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小块头大能量 县域经济强势崛起”新闻发布会


访谈时间 2019-09-26

访谈嘉宾 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潜江市政府市长龚定荣;南漳县委书记王鹏;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周军;钟祥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志泉。

内容简介 县域经济,是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不仅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根据社会各届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热情关注,9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邀请省经信厅、潜江市、南漳县、大冶市、钟祥市相关领导,围绕“小块头大能量 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主题,分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访谈实录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各位记者朋友 各位嘉宾:

  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县域经济,是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不仅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科学举措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社会各届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热情关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特请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同志,潜江市人民政府市长龚定荣同志, 南漳县委书记王鹏同志,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周军同志,钟祥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志泉同志,围绕“小块头大能量 县域经济强势崛起”这个主题,分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面,请吕厅长介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

  70年风云激荡,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湖北凯歌高奏的发展历程中,我省县域经济也实现了强势崛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实现了从“小片天地”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省县域经济十分落后、占比偏小,县级运转维持比较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县域经济底子薄、基础差、活力弱的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县域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在2004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之后,2011年、2017年分别跨过1万亿元、2万亿元两大台阶,2018年达到2.37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份额由51.9%跃升至2018年的60.3%,不仅占全省“半壁江山”,更是“五分天下有其三”。

  二是县域经济产业质效实现了从“农业为大”向“四化同步”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县域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近二十年,县域产业在经历了“户户点火、村村冒烟”散乱布局粗放式发展后,再次转型蝶变,加快向园区集中布局、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转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形成了以江夏高端装备制造、枝江医用纺织、谷城汽车零部件等为代表的一批县域产业集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4.8:32.0:33.2调整为14.3∶49.1∶36.6,工业成为产业主力军;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8年达到1259.6亿元,是2000年的16倍。产业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县域经济面貌,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向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星星点缀”向“百舸争流”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集中在武汉、宜昌、黄石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2000年以前全省无一县(市)GDP过百亿元,2001年块头最大的仙桃市GDP刚过百亿。2011年块头最大的武汉市江夏区GDP达389.9亿元,GDP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9个,到了2018年,全省县域平均GDP规模达到300.5亿元,其中16个县(市、区)GDP过500亿元,武汉市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及仙桃市超过800亿元,5个县(市)入围赛迪发布的“全国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开花、百舸争流”的竞相发展态势。

  四是县域民生社会保障实现了从“缺衣少粮”向“足量高效”的历史性跨越。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县级财政强了起来、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全省社会民生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更足、效果更好。从城镇化来看,县域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县域城镇化率为51.9%,比2000年提高近27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来看,县域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395元和15634元,是历史最好水平。县域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农村电商发展迅猛,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从公共服务和保障来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义务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特别是脱贫攻坚方面,2013-2018年五年时间,我省累计减贫555.6万人、20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4%,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回顾历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起步、蓄势、发力、崛起的喜人跃升。县域经济的崛起,为湖北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谋划、高层推进的结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谋划,坚持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县域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位置,狠抓顶层设计和谋划。从2003年“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到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再到2018年明确提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省委、省政府抓县域经济的思路和理念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从2002年至2018年17年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18次高规格的县域经济工作会和现场会,制定出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办法,每年实行考核、排序、表彰,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评先奖励和干部任用等挂钩,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夯实产业支撑。全省持续实施市场主体成长工程、小微企业跃升计划,引导资金、技术、信息等向县域生产领域聚集,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上网入云”等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开发区)循环化提升改造,引导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化发展。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我省跻身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省份;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基本实现五级联通;坚持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减税降负,降低企业成本;开展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搭建各类服务中小企业平台,提升服务实效。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破解瓶颈制约。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积极推进省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县(市、区)财力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市)财政稳定增长机制。设立100亿元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市县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兴省之本在于兴县。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推动县域经济,大力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扎扎实实在“增量(通过3-5年努力,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提质(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0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实现突破)、加绿(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下降15%,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稳定在III类水质以上比例达75%,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添福(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四个方面下硬功夫,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优势、打造升级版,以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谢谢吕厅长全面、权威、精彩的介绍。

