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 | |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3-01882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年11月03日 17:25:00 文  号:潜政办发〔2022〕21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03日 17:25:00 名  称: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管理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11月3日

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4)   

一、发展成就………………………………………………(4)

二、指标评估………………………………………………(11)

三、主要问题………………………………………………(12)

第二章  形势分析………………………………………………(15)

一、发展机遇………………………………………………(15)

二、阶段特征………………………………………………(17)

三、面临挑战………………………………………………(18)

第三章总体要求………………………………………………(20)

一、指导思想………………………………………………(20)

二、规划原则………………………………………………(20)

三、发展目标………………………………………………(21)

四、具体指标的制定………………………………………(23)

第四章  主要任务………………………………………………(25)

一、强化协同、统筹空间,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25)

二、科学谋划、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城市更新…………(26)

三、接东连西、内畅外达,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28)

四、科学谋划、提标扩能,完善高标准市政设施………(30)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城乡生态环境…………(32)

六、完善机制、以人为本,加快实现“住有宜居”………(36)

七、多措并举、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7)

八、深抓质量、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走出去”……(38)

九、防范风险、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41)

十、转型升级、科学管理,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43)

十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44)

十二、夯实基础、党建引领,激发组织发展活力………(46)

第五章  保障措施………………………………………………(47)

一、加强制度建设…………………………………………(47)

二、强化自身建设…………………………………………(47)

    三、加强要素保障…………………………………………(48)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住房保障能力,改善市容市貌,努力开创住房和城乡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累计完成投资超400亿元,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城市形态格局逐步成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按照“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的原则,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市域逐步形成“一心三轴三片”空间布局,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市区初步构建“一主一副、两区两园”的城市发展总体框架,进一步明确空间结构,推进“五横五纵”道路主框架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1.2平方公里。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层次明晰、结构合理、功能全面、衔接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统。“十三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城区主次干道20余条,完成兴盛路一期、紫光南路、南浦路北延、南浦路南延(育才路至一支渠)、湖滨路南延、紫月路东延、城东河路、泰丰路南延、保驾路等道路建设工程;完成章华南路(汉宜高速至刘杨路)、紫月路西延、育才路、园林北路、南浦路、东方路、湖滨路北段等道路改造或黑化提档升级工程,2020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7.65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达6.12千米/平方千米

二是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城南污水处理厂、城北污水处理厂、广华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城镇污水处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启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成张金、熊口、老新、龙湾等12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完成东荆河、总干渠、汉南河流域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城市污泥处理厂扩规工程。“十三五”末,城区污水管网规模达到157千米,雨污合流管75千米,城区投入运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城北污水处理厂、城南污水处理厂、广华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11万立方米/日;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2座,总处理规模1.37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3.76%,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污泥处理方式主要采用浓缩脱水工艺,将污泥脱水后送至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处置,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三是排水防涝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排水防涝基础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不断完善,雨水管网规模达到218千米,完成潜江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紫月路东(龙虾城)、育才路、江汉路(南门河广场)、潜阳中路(麻纺厂)、章华中路(石油公司)等10处易涝点整治完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下垫面的影响,缓解城市内涝。

四是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治久清”的思路,因地制宜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一支渠西侧、二支渠、三支渠东段、五支渠、南门河等黑臭水体整治,黄滩泵站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城区箱涵清淤工作已全部完工,全兴河、三支渠西段、四支渠、六支渠、一五渠、广王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及月波河、汉南河、光明河等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县河、城东河、城南河、百里长渠等生态修改工程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城区水环境改善明显。

五是海绵城市及综合管廊建设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按照住建部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及综合管廊建设,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平方公里(紫月湖公园片区),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5公里。

(三)市政公用设施稳步推进

一是供水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饮用水水质为目标,初步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共有区域性自来水厂3座,供水规模达19.5万立方米/日,乡镇自来水厂(供水站)16座,供水规模达9.35万立方米/日泽口水厂扩建及管网延伸工程完工投产,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饮用水水源环境整治工程稳步推进,智慧水务平台系统基本建成运行效果明显,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管网漏损率为9.77%。

二是供气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建成天然气接收门站1座、LNG储气站1座、CNG加气站3座,敷设天然气高中低压管道近1500公里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17.6万户、商业用户1152户、工业用户134户、公服用户90户、车用户446户,2020年度供应天然气约1.2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已覆盖20个区、镇、街道余渔洋、浩口、竹根滩3个镇正在施工建设城区燃气管网覆盖率达100%,普及率达96%。

