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 | | |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44030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13年01月31日 13:53:20 文  号:无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3年01月31日 13:53:20 名  称: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7日在潜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张桂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数据为预计数,下同),增长12.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01亿元,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增长2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8760元,增长14%。

——认真贯彻落实“五进”方针,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农业经济再创佳绩。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大增产、农民大增收、基础大改善。完成农业总产值100.5亿元,增长7.9%。粮食总产“九连增”,历史以来第二次突破10亿斤;棉花总产4.6万吨,亩产117公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9家,其中国家、省级各2家。畜禽规模养殖量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水产精养面积占养殖面积的71%,高产高效基地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建成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2个,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新增农机动力1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60亿元,增长16.8%。“潜江龙虾”、“潜半夏”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潜城”、“福好”、“金彤”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虾乡稻米”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农业基础进一步改善。组织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江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万福河泵站新建等水利项目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完成土方1300多万方。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完成土地整理9万亩,启动19万亩。大力推进土地集并流转、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农垦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极作用日益凸显,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32%;完成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8%;农业人均纯收入10096元,增长14%。

工业经济难中求进。认真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问题解决月”活动,强化资金、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市工业在经济下行、效益下滑的多重压力下,仍然保持了总量扩大、平稳运行的态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工业增加值241亿元,分别增长22.5%、18%。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轻工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市属工业发展加快,完成总产值630亿元,增长31%。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增速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化工和家具制造产业集群纳入全省重点调度,油气开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700亿元,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莱克水产、华山水产等7家企业被省政府纳入享受直通车服务的大企业名单。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得到批复并挂牌,新建工程研发平台2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登记备案高新技术产品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开展5家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积极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创湖北名牌产品6个。

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5.2%。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编制完成兴隆水利枢纽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龙湾遗址章华台主体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加快编制曹禺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加快推进世博湖北馆复建、曹禺大剧院建设,全面完成章华台基址展示馆、旅游通道建设。积极推进熊口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石碑镇窑岭村“全省旅游名村”建设,新建农家乐30家,全年来潜旅游人数达70万人次。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投资5.3亿元的润基建材城建成营运,投资过10亿元的中伦国际纺织城、大雄•江汉城加快建设,中心集贸市场改造和四季友农产品批发市场、嘉业农机汽配大市场、天驰汽车大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放心粮油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有效促进了城乡消费。汽车消费大幅增长,全年新增小汽车6000余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增长15.7%。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大力促进银企合作,制定和兑现奖励政策,鼓励市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28.2亿元和103.6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48亿元和22亿元。支持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张金镇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推进城投公司经营融资,累计收储经营性土地760亩,融资5.1亿元。扩充汇桥担保公司资本金,提高贷款担保额度,担保融资12亿元。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物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烟草市场整顿,烟草税收突破亿元大关。酒店、餐饮、娱乐、家政等行业均有新发展。

    ——坚持做大做强发展底盘,园区和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紧紧围绕打造大园区,大力推进园区融资、拆迁还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与中珠集团签订30亿元融资合作协议。投资4.8亿元,高标准完成潜江经济开发区南部片区整合规划、食品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大园区农民公寓建设规划;完成拆迁745户,建设还建房2000套(户);完成章华大道南延、翰林路西延,完成“王周线”路基工程,推进袁光大道南延、广泽大道东延、潜江制药南路新建和华中家具产业园、食品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场工业园、部分镇处工业园规划建设。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修订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全面开展“走四方”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积极参加省重大招商活动,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新引进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8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25个。投资50亿元的东莞家具园将整体入驻华中家具产业园。食品产业园与中植集团达成协议,合作打造植物蛋白生产基地。加强与国企央企对接合作,兵器集团与仙桥化学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重商亲商文化,新发展市场主体8800户。