  下面,请潜江市龚定荣市长介绍潜江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潜江市政府市长龚定荣: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潜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百万潜江人民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潜江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潜江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从“小经济”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从“小城市”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从“小身板”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独立工矿区等“国字号”产业承接平台,成为了江汉平原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变革。一是聚焦绿色发展,刷新生态颜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务实推进湖泊修复、黑臭水体整治、“绿满潜江”建设,建设30多处街头游园景点,展现了水乡园林之美。同时,关闭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全部关停禁养区内899家养殖场,全面完成汉江泽口、红旗码头饮用水源地整治,建成4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及12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实施22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二是聚焦特色发展,刷新品牌颜值。依托华山、莱克等13家小龙虾本土企业,引进正大集团、周黑鸭、安井食品、国联水产等多家知名企业,拓展小龙虾精深加工链条,形成了全球唯一的虾稻全产业链条,带动10万人致富、2万人脱贫。潜江龙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03.7亿元,位列全国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第一。三是聚焦融合发展,刷新城乡颜值。完成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汉江兴隆河生态绿道、龙湾章华台遗址建设,引进卓尔集团实施总投资21亿元的曹禺文化旅游城、潜江客厅综合体、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三大项目,实施旅游整体开发,打造集“湿地公园、生态绿道、生态农业、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品牌。

  (二)坚持转变要素供给,实现效率变革。一是聚焦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造血。围绕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全市已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占GDP比重达到18.2%。二是聚焦开放发展,为经济发展输血。实施“联姻结亲”,推动兵器集团重组仙桥化学,金华润化肥与晋煤集团联姻,实现战略重组,攀大附强。实施“双招双引”,引进长飞集团、卓尔集团、晶瑞化学等上市公司,推动了长飞科技园、晶瑞微电子材料、鼎龙半导体、江汉盐穴战略储气库等影响招商格局、产业布局和发展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成功签约落户。三是聚焦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活血。以放管服改革为总抓手,深化“3550+100”改革,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全程代办等,为市场主体提供纵向到底的审批服务和横向到边的帮办服务。打好减税降费组合拳,每年降低企业成本5亿元。同时,加快实施园区提升工程,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项目落户提供平台支撑。

  (三)坚持转换发展动能,实现动力变革。一是聚焦新产业发展,壮大新兴经济筋骨。引进长飞集团、日本信越、飞凌、法液空、菲利华等上下游企业扎堆落户,打造中国光纤制造之都,建成了国内首个预制棒和光纤智能制造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棒制造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光纤预制棒产量可达6000吨、占全球产量40%左右,光纤产能1亿芯公里,产值突破百亿元、税收超过10亿元。二是聚焦产业链延伸,壮大循环经济筋骨。依托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不断延伸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链,打造盐油煤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区域内外循环”的“四维循环”发展模式,园区企业产业关联度达到85%,相互链接的产品达20多个。三是聚焦企业培育,壮大实体经济筋骨。金澳科技在中国企业500强排第172位;金华润跻身湖北民企500强;新硅科技生产的高纯度四氯化硅,纯度达到11个“9”,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长飞光纤、菲利华获得全国、全省智能智造企业称号;潜江制药成为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永安药业成为世界最大牛磺酸生产基地,江钻股份江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基地。

  借此机会,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潜江品龙虾、游梅苑、赏戏剧、观大坝、登章华台,感受水乡园林新风貌。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请南漳县委书记王鹏同志介绍南漳致力打造“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情况。

  南漳县委书记王鹏: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在这个平台与大家见面,衷心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南漳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漳从鄂西北山区走来,一路奋进、一路成长,谱写出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诗篇,展现出一幅壮美动人的时代画卷——

  初见南漳,她是一幅鲜活的“人物画”

  文字记载的南漳,有一组人物群像,他们集中体现了南漳悠久的历史文化。楚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启了南漳人“创”的性格;卞和献玉,涵养了南漳人“忠”的精神;司马荐诸葛,赋予了南漳人“智”的形象;丁兰刻木事亲,积淀了南漳人“孝”的情怀……这片深沉的土地所孕育的“南漳精神”,时刻激励和感召着60万南漳人艰苦奋斗、务实前行!