(四)乡村振兴有序推动。

一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十三五”期间,出台《潜江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潜江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指导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目前,熊口镇已完成《潜江市熊口镇龙虾特色小镇专项规划》《潜江市熊口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熊口镇特色小镇环镇东路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王场镇已完成《潜江市王场镇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两镇通过市场化运作,共投入建设资金22.41亿元,实施长飞潜江供气项目、光纤小镇集镇改造升级项目、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项目等15个产业配套基建工程,全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功能提升一期项目已完成建设,投入建设资金约6亿元,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生态宜居”理念,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共投资1300余万元,对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项目,完成王场镇林圣村、高场街道保安村、高石碑镇窑岭村、后湖管理区莫岭村美丽乡村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图集编制,探索建立农房建设管理制度,培育农房建设管理技术团队,形成“共同缔造”推进机制。

三是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自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工作以来,反复排查危房,开展危房鉴定,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危房改造工作在阳光下开展,完成2241户农村危房改造,将所有补助资金发放到农户,受益贫困人口126170人。

(五)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商品房市场平稳有序。全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稳控较好,2020年销售商品住房60.99万平方米,共计4824套,年成交均价为5185元/平方米,较好完成控价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共19659套,总计建筑面积242.07万平方米,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充足。

二是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10965套(已完成5746套),总计建筑面积163.66万平方米;筹集公租房房源330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三是物业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潜江市物业管理实现从无到有,出台《潜江市物业服务企业考核办法》《潜江市物业服务企业考核评分标准》,物业行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行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以启动“红色引擎”为出发点,全面摸底物业服务企业党员和已成立党支部信息,成立“中共潜江市物业服务行业委员会”,成立9个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物业企业服务水平提升。为规范维修基金的使用管理,制定《潜江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项目资料夹》,明确维修资金申请流程和使用范围,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十三五”末,备案物业服务企业58家,从业人员2800多人,持证上岗技术人员600多人,物业服务项目69个,物业服务面积约520万平方米;建立业主大会24个,占全部小区的40%,新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面达100%。

(六)绿色建筑行动全面启动

认真落实建筑节能“专项设计、专项审查、专项施工、专项监理、专项监督、专项验收”闭合式管理规定,建立单位联动共管机制,强化节能备案审查,加强施工过程监管,严格节能验收备案;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心城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三五”期间,按照“连片发展,提升档次”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集中片区、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建成东荆花园、市妇幼保健院、德风学校、龙展馆、市民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绿色建筑项目,完成江汉油田矿区530万平方米的建筑地热供暖改造项目。城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100%,城区“禁现”成效巩固,城区“禁实”达标率新墙材应用率长期保持100%。

(七)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以“创新管理,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全市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推广效果明显,建筑市场诚信体系逐步建成。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34.38亿元,与2019年基本持平全市现有建筑业企业202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23家(一级企业7家,二级企业33家,三级企业83家),专业承包企业37家,预拌混凝土企业21家,模板脚手架专业承包企业21家。

(八)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持续缩减审批时限。将政府投资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间压缩到80个工作日以内,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带方案出让用地的社会投资项目及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125项精简整合为39项,压缩率68.8%。

二是实现项目审批一网通办。开展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省政务服务网数据对接试点改革工作实现改革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理。截至2020年底,全市工改系统内已运行项目307个,办理审批事项513件。

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快推进“一窗受理”“告知承诺”,不断优化服务效能,对市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不包括商业开发项目)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及时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的行为,探索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

二、指标评估

根据《湖北省“十三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潜江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指标要求,结合现状指标,对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类型

指标

“十三五”完成指标

“十三五”规划指标

湖北省规划指标


交通体系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6.12

8

8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

17.65

15


市政设施

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100

98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9.8

10


城市燃气普及率(%)

96

95


绿色发展

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

93.76

95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100

100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80


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27

50


住房保障

城市住宅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

18


乡村振兴

农村危房改造(户)

2241

224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8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0


建筑业

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15


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7.5

8


安全韧性

易涝点整治率(%)

35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占比(%)

20

20


三、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不足。“十三五”期间,潜江市经济高速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快速扩张,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拥堵成为常态,由于停车场泊位不足,导致交通拥堵矛盾加剧;城市供水问题突出,原总口水厂不能满足城市向南发展的需求,且部分老旧小区管网破损严重,供需矛盾已初步显现。

(二)本地建筑业后劲不足。受投资下滑影响,全市房屋建筑市场活力不足,本地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竞争力,导致本地建筑业务占有份额比例持续减少;行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水平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作业企业明显供应不足;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偏低且老龄化趋势突出,难以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城乡发展不均衡。受历史、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各种条件影响,部分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从社会协同发展看,城乡服务保障机制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包括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等情况;从生态协同发展看,城乡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城镇排水管网存在雨污合流及雨污混接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存在清运不及时、处理不规范问题。总体而言,城乡协同发展在现代化水平、资源要素流动、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足40%距全省要求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60%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污水处理厂整体进水BOD浓度较低,效能未充分发挥;存在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生活污水未能有效收集,造成一定水环境污染;雨污水管网混接造成局部污水直排污水管雨天冒溢和污水处理厂超负荷溢流;溢流污染控制不到位,排水管道淤泥清通养护频次低,雨天通过合流制排水口和雨水排水口溢流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溢流污染,滋生黑臭水体;部分已建管道和井内部破损严重,导致地下水渗入污水管道中,占据了污水管道容量,影响污水管道输送能力,污水管网长期满管低流速运行。