 “强化投资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得到延续,国家级矿山公园申报成功,我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熊口镇被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全年申报中央和省投资计划项目116个,争取资金近10亿元。积极争取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潜石高速公路、老新二站等重大项目。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过亿元项目63个,完成投资85亿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东荆河倒虹管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火车站场建设如期完工并投入营运,我市进入“高铁时代”。318国道复线东段黑化工程高标准完成,汉宜高速公路潜江服务区和互通改造正在积极对接,有望及早开工建设。华中家具产业园一期14家企业、江汉盐化工业园3个项目和金澳科技加氢制氢延迟焦化、华山水产小龙虾深加工、永安药业环氧乙烷、巨江实业纤维板、源鑫纺织紧密纺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华中家具产业园二期、好迪和全友项目、中伦10万锭紧密纺、利维高扩规、高新技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投资2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中低压线路293公里,加快推进章华变电站建设,完成王场等4处变电站扩建、技改、大修。

——切实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强化规划编制管理。编制完成新城区优化方案规划设计、市政专项规划和防洪排涝规划,启动老城区控制性规划编制,有序推进镇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健全管理体制,成立村镇规划所,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严厉打击“两违”行为,依法组织强拆88次,拆违面积1.1万平方米。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2起。“数字潜江”成果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完成投资9亿多元,加强城市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功能提升扎实推进,完成了红军路改造、章华北路积水改造、湖滨路新建、城区绿化工程和市政设施维修,加快推进红梅路西扩、火车站场配套等重点工程。新城区建设全面展开,黄岭公寓竣工移交,赵台公寓、东荆公寓、河东南苑、戴湖公寓进入装饰施工及小区配套;清远路配套工程、襄河大道五条二级干道箱涵工程全面完工,雨污管网工程全面展开;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兴隆大道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建设。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市直部门加快入驻新城区,24个单位已展开选址、征地工作。认真落实支持政策,深入开展“园林杯”创建活动,鼓励各地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张金镇、老新镇、浩口镇、渔洋镇、白鹭湖管理区、高场办事处等地集镇功能明显提升。

着力改善城乡环境。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推行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试点,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夜市经营、还道于民、游园公园专项整治活动,实施街道灯饰亮化升级、立面美化改造;加大检查考评结账力度,实行日巡查、月考评,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加强火车站场综合管理,确保了畅通、有序、安全。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投资1.5亿元,加快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组织实施东长线、高场转盘以北环境整治,大力推进东风桥拓宽、东长路改造工程建设。投资3000万元,开展“宜居村庄”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家园”工程,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成省下达的考核目标。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市污水处理厂扩规、市污泥处置中心等减排工程建设。投资1.4亿元,开展环境整治“百日会战”,实现重点企业整治和汉南河水体功能“双达标”,提前解除区域限批。积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5%的行政村纳入全省“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库。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完成造林面积3.8万亩。返湾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得到批准。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

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商贸企业、农机系统改制,启动供销社系统改制。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调整完善区镇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行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面实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顺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张金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改革,积极推行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精细化、差别化用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迁村腾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断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外事活动计划,先后与多个国家的城市开展了经贸、文化交流。与德国海登海姆市互访,友好城市关系进一步巩固。全市外贸出口3.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增长15.5%。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家。被纳入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编制完成《潜江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

积极推动多方位合作。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在全省率先完成《小龙虾产业一体化和循环经济改革试验项目》。加强厅(校)市合作,先后与省科技厅、建行省分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签订合作协议。主动对接和服务江汉油田改革发展,大力支持江汉油田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共建城区、共建园区、共建矿区上取得新进展。加强与市域内监狱、部队农场的联系与合作,推进共同发展。 