  再看南漳,她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身入南漳,就会发现这里有一方神奇的山水。这里的山,有“东方的马丘比丘”春秋寨;这里的水,有“世界灌溉工程物质文化遗产”白起渠。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南漳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全省31个三类县(市、区)综合考核中,2016年我们是第三名、2017年获得第二名、2018年荣获第一名,并打造出“三大南漳优势”:

  一是有机产业优势。“中国有机谷”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六谷”的重要一谷,南漳是核心区,基地建设面积、品牌创建数量和有机产品种类在全省领先。立足“世界一流、中国示范”,致力打造“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高标准建设“中国有机谷总部”,成功举办了“中国有机谷高峰论坛”等国家级峰会,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6项国家级荣誉,“生态南漳·有机厨房”享誉荆楚大地。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南漳有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10多处旅游资源可待开发,南漳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畅游南漳山水、品味有机生活,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新时尚。

  三是县域经济减量化增长优势。我们坚定实施减量化增长方式,推进全县工业企业腾笼换鸟、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打造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四个年产值30亿至60亿元的支柱产业,经济开发区在全省2017年度二类开发区考评中获得第一名。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与此相对,工业用电量只增4.25%,万元GDP地耗下降8%、能耗下降6.5%、污染物排放呈两位数下降。今年上半年,县域经济逆势上扬,有三张成绩单格外耀眼: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83%,外贸出口同比增长41.3%。

  南漳的发展成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的有力证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在山区县得到贯彻落实的鲜活例证。

  展望南漳,她更将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推进,处于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上的南漳,将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南漳将是一个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田园,成为一处宜旅、宜居、宜业的难得宝地!

  在南漳吃得更健康。我们有32类成规模的有机农产品,能够满足您一年四季舌尖上的享受。

  在南漳游得更舒心。我们距襄阳机场、襄阳火车站50公里,麻安高速、呼北高速穿境而过,郑万高铁、蒙华铁路即将建成通车。“心氧氧·去南漳”,便利的交通、全域的景点和热忱的服务,会让您流连忘返。

  在南漳创业更成功。我们立志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全县上下秉承“进了南漳门,都是一家人”的亲商理念,为您提供安心舒心暖心的创业环境。

  “八百里金南漳”是一片多彩的土地,我们期待您的光临!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请大冶市周军市长介绍大冶进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情况。

  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周军:

  尊敬的张处长,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省委宣传部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发布平台,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中共大冶市委、大冶市人民政府和大冶百万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冶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冶,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是黄石市管辖下的一个县级市,大冶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1994年撤县建市。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1个国家级高新区。