(五)排涝基础设施仍存有短板。易涝点尚未完全消除目前城区部分区域由于地势低洼、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等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易形成局部内涝;调蓄空间减少,城市水面率不足、下垫面硬质化较为严重,湖泊水体可调蓄容量下降,增加内涝风险;排水能力不足,现有管网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排涝泵站存在设备老化、抽排能力不足的问题。

(六)住建智慧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智慧城市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建设智慧潜江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智慧水务、城市排水“厂”一体化等智慧管理体系尚未开始实施“十三五”期间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虽已建立,但存在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不能发挥整体效益


第二章  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四化同步”示范区带来机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潜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既是省委赋予潜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切实增强使命感,全面准确学习领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高质量推进潜江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建设。

(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带来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这是全省发展的大局大势,也是定位潜江发展的基准坐标。要牢固树立“九市即一城”理念,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化,加速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程,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广泛参与区域产业协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方位承接圈内产业转移,重点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打造武汉“光芯屏端网”配套产业基地。

(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潜江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明确目标:2025年,潜江力争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位次前移20位;到2035年,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全市将加快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锻粗延长石油化工主导产业链,突破发展光电子信息新兴产业链,做优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制造、机械制造优势产业链,做强虾-稻、半夏特色产业链,发展农旅融合生态产业链,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虾-稻产业、500亿级石油化工产业、500亿级智能制造产业、百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1551”产业集群梯队。为实现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梯队建设,需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加快打造重点园区,做好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带来机遇。“十四五”将重点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就地城镇化。2020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831号),潜江市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有力于推动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阶段特征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正面临大变革,具体表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求着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品质之城;省级层面,湖北省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由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区域层面,要求潜江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实力提升、位次前移,有力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市级层面,加快实现“冲刺五十强,建设新潜江”目标,要求潜江争当全省县域发展标杆。在此大背景下,全市“十四五”城乡建设将面临“四大转变”。

一是城乡发展理念从“以物为本”回归“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安全、品质、共享的宜居城市。

二是建设考量标准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突显城市的现代性和美丽宜居性,成为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要在补齐短板、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向引育高能级现代城市设施方向上迈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

三是空间发展模式从“做增量”转向“优存量”。潜江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突破55%,虽然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但也将进入增速换挡新阶段,预示着城市发展进入增量扩张与存量更新并行的新时期。

四是城市发展方向从“大建设”升级“大治理”。现代城市发展正快速推进智慧化升级,对以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化建设管理体系需求越来越迫切,要加快建成万物互联的“云上城市”,加快纵深推进数字化城乡全域治理,突出全域一盘棋治理思路

三、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住建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

(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考验。随着城乡规模的扩大,城乡建设受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越发严重,国家“双碳”战略的要求下,城乡建设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的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良、公共设施均衡、社会公平、人民和谐安居的美丽城市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高质量完成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通的保障。随着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主要矛盾变化提高城乡建设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瞄准“冲刺五十强,建设新潜江”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质,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建设,助力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创新推动建设转型。树立城乡建设、规划先行理念,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优化布局,挖掘发展新空间新潜力,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人本化、高效化、生态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加快建设湖北特色现代化强市。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进群众生活福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质量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是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城市发展谋划,优化城市建设布局,多层次推进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带动能力,促进城市、城镇和乡村协同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贯彻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战略,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落实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划定开发边界,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城镇。

(五)坚持安全至上,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紧盯建筑施工、城镇燃气、老旧房屋、城市内涝等重要风险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做好应对巨灾和极端事件各项准备,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打造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发展目标

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确定“十四五”时期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为:弘扬“工匠精神”,苦练“绣花功夫”,建强、建优、建美中心城区;积极谋划项目,强化实施保障,推动新时代潜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精致、秀美、幸福潜江,助力潜江“百强进位”;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廉洁、高效、满意住建。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具体目标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推进。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持续提升城乡融合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二)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住房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到商品住房供应维持稳定、保障性住房确保供应、租赁住房供应持续增加,保持市场监管和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坚决遏制投机炒房,强化舆论引导和预期管理,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城建水平迈上新台阶。提高交通综合承载能力,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打通“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性,提升城市道路服务品质。推进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建设,提升燃气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积极推动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

(四)城乡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分类收集等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城镇道路、排水与自来水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与农村延伸。大力推“擦亮小城镇”行动,形成一批舒适宜居、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

(五)建筑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支持建筑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积极支持建筑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开展对外合作,引导鼓励政府投资工程(全面应用)装配式技术建设,引导房地产和社会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