——积极发展公共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全市财政支出和新增支出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年民生支出31.1亿元,占总支出的75%。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1.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7%,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全省前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积极创建学前教育品牌,形成专业特色。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农村教师省级招考计划,招录教师349名。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潜江精神征集活动,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成功承办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读书班和曹禺剧本奖评奖颁奖活动。电影《虾哥的故事》在全国公映,戏剧《情缘》获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大奖,舞蹈《月亮弯弯一把梳》荣获楚天群星作品奖,话剧《报警者》荣获全国话剧“金狮奖”。举办第三届“唱响潜江”,组织“月月红”广场文艺演出20场,“农民文化节”演出30余场,送戏下乡130场、送图书3.2万册(次)、送电影4700余场。吕小军夺得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举重冠军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成功举办国际男篮四国挑战赛。承办湖北省首届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篮球赛并夺取冠军。巩固和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4.3万户,入户率达80%。医疗卫生事业加速发展。投资1500万元,在镇村卫生院(室)、社区服务中心(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药品让利1887万元。中心医院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创建省级示范卫生院5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深入实施血防“综合治理、整县推进”,免费救治晚血病人254例,顺利通过国务院血防春查。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22项,评选市级科技奖励30项。争取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来潜视察。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5.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8。城乡社区建设全面加强,改扩建社区10个,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个。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开通潜江火车站至广华的道路客运班线。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城镇新增就业10041人,新增创业8827人,带动就业176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55.4万人次,发放退休职工养老金5.1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财政基金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40元。投资近700万元,扩建5所敬老院,改善14所农村敬老院服务设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100元提高到3000元。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150元。筹资近600万元,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3.6万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2000人次。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基本完成7080套(户)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对4232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新增归集住房公积金1.3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3000万元。投资1500万元,解决了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418户。投入2150万元,新建通村公路62公里,加固农村公路危桥8座。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公开招聘126名网格管理员,建成综合信息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行阳光信访“三公开”制度,大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疑难信访案件。组织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动,共破获刑事案件1097起,查处治安案件3932起,抓获网上逃犯95人,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718人。认真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移民村兴办企业,引导移民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隐患整改,各项控制指标稳中有降,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加强,被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六五”普法、法律援助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承诺投资4.02亿元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实际完成投资4.73亿元。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扎实开展“深化治庸问责年”和电视问效活动,履职履责机制进一步健全,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8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县市之一。创新审批方式,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削减90个办事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三分之二以上,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加强“三公一金”治理,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降低行政成本。深化源头治腐,加强土地招拍挂、工程招投标、项目资金和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与市政协讨论协商重大事项,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1件、建议153件,市政协提案152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创办《政府公报》,办好《网络舆情》,开设政府网站“代表委员直通车”专栏,办理回复人民网留言平台、政务督查110、市长信箱、公众诉求信息平台群众来信来电,畅通群众诉求和建言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被授予“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市”。此外,工商、税务、统计、调查、物价、档案、史志、气象、人防、消防、通讯、邮政、科普、编制、残联、民族宗教、老龄、侨务、机关事务、援疆支持农5师88团、对口支援巴东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2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们在过去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又迈出了新步伐。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广泛参与的结果。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共谋发展、奋力跨越的氛围更加浓厚。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江汉油田、监狱农场以及省直在潜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驻潜部队全体官兵,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向关心支持潜江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切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与冲刺全国百强的目标、先进地区的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不优,项目后劲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环保压力较大;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住房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利益的调整,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日益凸显;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举措,努力加以解决。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分析当前形势,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研判、冷静面对各种挑战。一是国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低迷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项目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国家将改革征地制度,加快实行最严格的“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制度,节能减排更加严格,发展约束压力增大。三是中部地区和省内各地竞相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另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充分利用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内需拉动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二是全省抢抓“黄金十年”机遇,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实施意见,潜江“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打造荆楚明珠”成为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对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大力支持、重点支持,江汉平原货运铁路、潜石高速公路、老新二站、汉江潜江港区整治等一批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立项,兴隆水利枢纽、东荆河倒虹管将于年内完工,引江济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陆、水、铁路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区位和交通优势。四是经过多年“打基础,管长远”,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奠定了蓄势勃发的良好基础,形成了激情奋进的强大气场,呈现了“中气十足”的强劲态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面对时代赋予的重任,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四化”同步发展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稳中求进,竞进提质,开拓创新,加快建设实力潜江、法治潜江、文化潜江、美丽潜江、幸福潜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上述目标是基本要求,必须确保完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更高、更快的要求,制定工作目标,积极主动作为,力争更好的结果。

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壮大综合实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工业强市和工业优先战略,加大“工业第一”力度,深入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推动工业提质扩能增效、做大做实做强。

