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钱瑛

钱瑛(1903-1973),祖籍湖北咸宁,出生于湖北潜江周家矶。

  钱瑛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土地革命时期,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洪湖和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位威震敌胆的传奇式女英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历尽艰辛,出生入死,为我党在“白区”斗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钱瑛曾出任国家监察部部长和内务部部长,立党为公,坚持原则,铁面无私,被人民群众称赞为“女包公”。

  钱瑛同志的一生是为广大人民翻身解放战斗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

  一、周家矶的秀英姑娘

  钱瑛从小聪明颖慧,勤奋好学,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她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走出家门,寻求学习新知识的道路。

  钱瑛,原名钱秀英,又名生桂,号海霞,曾用名彭友姑、陈萍等。1903年5月出生于湖北潜江县周家矶。

  钱瑛从小聪明颖慧,从《女儿经》、《教儿经》启蒙,读到“四书”、“五经”。既能吟诗、属文,又会编织、绣花,当年一说起周家矶的秀英姑娘,十里八乡人人称赞。

  钱瑛天生丽质,端庄秀丽,溺爱她的父母在她几岁时就为她“拿了八字”(订亲),男方是附近黄家场大户陈老板的儿子。她十三四岁时,那个小少爷死了,家长和族人却无端要她去“吊孝”。依封建习俗吊孝就得守寡,钱瑛气愤极了,死活不愿去吊孝,父母没法,只得作罢。随着年龄的增长,钱瑛逐渐懂得要真正摆脱封建婚姻的枷锁,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于是她决定冲出家门,寻求学习新知识的道路。

  二、投身革命

  青年钱瑛思想活跃,忧国忧民,在共产党人创办的进步刊物的影响下,逐步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走了上革命的道路。

  1923年,20岁的钱瑛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她思想活跃、成绩拔尖,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她如饥似渴地研读共产党人恽代英等主编的《中国青年》,懂得了年轻一代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和处理理想、前途、学习、工作和恋爱婚姻等问题。1925年,她参加了学生运动,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党组织把她派到江西省九江市总工会组织部担任干事。“七一五”之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党组织指示她赶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未及启程,南昌起义受挫。她又赶往广州,找到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在恽代英同志的领导下搞兵运工作,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7月党组织派钱瑛到上海全国总工会秘书处工作,这期间她和全国总工会秘书长谭寿林同志相识、相受,结为革命伴侣。新婚未满三个月,钱瑛接到中央组织部的通知,要她赴苏联学习。为了革命的需要她没有丝毫的犹豫,谭寿林也坚决支持她去。1931年春,钱瑛由苏联回国,党组织决定派她和谭寿林到洪湖苏区去工作,正待出发,党在上海的工会组织遭到破坏,谭寿林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主动请求留下来处理善后工作,他让钱瑛先去洪湖,并约好,事毕即刻赶赴洪湖。不料,钱瑛走后不几天,谭寿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钱瑛到洪湖不久,即得知丈夫被反动派杀害的噩耗,一时间如万箭穿胸,悲痛万分,但她没有被击倒。她把巨大的悲痛化为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她担任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和潜江县委的领导工作,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反渔霸、抗洪水、飒爽英姿、威风凛凛,成为革命根据地的传奇式人物。张执一同志在他的《听〈洪湖赤卫队〉歌剧,遥忆江汉湖区》一诗中写道:“一面红旗向日擎,几多鲜血染将成!韩英已死钱瑛在,赢得英雄儿女名。”

  三、狱中斗争

  因叛徒出卖,钱瑛在敌人的监狱里整整被关押了五个年头。铁窗高墙没有动摇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脚镣手铐没能击垮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意志,钱瑛在狱中领导了三次大规模的绝食斗争。

  1933年初,钱瑛到江苏省委妇委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当年7月,她被解押到南京“模范监狱”。在狱中钱瑛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她鼓励难友们锻炼身体,努力学习,放远眼光,为祖国的明天奋斗。当时,国际友人牛兰和汪德利珍夫妇被无罪判刑关进监狱,牛、汪不服,进行绝食,狱方不予理睬,钱瑛组织同监的政治犯以绝食援助国际友人。到第四天典狱长答应了全部要求。经过这次绝食斗争,形成了以钱瑛、帅孟奇、夏之栩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同时也使难友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斗争的意志和信心。