(六)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不断破除制约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住建工作,积极开拓新思路,加速部门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住建领域工程建设、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政务服务高效化、事项材料精简化、行业管理智慧化。

四、具体指标的制定

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潜江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十三五”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制定潜江市住房城乡建设“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潜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十三五”现状指标

“十四五规划指标

指标属性

交通体系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千米

6.12

8

预期性

人均道路网面积(平方米

17.65

18

预期性

市政设施

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100

约束性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9.8

9

预期性

城市燃气普及率(%)

96

100

预期性

绿色发展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33

50

约束性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80

100

约束性

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

27

100

预期性

住房保障

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率(%)

10

100

预期性

城市住宅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

18

60

预期性

乡村振兴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8

100

预期性

农村供气普及率(%)

-

75

预期性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40

预期性

擦亮小城镇达标率(%)

-

100

预期性

建筑业

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15

30

预期性

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7.5

8

预期性

安全韧性

易涝点整治率(%)

35

100

预期性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个)

-

1

约束性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占比(%)

20

40

预期性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补短板、强功能、多措并举、项目支撑等方式,实现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协同、统筹空间,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强化协同,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立足“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位次前移20位以上”的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能级,促进 “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 协调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共享、生态治理协调的发展机制;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强化科技协同、产业协同、交通协同和民生协同;积极接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交通系统和生态协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夯实“四化同步”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城市主干交通,改善市域生态环境,全方位提高潜江新型城镇化水平。

(二)统筹空间,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聚合强心,完善城市发展策略,打造“一心两轴、两带三片”的城市发展新架构中心城区首位度更加凸显。“十四五”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5%。

(三)合理布局,打造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实施“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一城引领、三区支撑、多点发力,按照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全域振兴的城乡发展思路,打造北部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南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构建全域振兴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体系。

二、科学谋划、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城市更新

(一)开展城市体检。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8个方面65项城市体检基本指标体系,开展城市体检,客观反映潜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际情况,分析城市病症、病因,提出对策建议,形成城市自体检报告,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注重居民参与,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实施以人为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老旧小区实施分类改造更新:对现状较差的片区实施基础类改造,重点是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对现状一般的小区实施完善类改造,重点是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对现状较好的小区实施提升类改造,重点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智慧化改造。结合小区改造,逐步对老旧小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三)引导城市风貌改造。加强沿街立面设计与管控,推进沿街立面适度改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沿街风貌;优化沿街标识标牌、招牌广告、空调室外机、防盗窗等设置,规范横幅悬挂、衣物晾晒等行为,加强违规广告牌清理。整治沿街线杆,治理“空中蜘蛛网”,结合行业部门规范标准梳理、规范沿街干线,保持沿街立面整洁美观。打造街区节点景观,采用微改造、微更新方式,加强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传承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对历史保护建筑建档,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完善传习、展示等相关配套场所。

专栏一:城市更新行动

1.城市片区功能提升工程

推动城市内片区的迭代升级,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综合性开发。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紫月湖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2.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老旧小区满足居民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主要包括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重点项目:潜江市老旧小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老旧小区改造2022、2023、20242025年项目

3.城市风貌提升工程

每年选取一个街道作为美丽街区打造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沿街建筑立面整治、架空飞线治理、道路、人行道、地下综合管廊维修或新建、城市家具更新、园林绿化修整以及人文景观打造等。

重点项目:城市街道界面改造工程、潜江市2021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潜江市2022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潜江市20232025年美丽街区建设项目。

三、接东连西、内畅外达,构建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建设畅达的内部交通网络。城区道路建设紧紧抓住“道路升等级、路网加密度、区域强功能、交通惠民生”四个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结构清晰、功能明确、运转高效的道路系统。积极增加骨干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主动脉;攻坚区域路网结构,新建紫月湖片区、泰丰片区、国家高新区及广华片区路网,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联系;完善和提档升级以城南巷、环保巷、连心巷、车站巷、儒学路等老城区巷道为主的老城区微循环路网,打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对城区交通主通道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加强道路沿线界面优化提升,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城市面貌。道路建设结合通讯及电力设施需求统一布置管线管位“十四五”期末,城市路网密度达8千米/平方千米

(二)加快静态交通建设。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利用中心城区空置地块,争取专项资金和引进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建设各类停车场。“十四五”期间,建成30座停车场,其中大型10座、小型20座。推进城区小微停车场建设,对符合条件要求的人行道,在不影响市民通行的情况下,规划建设小微停车场,做到“应规尽规、应建尽建”,提高城市有限地面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停车难”问题。

(三)畅通慢行交通网络。加强人行道的环境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人行道网络,优化过街设施,提高通达性;推进绿道建设,结合老城有机更新、主干道整治、塘河治理等工作,以“社区休闲绿道、城区公园绿道、内河沿岸绿道”为建设重点,依托相关绿道规划,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绿道网。“十四五”期间,建设不少于30千米的社区级绿道。