打好园区建设攻坚战。围绕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大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园区整合连接、功能分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珠集团对接合作,筹资6亿元以上,推进工业园区土地收储、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收储土地1000亩以上,完成拆迁1000户以上,新建还建房2000套以上,完成总口二期、园林一期还建房建设,积极推进袁光路南延、王周线等园区主干道建设和华中家具产业园、食品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国有农场工业园建设。积极规划建设石油机械制造产业园。鼓励各地发展特色工业园或农民创业园。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打造“双千亿产业”目标,强力推进“5+3”调整战略,发展壮大主导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与国企央企对接合作,推进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结合,走精细化生产、循环发展、集群发展路子,力争医药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先进设备比重,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力争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推动冶金机械产业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扩规上档,延伸产业链,力争产值突破150亿元;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组团集群发展,力争规模以上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力发展家具制造、食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三大新兴替代产业,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发展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支持金澳科技、晋煤金华润、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华山水产向百亿企业迈进,支持仙桥化学、全友家居、好迪家私、永安药业、莱克水产、源鑫纺织、巨江实业等一批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支持园林青、可赛化工、东颢制衣、利维高、金松纱业、江汉棉纺、江汉环保、东方汽车零部件等成长型企业扩规上档,形成100亿、50亿、30亿梯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全面落实全民创业政策,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努力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做好煤电油气运和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促进企业最大限度释放产能。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和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设、工业园区市政设施、城中村改造、交通体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市供热等规划,完成东环大道、紫月路、318复线等主干道景观设计。强化规划引导、协调、统筹和管控作用,严格“三区”、“四线”管理,严厉打击“两违”行为,严格控制零星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台基开发。加强规划执行监督检查,依法从严查处擅自更改规划及变更容积率行为。

推进“四城同建”。围绕五年基本建成11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的目标,深化与中南建设集团合作,筹资8亿元以上,积极推进核心区征地拆迁、土地收储,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和兴隆大道、襄河大道、楚才大道三条主干道建设,全面完成7处农民公寓建设,推进泵站、渠系、自来水管网等配套建设。加快推动市直部门入驻新区。围绕老城区提质扩能,筹资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城市水系连通和紫月路西延、湖滨路南延等路网配套工程,抓好火车站货运通道和站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主干道污水管网、杨市工业园和总口家具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积极稳妥、试点推进城中村改造。围绕打造20平方公里的华中家具产业城,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新型石油城,按照与江汉油田“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加快广王路东延、广泽大道东延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西城区道路连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持江汉油田推进工矿棚户区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

加强集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支持和鼓励各地采取迁村腾地、经营集镇、盘活存量、市场运作等方式,完善功能配套,促进提档升级,加快打造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特色镇。

创新城镇管理。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社区管理物业化、环卫管理市场化。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市容环境美好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整治乱停乱靠、乱穿乱行、占道经营、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渣土抛洒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加强火车站场等重点部位综合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考评结账,严格奖惩兑现。坚持城乡联动,深入开展“园林杯”创建活动,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和引导各地改善集镇面貌。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大力发展蔬菜和苗木生产。抓好粮食、油菜、棉花、速生丰产林、畜禽、水产、蔬菜、优质苗木等八大板块基地建设,推进白鹭湖农场万亩水产、熊口农场供港蔬菜、周矶农场等地花卉苗木、运粮湖农场蔬菜、后湖农场生猪现代养殖和特种养殖、积玉口镇万亩“虾稻共生”、周矶办事处万亩江汉大豆等特色农业基地示范区建设。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占饲养总量的80%以上,水产特种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升到6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强“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着力发展水产品、畜禽、油料、棉花、粮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巨源油业、武汉伟润、巨金米业等企业壮大规模,培育品牌,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中国农批农商大市场项目落户建设。精心筹备,全力办好第四届中国潜江龙虾节。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培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垦经济。按照把农场建成“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要求,研究完善政策,积极探索加快农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农场发挥优势,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迁村腾地、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土地集并流转、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现代农业展示区。

(四)努力推进信息化。

切实把信息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全面谋划,不断提升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水平和能力。