  大冶,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百里黄金地”的美誉。根据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记载,早在夏朝,大冶的先民就开始掘井取矿,创造了辉耀千古的青铜文明,大冶被誉为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大冶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20多家国营大中型矿山企业在大冶安营扎寨,大冶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冶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70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国百强”的历史性飞越。地区生产总值由解放初期的412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23.64亿元,是1952年的1512倍;财政总收入由93.4万元增加到83.09亿元,增加889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6年的63元增加到19835元,城镇居民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市榜首。1999年,大冶进入湖北省前“十强”;2012年,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百强”排名由之初的97位进位到现在的74位。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70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发展,实现了从“矿冶之城”到“工业新城”的重大转折。大冶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已探明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17种,硅灰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25种,是我国六大铜矿、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但是资源终有枯竭时,资源之“利”已成资源之“累”。2008年,大冶入选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之后,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在推进转型的进程中,我们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饮料食品、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汉龙汽车产业园为龙头,千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以劲牌公司为龙头,500亿大健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劲牌公司由60年前的国营小酒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保健酒领军企业,2018年中国劲酒在美国旧金山国际烈酒大赛斩获金奖。还有仿古建筑、石雕、刺绣、青铜雕塑等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仿古建筑行业,从事人员8万余人,占据全国古建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经过十年转型发展,大冶的经济结构实现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协调发展”。大冶还获评了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等多项殊荣。去年,我市入选中宣部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宣传名单,转型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70年来,我们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从“光灰城市”到“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因长期的粗放式开发,大冶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深入推进“治山、治土、治水、治气”四大工程,累计关停“五小企业”1000余家,修复治理矿山40家,复垦工矿废弃地3.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4.6平方公里。植树造林30多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建成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旅游人数、综合收入逐年提高。大冶市被评为湖北省森林城市,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

  70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冶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已经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全国文明城市”。乘着改革开放浩荡东风,大冶发展一日千里,全市人口由1949年的7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百万人;城区人口由1950年的2万人到现在的30万人;城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4.4%。京九铁路、武九城际铁路贯穿全境,从大冶始发的“劲牌号”动车可直达南京、上海;境内的大广、黄咸、武阳高速与沪渝、杭瑞等高速公路交汇互通。境内公路里程由解放初期的1100公里延伸到现在的4559公里,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大冶市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供气工程,全市人民喝上了一类水,城镇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明城市。

  各位媒体朋友,大冶70年发生的沧桑巨变,是新中国70年发展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今天的大冶,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我们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心聚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鄂东转型发展领头羊”,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借此机会,我们诚挚邀请大家,经常到大冶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大冶的发展,欣赏大冶的美景。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大冶。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请来自“世界长寿之乡”的钟祥市郭志泉市长介绍有关情况。

  钟祥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志泉:

  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向大家介绍钟祥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钟祥市位于汉江中游,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人口107万。是世界长寿之乡和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钟祥市县域经济发展只是全省的一个缩影。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先进县市,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连续4次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三农发展综合考评连续3年蝉联全省首强,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一方阵二类县市第二名,连续13年被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在第十八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综合排名中首进全国百强。我市三产融合发展、厕改工作等经验在全国交流,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打造宜居乡村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一、发展动能强劲增长

  我们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扩大增量,增强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围绕七大主导产业,主攻“三五”企业、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实行大员招商、专班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不断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落户我市的500强企业达到18家。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实行重大项目路线图管理、领导包联和秘书服务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项目拉练,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4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2亿元。碾盘山枢纽工程、葛洲坝钟祥水泥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为经济发展蓄积了能量。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院士工作站达到5个,高新技术企业由29家增至57家。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认证省级以上湖北名牌产品32个。我市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范例县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市。

  二、产业持续转型升级

  我们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质效提升。

  数控机床产业初具规模。抢抓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坚持“为凤筑巢”,着力强链、延链、补链,先后引进数控机床制造、使用、配套企业43家,形成项目满园、设备满厂、生产满负荷的良好态势。数控机床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群的转变,数控机床保有量居全省县市第一。

  精细磷化工产业变道发力。将磷化工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围绕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磷复肥生产基地,依托胡集、双河、磷矿等3个化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坚持“高端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着力招大引强、培大扶强、攀大附强。近三年来,淘汰落后磷化产能212万吨,实施技改项目15个,新建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3个,促进磷化工产业加快转型。

  长寿食品加工产业扩规壮体。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打好富硒、长寿、生态牌,高标准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家,数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跻身全省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

  文旅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将文旅大健康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来抓,已建成莫愁村、彭墩村、南庄村等一批全省知名景点,打造国家4A级景区3个。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080万人次。今年9月20日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我市举办,三天时间接待省内外游客86.6万人次,全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我市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市、全省荆楚文旅名县。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们扎实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把硬环境做优,软环境做实,营造发展“暖气候”。