专栏二:城市道路网建设

1.骨架路网提升工程

加大骨架路网优化提升,延伸东荆大道,新建广泽大道及泽口大道,加强园林城区与高新区北部园区及南部园区的交通联系。新建潜江大道、袁梅大道,完善城区骨架道路网结构。谋划兴隆大道及广王路续建工程,消除骨架路网交通瓶颈节点,优化交通组织。

重点项目:东荆大道北延工程、东荆大道南延工程、潜江大道建设工程、红梅路东延工程、广泽大道东延道路工程、泽口大道道路工程、兴隆大道续建工程、广王路东延工程、袁梅大道建设工程。

2.片区路网完善工程

加快城市路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联系,谋划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的道路网新建工程,引导片区开发。谋划高新区5个园区的道路网提档升级,服务于高新区企业入驻及生产生活需求。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路网完善工程、紫月湖片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王场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杨市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泽口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总口园区路网完善工程、高新区张金园区路网完善工程。

3.道路交通环境提升工程

对于界面不佳的城市主干道进行环境品质提升,包括绿化改造、建筑立面改造、路面分色、亮化工程、城市家具与雕塑小品。

重点项目:章华中路升级改造工程、东城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兴盛路(迎宾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章华南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东荆大道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红梅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紫月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潜阳路环境品质提升工程。

4.城市绿道建设工程

以市级绿道及社区绿道为重点,推进城区绿道网的形成。

重点项目:城市市级绿道系统建设工程、城市社区级绿道建设工程。

四、科学谋划、提标扩能,完善高标准市政设施

(一升级供水保障。保障城镇供水水质,加强制水工艺改造,解决因水源污染、设施落后等导致的饮用水水质不安全问题,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扩大区域供水范围,提升管网覆盖范围和维护管理水平,逐步推行管网DMA分区管理,优化管网压力控制,有效降低管网漏损和供水能耗,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下。积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对园林水厂进行工艺改造,扩建泽口水厂、总口水厂,新建高石碑水厂、后湖水厂,原乡镇水厂保留改造为供水加压站新建与改造配套管网。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应急水源布局结合城市现有供水系统及水源地位置合理布置,考虑应急供水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现有供水系统连通,并充分利用现有输、配水主干管网。

专栏三:升级供水保障

1.城区给水提档升级

新建东荆新区配套给水工程、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供水管网工程,启动潜江市供水管网改造及水质升级工程,降低管网漏损率。

重点项目:潜江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供水管网工程、北片石化精炼聚集区供水管网工程、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园供水管网建设项目。

2.城乡供水一体化

按照“源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调度、规模经营、优质服务”原则,通过建立备用水源、实施中心水厂延伸、淘汰不达标水源实施城乡供水系统改造建设工程等,推动城乡全域供水一体化、供水产业一体化、建设管理一体化。

重点项目: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园林水厂改扩建工程、泽口总口水厂扩建工程、高石碑水厂新建工程、后湖水厂新建工程、供水管网等配套设施改扩建工程。

(二升级供气保障。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推动城区主管网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提高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应急储备能力,优化市域输配管网布局,扩大城乡覆盖范围,增强用气保供能力;试点高新区供热供暖。“十四五”期末,城市集中建设区及重点镇区天然气供气普及率达到100%。

专栏四:升级供气保障

1.提高城乡供气能力

推动城区主管网向乡镇、农村社区延伸,提升燃气管网覆盖率。

重点项目:南部片区燃气配套项目城乡高压、次高压管道新建工程乡镇中压管道新建工程CNG/LNG加气站工程。

2.保障供气安全

潜江市燃气客户端严重隐患专项整改工程、潜江市燃气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城乡燃气更新改造项目。

3.试点供热供暖

高新区供热供暖一体化项目。

(三)打造海绵城市。城市新区以及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整治等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逐步实施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易涝片区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十四五”期末,城市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对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景观道路,配合城市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建设综合管廊。“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至少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任务。

专栏:海绵城市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1.海绵城市

以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为示范,运用“渗、净、滞、蓄、排、用”的理念,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建设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

重点项目: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2.地下综合管廊

新建潜江高新区化工综合管廊(二期)项目、紫光大道北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袁杨路南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东荆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潜阳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红梅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及奥体南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重点项目:城区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一)污水处理全面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以污水管网排查发现问题为导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分步、分批、分片实施管网更新、清淤堵漏、雨(清)污分流等建设改造,不断完善城区污水管网体系,提升污水收集能力。以旱季排污口改造建设为重点,清掏管道底泥,完善管理措施,修复和更新破损程度达到三级的管道;以城南河截污管为核心,提质增效的同时改善合流制渍涝问题,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以排水分区为单位同步进行管网整体改造。完善东荆新区、泰丰片区、紫月湖片区、杨市片区污水支管建设,发挥已建污水管效益;对马家台村、紫月村等多个居民点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加快建设,消除生活污水收集空白区,对现有雨污混接点进行改造。

