剂项目投资0.29亿元、环孢素A眼用乳剂项目投资0.22亿元、盐酸阿吡朵尔片剂项目投资0.27亿元、银杏叶自微乳化软胶襄项目投资0.32亿元、头孢粉针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投资1.05亿元;潜江佳泰药业有限公司年产万吨甲销唑、15万吨褪黑素项目,投资1.26亿元;潜江市江赫医用材料有限公司医材出口生产扩规上档项目,投资0.45亿元;潜龙药业更昔洛韦钠项目投资0.24亿元、盐酸米诺环素项目投资0.3亿元;永安药业椰油基羟乙基磺酸钠项目投资1.3亿元、羟乙基磺酸钠项目投资0.3亿元、甲强龙项目投资0.35亿元;潜江福好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医疗用品无菌脱漂项目,投资0.21亿元;潜江恒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万吨医用中间体项目,投资0.3亿元。

4、纺织服装

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16.39亿元。其中,湖北晶鹏实业纺织有限公司4600头气流纺续建项目投资0.22亿元、3万锭精梳纱项目投资0.3亿元、300台无梭织机项目投资2.1亿元、7万锭环锭纺扩规项目投资1.5亿元;亚利纺织有限公司服装和针织纺织加工出口项目,投资2.22亿元;潜江源鑫纺织有限公司3500头气流纺、3万锭环锭纺项目,投资2.15亿元;潜江宏毅纺织有限公司4万锭精梳纱扩规项目,投资0.1亿元;潜江金城棉业有限公司万吨细绒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0.1亿元;深圳一帆(潜江)制衣公司加工出口项目投资2.1亿元;致远(香港)制衣公司加工出口项目,投资2.4亿元;深圳以纯(潜江)制衣公司加工出口项目,投资1.6亿元;潜江穿圣制衣公司加工出口项目,投资0.8亿元;潜江恒立纺织高纤维纯棉精细布项目,投资0.8亿元。

5、冶金机械

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15.09亿元。其中,湖北华盛铝电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铝合金系列产品项目投资0.1亿元、年产2万吨脱氧铝线投产项目投资0.1亿元、烟气脱硫除尘工程系统改造项目投资0.48亿元;湖北幸福实业股份公司铝材新型挤压线、铝材电泳、喷漆项目投资0.17亿元;潜江恒能达工贸有限公司聚氨酯石油钻采配件项目投资0.3亿元、石油钻井小钻机项目投资0.5亿元;潜江江汉工具厂凿岩钎具扩规项目,投资0.75亿元;潜江江汉环保有限公司JGC硅微粉处理器及环保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投资4.55亿元;潜江金铃汽车内配公司年产52000台套轿车用热塑麻毡项目,投资2亿元;潜江市东方零部件汽车总成项目,投资3.45亿元;石油机械制造项目,投资2.69亿元。

6、电子产业

建设项目1个,为扬天电脑(潜江)制造基地年产40万台电脑及软件开发项目,总投资4.6亿元。

7、轻工制造

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1.25亿元。其中,潜江市乐水林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投资0.75亿元;潜江市新兴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涂布白板纸品系列开发项目,投资0.35亿元;潜江市昊江机械有限公司新型机械高塑配件制造项目,投资0.15亿元。

8、农副产品深加工

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2.21亿元。其中,潜江市巨源油业有限公司年处理12.5万吨双低油菜籽深加工生产线配套项目,投资0.46亿元;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技改扩规项目,投资0.68亿元;潜江莱克水产有限公司1.5万吨淡水水产品加工项目,投资0.67亿元;潜江市熊口天河肉禽制品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禽1500万只,投资0.2亿元;江汉湘中木业有限公司1.5万立方米高档木制品项目,投资0.2亿元。

9、油气开采

市域内外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134.96亿元。

(二)现代农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农业拟建项目53个,预计总投资11.4亿元。

1、农业基地建设

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2.37亿元。

种植业基地建设。建设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50万亩、粮棉油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水果苗木花卉基地5.8万亩、园林高新技术园区1500亩。项目9个,投资2.27亿元。

养殖业基地建设。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和虾类、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及水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4个,投资0.1亿元。

2、农业生态建设

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1.01亿元。

水资源保护工程。新建6处水质监测站,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平方公里,湿地及河流生态修复7000亩,兴建血防沉螺池39处。项目4个,投资0.74亿元。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兴建和保护汉江、东荆河防护林5000亩、农田林网5800亩,河渠造林40000亩,防沙治沙造林工程20000亩,林业血防工程30000亩,实施绿色通道、风景林带建设工程。项目7个,投资0.27亿元。

3、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5.76亿元。

大型灌区建设。实施兴隆、泽口(潜江部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行灌区内干渠疏挖和衬砌及机电、水工建筑物配套改造。项目2个,投资1.3亿元。