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融合。重点支持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冶金机械等产业采用信息技术,提升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引导金澳科技、齐力华盛等重点用能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完善能源消耗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开展10家企业“两化融合”试点。鼓励信息通信企业与中小企业携手推进信息化。积极推进信息化与金融、旅游、交通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商业、贸易、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QQ群、手机报、手机短信、专家服务热线和气象信息平台作用,加强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小龙虾、西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和用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应用,推动就业信息共享。加快推进食品药品、住房、物价等重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自然资源、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建共享。

推进政府服务信息化。加快“数字潜江”、“宽带潜江”建设,深入开展武汉城市圈“三网”融合试点。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大力推行网上行政审批、网上办公、网上信访,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应急指挥、网格化管理、110指挥中心等信息平台建设和整合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二、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努力增强发展后劲

“四化”同步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都需要项目作支撑。要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把项目变成产业、变成基础设施、变成生产力。

(一)集中精力狠抓项目。

认真谋划争取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投资导向、产业政策,对准贴紧,完善措施,做好前期,认真策划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中央和省投资份额有较大突破。尤其要组建专班,跟踪对接,力争江汉平原货运铁路、随岳高速连接线、潜杨线汉江大桥尽早开工建设,积极争取东荆河口整治、路口电站等项目立项建设。

全力以赴招引项目。坚持在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真正敞开市门,敞开资源,敞开市场,敞开胸怀,坚持一切领域、一切项目、一切方式招商,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坚持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突出园区招商,华中家具产业园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投资强度和建设标准;食品产业园要在标志性、知名企业入驻上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园要规划3000亩土地,用于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突出产业招商,加强与国企央企对接合作,积极争取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晋煤集团与金华润化肥煤盐结合项目签约落户;加快推进曹禺文化产业园、兴隆水利枢纽休闲旅游区、龙湾遗址公园三大景区招商;积极推进华中家具产业园现代物流基地和大型原木市场基地、江汉盐化工专业物流园区、泽口港区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火车站设施配套和物流商贸综合体招商。

精心组织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坚持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落实市领导包挂重大项目和限期完工责任制,加大项目建设督办、考核力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督促重大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积极服务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东荆河倒虹管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兵器集团与仙桥化学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华中家具产业园二期、好迪和全友项目、东莞家具园、华山水产生物科技产业园、中伦国际纺织城、大雄•江汉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鑫园商贸物流、博通电器仓储、惠美家商贸等配送中心和中心集贸市场、四季友农产品批发市场、天驰汽车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

(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400万方。组织实施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试点、汉江干堤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全国“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龙湖河泵站新建、水利血防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农机耕作示范区建设,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2%以上。

大力提升交通功能。完成投资6.5亿元,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现代大交通网络。加快启动和推进潜石高速公路建设,并开设连接运拖路的永兴互通。加快推动汉宜高速公路潜江服务区和互通改造、荆新线潜江段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规划启动章华大道继续南延拓宽工程。完成县乡公路改造20公里。完成公交总站建设,启动曹禺公园公交枢纽站、火车站公交换乘站建设。支持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汉江航道升级整治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泽口、兴隆、红旗等主要港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优化电网结构。投资7463万元,新建输电线路62公里以上,加快实施张金输变电、高石碑变电站扩建及总口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徐角变电站综自改造等续建工程。投资2.4亿元,启动潜北、后湖和竹根滩输变电工程建设。投资3356万元,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配网与主网联接薄弱、局部供电卡口等突出问题。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引进知名专业物流项目,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超对接”。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健全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新建商贸中心3家,农家店15家,实现农家店和农村综合服务社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达到90%。深入推进银政企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确保存贷比提高两个百分点。深入开展“金融专家潜江行”活动,争取湖北银行在潜设立分支机构,做好浦发银行引进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增设工作,争取组建保险行业协会,推动保险业规范发展。切实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信用市、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支持城投公司增资扩股,积极争取城投发债,确保融资5亿元以上。支持担保公司增强融资担保能力。加大支持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力争新增后备上市企业4家以上。