专栏:污水处理全面提质增效

1.“补空白”

全面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管网建设,消除未覆盖空白区,尽快补齐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

重点项目:城区污水收集管网“补空白”工程、职教园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

2.“改混接”

积极推动城区道路排水改混接问题,完成“污进雨”、“雨进污”工程点471处。

重点项目:城区排水管网混接点改造工程

3.“清管泥”

清除排水管道及检查井中的沉积物,有效减少进入水体污染物量,还可改善污水输送水利条件。

重点项目:城区雨污管网清淤检测

4.加强源头治理

小区、机关单位及集中居民点雨污分流改造将以小区为单位,实行“一小区一方案”的改造方式。对未实施雨污分流的小区铺设雨水或污水管道,完善小区排水管网。对已实施雨污水管道分流的小区,对污水、雨水管网进行病害排查,对错接、混接、管网破损、渗漏、淤积堵塞、高程不匹配等情况进行集中排查,按照排查等级分类进行精准“诊疗”修复,特别对管网漏水造成的道路空洞进行重点排查修复。

重点项目:中心城区小区、机关单位及集中居民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5.全面推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

逐年推动城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

重点项目:潜江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21、2022年工程

6.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

对于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的片区,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保证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与服务片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相匹配。

重点项目:潜江市污水处理厂扩规及配套管网完善工程(一期)项目、南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及管网完善工程、潜江市张金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潜江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

(二)水环境治理有序推进。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原则,加强水系连通和活水循环,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提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准和效果,实现城市建成区所有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落实河湖长责任制,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提升蓝绿交织的宜居环境。深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明确治理范围和时限,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工作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消除30%以上的农村黑臭水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专栏:水环境治理工程

近年来,通过加大对渠道治理的投入,渠道水环境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渠道受上游汇水区内管网影响,仍存在局部黑臭现象。“十四五”期间,以“保好水、治差水”为主攻方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重点项目:县河生态修复工程、百里长渠生态修复工程、一五支渠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支渠西侧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四支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六支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光明河改造工程、城南河城区断面流域治理(城南河生态修复)工程、汉南河三江桥、杨林桥污水直排口整治工程、百里长渠城区断面流域治理(城西片区滨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三)园林绿化提档升级。以绿地增量、网络健全、景观提质、城乡融合为抓手,突出水网格局及园林特色,进一步完善各层次绿地系统,初步实现“城在林中建、水在林间流、道在绿中走、人在园中住”的水乡园林生态绿地格局。结合潜江人文文化,推进曹禺公园、南门河游园、紫月湖公园绿化提档升级。摸清城区空置地情况,利用城区空置地,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加大口袋公园建设力度,利用旧城改造、道路改造提升等,在居民区、道路旁尽量设置小型公园绿地,提升城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十四五”期间,至少建设 50 座口袋公园,并通过国家园林城市二轮复查,力争申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新建建筑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多元化应用,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50%;全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65万吨,预拌混凝土供应量25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供应量6万吨。

(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落实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对照三大攻坚战总体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强化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治理,在开工前召集参建各方进行绿色文明施工、扬尘治理提醒谈话,完善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在建项目进行远程扬尘智能化控制,加大专项巡查力度。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实现汉江、东荆河及市级河道、境内湖泊、市域镇级主河道、村级干渠河湖长制全覆盖。助力推进净土保卫战,推进乡镇垃圾规范化管理,推行垃圾分类,加快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六、完善机制、以人为本,加快实现“住有宜居”

(一)保障房地产稳定发展。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十四五”期间,年平均房地产供地面积不低于360亩,总建筑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二)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满足城镇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构建进退有序、规范科学、公开透明的分配管理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市谋划筹集保障性住房不低于5000套,全市公共租赁住房覆盖率走在全省前列。

(三)提升住房居住品质。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能分工,制定工作规则、责任清单和议事规程,丰富改造内容。“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四)推进物业服务规范化管理。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强化新时代党建引领作用,完善物业管理政策,加强行业监管,加快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动物业行业提质升级,促进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十四五”期末,城市住宅小区不同类型物业基本实现全覆盖,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

七、多措并举、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高镇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与厕所粪污治理的有效衔接,探索新建乡村住宅“改厕+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十四五”期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建立健全集镇生活污水运营维护管理机制,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共建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围绕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乡村水、路、气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力争农村供气普及率达到75%以上。完善乡镇、村组供水管网建设,稳步推进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坚持建管并重,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三)持续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主要立足于补齐小城镇规划设计、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七个方面的突出短板。“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实践经验,以点带面,普遍实现小城镇“街面净、线理顺,招牌靓、马路平,货入店、车停正,垃圾治、污水清,花草鲜、环境美,设施全、人文润”,形成一批舒适宜居、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探索建立小城镇长效管理机制,补齐治理水平短板。建立城镇管理“网格化+街长制”、日常执法联防巡查制等管理制度,激励广大居民、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小城镇环境的共建共管,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专栏:乡村振兴工程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潜江市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分类及年度计划,对全市域范围内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建设和整治。