  一个多月后,互济会派人给难友何宝珍送来饼干,监狱方违背诺言,出尔反尔,不仅将饼干退了回去,还把何宝珍拉出牢房毒打,钱瑛在二号牢房看到敌人的兽行,就大声地喊:“政治犯不受污辱,不许罚跪,不许打人!”因此,她组织难友们绝食。绝食斗争进行到第三天,狱方答应不再打犯人,才复食。

  1935年1月,钱瑛见难友彭镜秋带着孩子,衣着单薄,担心她母子受冻,就托人把一条棉被捎给彭镜秋。敌人不知从哪里得知棉被是钱瑛送的,就把钱瑛叫去讯问,钱瑛理直气壮地说:“棉被是我给她的,这是一种人道主义,有什么错?这么冷的天,她带着孩子,谁没有恻隐之心?”敌人自知理屈,又不肯认输,竟恼羞成怒把钱瑛的两手也铐了起来。钱瑛回到牢房后,同难友们一起绝食,两天后典狱长给钱瑛解了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当年8月周恩来到了南京,向国民党当局交涉,要求释放被关押的共产党人,钱瑛被释放出狱。

  四、战斗在“白区”

  1939年至1946年,钱瑛在“白区”坚持战斗了七年,她英勇机智,出生入死,为我党在“白区”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钱瑛调到南方局工作,担任驻川康特委代表、西南工作委员会书记。“皖南事变”前后,特务头子康泽带着一批叛徒、特务到成都,部署对共产党人的大捕杀,情势十分危急。钱瑛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工作部署:她让一批革命者迅速转移,让那些“尚未暴露的”长期潜伏,并要求有进步倾向同情革命的人改变工作方式以迷惑敌人。在复杂而又尖锐的斗争中,钱瑛头脑清醒,高度警惕,处理问题沉着、冷静,巩固了党的组织,保存了革命力量。

  1946年,八路军办事处由重庆迁到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重庆局改为南京局,钱瑛跟随周恩来同机到达南京,继续担任组织部长。当时,国统区的许多地下党员纷纷到南京来接关系,在敌特横行的“白区”,既不能有文字记载,更无档案可查,钱瑛就靠她那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记忆力,不但对分布在国统区的广大党员的姓名、职业熟记无误,而且对他的履历、特点、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细节也都能如数家珍。

  1946年7月,国共和谈破裂,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分批撤退,钱瑛奉命转到上海,开辟第二战线,继续坚持白区斗争。她被任命为上海局组织部长,分管组织工作及学生运动、青年工作。在领导学生运动和青年工作时,她非常注意激发青年的革命热情,又引导他们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

  五、铁面无私的监察部长

  全国解放后,钱瑛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为了党和国家的尊严,她忘我工作,呕心沥血,公正执法,刚直不阿,被人们誉为铁面无私的“女包公”。

  1954年冬,钱瑛担任国家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

  她坚持原则,维护正义。1962年,钱瑛根据中央的指示,带工作组到安徽去协助省委进行甄别工作,对当时的省委领导干部李世农、张凯帆被划为“右派”、“反党分子”那样的“铁案”,也予以平反。

  在四川,复查审理原宜宾地委书记刘洁挺,原宜宾市委书记张西挺的案件,尽管康生这样的大人物为二人叫屈,但她认为中共监委对他们的处理是正确的,维持原开除二人党籍、撤销职务的处分。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受到了中央的赞扬。

  钱瑛有句口头禅:“不怕鬼!”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她决不趋炎附势,也不随风转舵,而是一如既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她在检查、甄别案件时总是深入细致地反复核对,不妄断,不轻信,也不苟同,坚决地维护党纪,保护好人,打击坏人。

  “文化大革命”中,64岁的钱瑛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起来“隔离审查”,受到残酷的迫害,于1973年7月26日含冤去世,终年70岁。1978年3月23日,经中央批准,为钱瑛同志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为她平反昭雪,并将其骨灰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