大型泵站建设。更新改造幸福泵站,增容改造老新泵站。项目2个,投资0.97亿元。

现代水利示范项目建设。在兴隆灌区范围内,建设高标准堤防及现代化农田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堤防32km;新建2座节制闸;建设20座支渠进水闸;15万亩现代化田间工程建设;自动化系统建设;水利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个,总投资1.5亿元。

东荆河倒虹管建设。引兴隆枢纽上游之水,解决汉南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投资0.6亿元。

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对汉江东荆河、长湖库堤、田关河等8处险段整险加固,疏挖排灌渠道189.4公里。项目2个,投资0.26亿元。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新改造13个小型排灌区9.4万亩基本农田的排灌设施,修复水毁泵站、涵闸、农用桥等253处,建设四湖统排配套工程,新建张义咀泵站。项目4个,投资1.13亿元。

4、农业科技

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0.26亿元。实施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监测和服务体系及示范建设,建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和农业区划遥感监测地面观测网点。

5、农业机械化

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2亿元。引导农民和服务组织投入购机资金1.5亿元,重疫区“以机代牛”达到3000头,新建机耕道150公里,建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10万亩、油菜生产机械化面积5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三)基础设施

“十一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拟建项目55个,预计总投资87.94亿元。

1、交通建设

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33.37亿元。

铁路:“十一五”期间,完成沪蓉高速铁路潜江段建设,投资23亿元左右。

公路:建设318国道绕城段复线、高标准农村公路建设、潜监线路面改造以及站场建设、公路养护等10项工程,总投资6.24亿元。其中,道路、桥梁等路网建设工程3.17亿元,养护投资2.29亿元,站场建设0.78亿元。

水路:开展港口护岸、航道疏浚、码头建设等6项工程,总投资4.13亿元。

2、电力建设

建设项目3大类,总投资3亿元。其中,输变电工程项目投资1.99亿元,主要是新建220KV潜东变输变电工程、新建5座110KV变电站输变电工程、2条110KV线路改造工程、3座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新建5座35KV变电站输变电工程、新建4条35KV线路工程、4条35KV线路改造工程、12座35KV变电站改造工程等;配网项目投资0.91亿元,主要是新建10KV线路477公里、改造10KV线路372公里、新建或改造220KV线路540公里;调度通讯自动化及用电营销项目投资0.1亿元。

3、城市建设

建设项目24个(类),总投资9.55亿元。其中,路网工程,主要建设东环路、兴盛路、紫月路、保驾路等17条城市道路,投资1.52亿元;道路黑色化改造工程,主要完成潜阳大道、章华中路、章华南路等6条道路的黑色化改造,投资0.30亿元;东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1.16亿元;泽口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投资1亿元;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0.45亿元;东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投资0.56亿元;西城区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投资0.4亿元;自来水厂扩建工程,投资0.8亿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投资0.34亿元;市政广场建设工程,投资0.4亿元;曹禺公园西区建设工程,投资0.4亿元;五七儿童公园建设工程,投资0.5亿元;引汉水入城工程,投资0.2亿元;泽口、园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投资0.65亿元。其它工程:百里长渠景观整治、一支渠、二支渠综合治理、城南河西岸整治、防护林带建设、亮化工程、人行道升级改造、道路配套设施及道路景观绿化、便民设施建设、市政设施维修维护工程等,总投资0.87亿元。

4、农民新居及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34.6亿元。其中,区镇基础设施和农民进镇建房,投资13亿元;农村住宅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20亿元;农村安全饮水和血吸虫病疫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6亿元。

5、信息化建设

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7.35亿元。其中,电信、移动、联通、湖北楚天网络潜江分公司等4个企业投资6.55亿元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数字潜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项建设,投资0.8亿元。

6、人防工程

建设项目1个,投资0.07亿元,新建人防应急救援指挥所,配套建设空情接受自动化系统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

(四)现代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服务业拟建重点项目21个,预计总投资29.84亿元。

1、商贸流通业建设

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5.31亿元。其中,新建水牛城商业平台,投资1.6亿元;新建城南新区商业中心,投资2亿元;改建园林城区商业中心,投资1亿元;新建后湖水产品市场,投资0.04亿元;新建熊口建材市场,投资0.07亿元;新建广华建材市场,投资0.2亿元;新建张金建材市场,投资0.4亿元。

2、旅游建设

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8.65亿元。其中,新建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投资3.5亿元(含拟建五星级宾馆1座,投资2亿元);新建兴隆水利工程风景区,投资3.3亿元(含拟建星级宾馆2座,投资0.6亿元);改建返湾湖生态旅游区,投资0.88亿元(含拟建星级宾馆1座,投资0.3亿元);新建借粮湖文化旅游区,投资0.47亿元;新建田关生态旅游度假区,投资0.5亿元。

3、物流建设

新建物流中心一个,首期投入0.1亿元。

4、房地产建设

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15.78亿元,新增住房面积188.7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马昌湖住宅区,投资2.7亿元;新建红梅住宅区,投资3.5亿元;新建泰丰路住宅区,投资3.37亿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77万平方米,投资6.21亿元,其中,江汉油田投资5.68亿元,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