重点项目:集镇污水处理厂扩规及收集管网延伸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乡村振兴示范路闭环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环境整治工程。

2.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及“气化乡镇”工程。

3.擦亮小城镇行动

以集镇功能提升为抓手,对镇区进行老旧道路功能提升改造、管线入地、临街建筑立面及环境整治等改造措施,完成乡镇镇区“脏乱差”整治,塑造城镇新风貌。

重点项目:集镇功能二期工程、集镇功能三期工程、积玉口镇集镇功能提升工程、老新镇徐李集镇功能提升工程。

八、深抓质量、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走出去”

(一)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创造条件,吸引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产业园区在潜江布局,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建设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形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的产业格局。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十四五”期间,引导政府投资工程应用装配式技术,引导房地产和社会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推动农村住房整村、连片改造进行装配式建筑试点建设,符合条件的新建住宅应全部按照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工程质量优、社会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企业;培育特色专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路子,鼓励建筑企业巩固和提高现有的市内市场份额,进一步开拓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建筑市场。“十四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

(三)增强建筑业综合实力。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储备一批优秀的企业经理、高级工程师和一级注册建造师。加大技能培训和鉴定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积极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产业化,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四)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狠抓工程质量,以质量提升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再治理”活动;大力推进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和“一证两书”制度,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实行住宅分户验收,按套出具“一证两书”,完善住宅质量治理体系,促进住宅品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狠抓安全生产,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构建信用体系,加快建成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工作平台,营造依法守信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依托“智慧住建”系统建设,创新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方式,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工程施工许可审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参建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未办理施工许可擅自开工建设、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工程竣工验收等实施全过程在线监管,提高工程监管效率和水平。

(五)建立建筑业激励机制。以打造建筑业强市为目标,以壮大产业规模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服务引导和市场监管力度,着力育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推动建筑业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建筑业整体竞争力。围绕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积困问题,建立健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扶持体系,给予企业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财税支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

九、防范风险、增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

(一)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安全排查与维护,按照分级分类分区原则,重点筛选出年久失修的设施和有安全隐患的场所,做好定期维护工作。加强对城镇危险房屋安全隐患和既有房屋违规改扩建的排查整治,全面排查城市辖区内在册危房、易受风雨荷载影响的砖木结构房屋、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房屋、地势低洼房屋,建立“一房一档”动态跟踪,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危险房屋安全巡查、监控和治理等工作。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因地制宜采取维修加固、拆除重建等工程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建立销号制度。落实燃气安全管理,组织编制、实施燃气管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辖区燃气管道安全保护知识宣传工作。重视长输天然气管道问题,加密地面警示标示,经常走访高后果区段居民,宣传管道保护法律法规及自救逃生常识,做好管道周边土地开发利用。

(二)提升防洪排涝保障能力。结合污水提质增效工程,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开展渠道治理、管网改造、易涝点整改为主的工程,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新增2座雨水调蓄池,改造1座排水泵站,加快易涝地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加强城区水系连通。力争2025年底,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

专栏:城市排涝工程

1.道路排水管网改造

结合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开展城区管网改造,逐年实施雨污分流。

2.易涝节点整治

对城区三江路易涝点治理工程、锦绣路易涝点治理工程、育才路沿线潜在易涝点治理、新月纺织门口易涝点治理工程、竹根滩竹泽路沿线易涝点治理工程等易涝点进行整治。

3.水系连通工程

袁梅河、袁杨河、章华河水系连通,工程含渠道梳挖、清淤及沿线截污管网工程和景观绿化工程。

4.排水泵站和雨水调蓄池项目

新建杨市生态雨洪调节池、森林公园雨洪调节池。

对现状调蓄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包括现状马昌湖、南门湖、曹禺公园、紫月湖加装闸门、水位控制系统。

(三)提升行业安全生产能力。建筑施工行业要加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巡查力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方针,建立专项检查和常规巡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认真开展关键节点、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供水行业要加强供水设施设备的巡查,强化预案,提前做好应急抢修准备工作,确保供水安全和稳定;燃气行业要加强燃气设施周边环境安全巡查,督促巡线员切实履职尽责,确保燃气稳定供应和生产安全。进一步规范事故报告和事故处理有关制度,健全事故处理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加强质量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健全“企业自控、监理检验、业主验收、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