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加快全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培育社区超市、便利店等新兴商业业态。支持博通电器、利荣商贸等本土商贸企业对外扩张、连锁经营,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全面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社区餐饮、娱乐、家政等便民服务业。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抓好市民体育活动中心的营运管理,面向市民开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争取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大力发展现代健身、会展、中介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创意、科技培训、技术推广、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

三、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努力打造文化名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推进图书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群众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文化场所建设和管理。积极承办 “送欢乐、下基层”大型慰问演出。继续开展“月月红”、“农民文化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和“三送三进”等惠民文化活动。抓好艺术生产,与北京人艺合作改编花鼓戏《雷雨》,创作以章华台为背景的演艺节目。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打造戏剧文化主题旅游区,编制完成曹禺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暨旅游专项规划,确保世博湖北馆开馆营运,加快推进曹禺大剧院建设,规划推动卧佛寺迁址扩规建设。围绕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挂牌,确保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开馆、龙湾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环形公路竣工通车。围绕建成平原水利文化旅游区,加快推进兴隆水利枢纽休闲旅游区规划建设,加快构建“三足鼎立”的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抓好高石碑镇窑岭村“旅游名村”建设,支持农家乐升级创星,争取2家以上达到五星级。积极开展旅游推介,对接汉宜线过境游市场,推出“潜江一日游”旅游产品,力争将曹禺文化产业园纳入部分国际旅行社旅游线路。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传媒、体育、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文化产业。

(三)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市民美好精神家园。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市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潜江

发展是硬道理,但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一)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未完成减排目标的地方,实行区域限批,坚决落实环保“一票否决”,依法追责。对环保设施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不准开工生产。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面孔”,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推进工程减排,确保市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加快市污泥处置中心建设,争取江汉盐化工业园和新城区污水处理厂立项建设,推动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源头治理,抓好汉南河等重点流域、潜江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和行业监管。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深入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重点支持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小龙虾等产业配套循环发展。

(二)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五大工程。抓好泽口饮用水源区保护。积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湖泊管理,完善湖泊保护规划和城区生态调水规划。加快推进返湾湖、借粮湖湿地保护项目。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完成造林3.5万亩,新建10个“万树村”,完成紫月路、318国道复线、红梅西路、紫光路等道路绿化和梅苑三期绿地建设。大力推进机关、庭院、居住小区绿化美化。

(三)加快建设生态秀美新农村。

深入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全面完成东长线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华山水产整村推进赵脑村新农村建设,继续开展各地新农村建设试点。鼓励加快迁村腾地步伐,规范和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着力打造一批农村新社区。提升移民村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以“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为内容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组织实施农村环保“四两”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构建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

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扩大开放开发

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实施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发展改革试点镇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张金镇“扩权强镇”试点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进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扩大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落实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制,全面启动供销社系统改制。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研究出台经济开发区发展、农场工业园建设、镇村规划建设、土地征用、总部经济发展等方面政策,加快编制“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办法。加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做大做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完善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公寓,扩大人才引进,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500人。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认真落实质量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启动10家企业试点。加强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提高节能监测中心检测能力,完成家具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和企业商标战略,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件、湖北省著名商标4件,新增湖北名牌产品4个。

(三)推进区域和对外交流合作。

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大与圈内城市对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合作、人才交流。进一步推进厅市合作。健全完善服务江汉油田改革发展机制,大力支持江汉油田改革重组、产能建设和项目建设,支持江汉油田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矿区。继续加强与市域内监狱、部队农场联系与合作。巩固和发展友好城市关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外贸出口突破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500万美元。

六、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民生,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切实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保障教育投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积极争创省学前教育示范市。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提升高中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确保学生安全。