(五)社会事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事业拟建项目62个,预计总投资10.44亿元。

1、教育事业

建设项目17个,总投资3.87亿元。其中,扩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投资0.75亿元;改建、扩建镇处寄宿制学校,投资0.52亿元;改造农村初级中学,投资0.29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投资0.1亿元;把潜江中学建成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投资0.26亿元;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投资0.3亿元;扩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0.27亿元;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投资0.07亿元;改造特教学校,投资0.02亿元;新建党校学术报告厅、改扩建党校学员楼及食堂项目,投资0.79亿元;其它建设项目投资0.5亿元。

2、卫生事业

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2.25亿元。其中,建设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投资0.75亿元(镇村两级投资0.39亿元);续建中心医院住院大楼、新建外科大楼和肿瘤治疗中心,投资1.1亿元;新建中医院医技大楼和制剂大楼,投资0.13亿元;新建妇幼保健门诊综合楼,投资0.12亿元;改建精神病医院,投资0.02亿元;其它建设项目投资0.13亿元。

3、文化事业

建设项目14个,总投资2.44亿元。其中,新建曹禺大剧院,投资0.3亿元;建设“龙湾遗址展示园”,投资0.38亿元;新建龙湾遗址放鹰台遗址群本体抢救性保护工程,投资0.94亿元;改建博物馆,投资0.05亿元;改扩建乡镇文化站,投资0.11亿元;新建图书馆综合大楼,投资0.15亿元;新建群众艺术馆,投资0.05亿元;新建工人文化活动中心,投资0.11亿元;新建曹禺祖居和“两李”纪念馆,投资0.08亿元;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投资0.03亿元;其它建设项目投资0.24亿元。

4、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0.21亿元。其中,新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信息服务大楼,投资0.16亿元;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投资0.05亿元。

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0.45亿元。其中,新建劳动就业培训综合楼,投资0.1亿元;新建“金保工程”,投资0.26亿元;新建技校实验大楼和学生食堂,投资0.09亿元。

6、人才事业

建设项目1个,新建潜江人才大厦,投资0.05亿元。

7、民政事业

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0.52亿元。其中,改扩建星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投资0.2亿元;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投资0.1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敬老院,投资0.2亿元。

8、残疾人事业

建设项目1个,新建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中心,投资0.05亿元。

9、广播电视事业

建设项目1个,完成广播电视数字设备更新,投资0.1亿元。

10、体育事业

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0.42亿元。其中,体育场搬迁项目,投资0.3亿元;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投资0.12亿元。

11、档案事业

建设项目1个,新建标准档案馆,投资0.08亿元。

四、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在需求结构上,实现主要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向带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围绕提高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的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制定、税收调节等措施搞好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建立有效的体制创新和政策体系;优化结构调整环境,选择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重点发展无污染、低耗能、集约型的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引导结构调整向正确方向发展。注重与武汉城市圈内相关经济区域的互融、互通,主动承接武汉市的辐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优势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同时,着力搞好政府法制化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点解决国企改革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合法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全市耕地的总量平衡。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化解村级债务,建立完善的农民负担监管体系、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施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脱钩改制,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大力投入发展文化事业。强化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提升第三产业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定位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促进我市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努力夯实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通过人口、产业的聚集,形成现代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吸引和汇聚强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整合第三产业资源。要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加强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信息等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益。三是坚持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研究制定鼓励、扶持、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鼓励集体、个人、外资等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放第三产业,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实现第三产业发展机制上的新突破。四是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引导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高层次的全社会三产投入体系,确保我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抓住项目投资重点 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坚持走扩大增量、提高质量的道路,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扩大经济总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并完善项目建设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建设重大项目;二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项目聚集平台;三是搞好“十一五”项目库建设。认真做好项目策划、项目制作和项目储备,做到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夯实项目工作的基础;四是重点实施“十二大工程”及“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争取每年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五是对南水北调潜江补偿工程、铁路建设项目、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配套项目等重大项目,要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六是继续实行市领导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落实项目调度管理工作,努力搞好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

为促进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一要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二要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发挥好外资对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三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及银行资金的大力扶持;四要改善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有效发挥重点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加大科教工作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科技 、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引进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支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升企业竞争力。巩固“普九”成果,整合教育资源,加大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普及力度,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人力资本,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机制,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全社会科教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六)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要坚持把改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巩固和完善企业“两个隔离带”、“挂牌保护”制度,对企业实行零距离服务。建立完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处机制,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实行公平竞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打造“信用潜江”。强化安全意识,抓好安全生产,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生产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建设“平安潜江”。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努力创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和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八)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为保障我市“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规划的协调和评估修订机制。在规划制订上,要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在规划实施中,要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落实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要注重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价,适时对规划目标和措施按程序进行修订调整,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