十、转型升级、科学管理,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一)建设全面准确的行业数据中心。以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厘清行业信息资源家底和共享需求,围绕数据“一数一源”,实现信息资源目录的动态更新管理。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设城乡一体、覆盖在建和已建、包括所有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城乡建设和管理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日常管理和更新机制,做到数据全面翔实,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二)推动智慧住建应用平台建设。完成智慧住建各子系统建设,包括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平台、智慧便民的服务与信用平台、住建管理辅助决策平台和资金监管平台。搭建相应的业务管理模块,最终形成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智慧住建应用平台,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快推动“智慧住建”成型。

(三)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把握后疫情时代发展机遇,建设一批智能化公租房、安置房小区,引导建设一批智慧社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与小区相关的物业服务、房屋管理、人脸识别、智能入户门等,全面建设智慧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安防、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把握城市发展趋势,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结合新基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完成暴雨内涝监控平台和排水水质监测实验室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水务、智慧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智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占比达2%以上,取得一批新技术应用成果。

专栏:智慧住建工程

1.智慧燃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物联网技术,应用高端智能感知设备,感知城市燃气管网流量、压力、温度和泄漏等运行数据,基于可视化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城市燃气物联网”,并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海量燃气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处理、挖掘和辅助决策的燃气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2.智慧工地。着力解决当前疫情常态化工地现场管理的突出问题,围绕“三区两控”的施工现场分级管理,通过硬件设备的监控及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识别与分析、平台的统计分析及业务处理的闭环流程,建立施工过程管理、复工管理、互联协同、安全监控体系,并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预测方案,实现对工地的可视化、远程智能化管理。

3.智慧水务。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传统水利进行深度融合,结合水务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解决水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落后,如管理系统较多,数据共享困难,数据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全面提升水务事业活动效率,优化水务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水平和水务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4.智慧小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从与小区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物业信息、物业服务等方面,为小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的生活环境。

十一、深化改革、提升服务,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

(一)继续精减审批环节。在努力完成“80、60、40”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继续自我施压,探索将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土地类工程建设项目、社会投资中小型工程建设项目、政府投资市政类(非独立占地)线性项目、改造类(规划条件不变)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工业类投资建设项目等5类工程项目的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30、45、40、35、30个工作日,力争“十四五”期间将项目审批时限再压缩50%。二是按照省住建厅《住建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鄂建文〔2022〕1号)要求,研究制定审批流程图并与工改平台匹配,将小型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25个工作日。三是实行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单体竣工提前验收。

(二)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政务大厅服务水平,完善政务大厅集中服务模式,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改进窗口服务,推行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持续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化,创新“不见面审批”工作模式,通过“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代办制、不见面”,借助“互联网+政务”推进网上全程办理,优化简化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缩短办理时限。

(三)推广审批系统应用。不断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增加电子卷宗管理子系统、在线电子签章、CA认证、移动APP业务应用等功能。完成与省市业务协同平台、省“数字化审图”平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等的对接工作,现实数据共享。

十二、夯实基础、党建引领,激发组织发展活力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各级党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深度融合起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为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奋力拼搏。

(二)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加强和改进政治素质考察,强化政治监督,注重提高政治能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锻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把提升综合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强思想磨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激励广大干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

(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意义,以守初心、担使命的责任感引领工作,将市场主体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面提升工作质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科学布局谋划,严守建设程序。项目实施主体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配套资源,按照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落实项目建设,按项目性质办理立项、规划、用地等手续,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有序推进。

(二)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实施计划。强化责任意识,在各项工作中,强化部门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以具体项目的策划和落实为核心,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财政预算等,共同构成“项目、土地、资金”三位一体的年度建设实施体系。

(三)加强公众参与,营造建设氛围。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加规划透明度,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实施、自觉参与的氛围,让“十四五”规划为公众所知,坚定人民群众发展的信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强化自身建设

(一)加强作风建设。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落实机关联系群众制度;完善规章制度,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和规范化;强化廉政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在行政许可、招标投标、评优评奖、监督执法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建章立制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管理”,推动新型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协调各类管线建设,健全完善绿道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三)优化资源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监管体系,规范行业运作;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开拓能力;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行业信用体系,加强诚信建设,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

(一)强化资金保障。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新型城市化推进城镇功能和居住品质提升;探索多元化筹资方式,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采取“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引进外资”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引进外部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土地捆绑开发、城市经营多元化贷款融资等有利政策,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二)强化人才保障。深化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执业)资格培训、注册执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安全生产三类人员任职考核培训等;充分利用住建英才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等机遇,建立和完善有利发挥专业人才作用的工作环境和机制,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全面提高住建行业设计、施工、造价、建设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的水平,为加快规划目标的实施,提供充分的技术资源保障和人才体系支撑。

(三)强化科技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建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网办率”“掌办率”,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优势,建立健全服务需求动态监测、信息采集和问题解决机制。拓展对外学习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新技术运用等领域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项目指导与技术援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