(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管理。落实村医补助,稳定村医队伍。加强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儿童医院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巩固和提高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受益面,实施大病和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改革城镇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实现武汉城市圈联网结算。抓好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以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到1%以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争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落实高校毕业生优先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0人以上。扩大“潜江裁缝”影响力,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万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万人次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发放率达到100%。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衔接落实。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加强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敬老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老年工作,落实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成市老年托养中心养护楼,启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建设。切实做好残疾人救助和服务,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继续实施“1321”扶贫工程,推进6个整村扶贫连片开发。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移民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移民“快致富”。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农场危房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抓好竣工率、工程质量,确保分配公平公正。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大法治潜江建设力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成“六五”普法年度工作任务,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加大基金投入,鼓励见义勇为。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园林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工程,打造“平安天眼”。强化治安巡逻等人防措施,健全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继续加强社区建设,确保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以上。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市、镇、社区(村)化解矛盾纠纷平台。落实信访首办责任制,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药品安全先进市创建活动。整体维修消防北站,加强消防南站和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建设,提高消防能力和水平。不断细化完善应急方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抓好烟草市场整顿,加强市场供应监管,确保市场正常秩序和物价稳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切实落实优抚政策,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台、侨务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继续做好援疆和对口支援工作。

    (四)实施惠民工程。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措施,着力办好10件实事。(1)筹资2500万元,解决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筹资200万元,推动实施豆制品放心工程;(3)筹资8000万元,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50套,改造国有农场、林场危房4391户,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展社区物业管理试点;(4)筹资3200万元,建设通村组公路1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6座;(5)筹资1600万元,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和道路亮化工程;(6)筹资4400万元,扶持4000人创业,带动10000人就业;(7)筹资2000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农村薄弱学校;(8)筹资1800万元,新建老年托养中心,支持农村敬老院提档升级,对80岁以上老人给予高龄补贴;(9)筹资600万元,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开展“三送三进”活动,抓好市体育活动中心运营管理,为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提供场所;(10)筹资2.9亿元,完成16.8万亩、启动6.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肩负新的发展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规范运作、提高效率,切实担当起推动潜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一)强化法治意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完善和落实重大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支持和保障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专门监督。

(二)强化责任意识,完善执行落实机制。健全政府工作责任体系,完善确责、履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治庸问责、网络问政、电视问效,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打造雷厉风行的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奖惩一体化的“落实链条”,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三)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政务商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三集中、三到位” ,实行 “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审批,解决双轨运行、“两张皮”的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开展“清费治乱”工作,治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肃查处。

(四)强化群众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改进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研究问题,解决困难。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提高会议实效。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及时办理回复市长信箱、政务督查110、公众诉求信息平台群众来信来电、网上留言。

(五)强化廉洁意识,推进勤政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建设完善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出台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强化土地招拍挂、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项目资金监管,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资金使用安全、干部成长安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出国出境,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增长,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促发展、保民生上。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潜江已踏上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征程!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锐意进取、竞进提质、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部分名词解释

1、一区两带三极:“一区”即以新城区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带”即以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带,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三极”即工业园区、国有农场、江汉油田三大经济增长极。

2、“五进”方针:即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的工作方针。

3、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指省委省政府提出,通过5年左右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

4、小农水:国家为解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修所实施的项目。

5、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

6、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试点区域培育和建设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7、新网工程: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8、“两违”行为:即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9、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构建起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合理配置保教人员,整体提升保教质量,基本满足市民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10、毛入学(园)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1、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部门行政性、服务性收费缴入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非税收入、服务性收费票据控管到位。

12、一岗双责:指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在做经济建设、履行本职岗位应有的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13、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

14、主体功能区: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15、“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是湖北省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体系。具体指:以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州振兴崛起、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荆门打造“中国农谷”、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以及鄂湘赣三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等工作平台。

16、五位一体:即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三区”、“四线”管理:三区即禁建区、限建区、宜建区;四线即绿线(绿地)、蓝线(河海湖泊)、黄线(高压走廊等市政设施)和紫线(文物保护区)。

18、四城同建:即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湖北潜江干部会议上对潜江提出的同步推进老城、油城、新城、产业城建设。

19、“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20、项目建设“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

21、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22、三送三进:即送戏、送电影、送图书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

23、区域限批: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24、农村环保“四两”工程:即两清(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两减(农药、化肥减量化)、两治(规模化养殖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两创(农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创建)。

25、卓越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26、“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公务招待经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