  “放管服”改革精准发力。大力推行审批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一窗受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15个工作日内兑现,企业开办时间3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证控制在37个工作日,大幅度减少环节、压缩时间、节约成本。

  金融支撑持续给力。着眼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引进长江产业基金、省再担保集团、省农担公司,开发助保贷、过桥贷等14种金融产品,为企业在项目建设、设备购置、资金周转、还款过桥方面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融资支持。近三年,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解决融资超过400亿元。

  “四式”服务定向助力。把企业目标作为我们的坐标,把企业需求作为我们的追求,践行秘书式参谋、保姆式服务、警卫式保护、亲情式关爱“四式”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用能等难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贴心服务,真正做到“院墙内的事企业办,院墙外的事政府办”。

  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面小康、竞位百强”的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二次创业”的激情和担当,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提问,请提问前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媒体名称。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我省百强县虽然有5个,但在全国百强排位中位次靠后(70名以后),且没有一个GDP过千亿的县市,跟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跟中部省份比优势不明显,强县不强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请问,省里将采取什么措施改善此现状?

  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

  一是分类指导、激励先进。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适时调整完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对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79个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分类评价。省委、省政府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县域经济成绩突出单位”和“进位显著单位”进行通报,对新进“全国百强”的县(市)以及在“百强”中进位的,均给予奖励,激励各县(市、区)争先进位、竞相发展。

  二是领导包联、重点先行。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研究建立了省领导对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的挂点联系机制,集中政策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下一步,我厅将发挥好县域经济联席会议的作用,协调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引导21个县(市、区)先试先行,打造成全省高质量发展高地,力争更多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县”。

  三是问题导向、跟踪调度。加强规划引导,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总结学习外省强县先进经验,及时掌握各地发展动态和需求,研究分析我省重点县(市、区)优势、短板以及发展困难,为重点县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协调各部门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跟踪服务,助力重点县加快发展。

  人民网记者:尊敬的龚(定荣)市长: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潜江发展,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明确要求潜江建设“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请问龚市长,潜江是如何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战略布局的?

  潜江市政府市长龚定荣:

  谢谢您的提问。潜江在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中明确为建设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潜江的重视和认可,也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潜江的重大政治任务。

  为把这一任务落实好,一是谋划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省里的定位,立足潜江实际,作出了“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布局,并按照城乡融合、产业聚集、特色分工的思路,全速推进东片现代服务、南片智能制造、北片石化精炼、西片特色产业四大产业聚集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竞相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打造“以金澳科技为龙头的新化工、以江汉油田为龙头的新能源、以长飞光纤为龙头的新材料、以虾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四个千亿板块,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亮点的产业构架和体系。三是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加快晶瑞微电子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江汉盐穴天然气储气库项目等重大能源项目、园林城区至广华轨道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金澳科技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等重大企业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支撑。四是强化双招双引保障。实施全域、全线、全员狠抓“双招双引”一号工程,不断培植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黄金25条”和“招才引智20条”,真金白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招引“英才”“俊才”“专才”“匠才”,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郭市长您好,我是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钟祥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钟祥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钟祥市人民政府市长郭志泉:

  数控机床产业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业。2016年以来,我们坚持顺势而为,抢抓湖北汽车工业走廊建设、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数控机床产业园,着力引进相关企业到钟祥投资兴业;坚持因势利导,对数控机床生产、使用、配套企业,在重资产建设、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凤筑巢;坚持乘势而上,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互补、集群集约的发展格局。

  我市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成长较快。从2016年3月第一家数控机床企业落户钟祥开始,3年多时间,目前已具备了年产机床7000台套的生产能力,连续三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产业初具规模。现有新视野、金飞翼、铁正等数控机床生产、使用、配套企业43家,保有各类机床近3000台套,数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一。三是产业链条较完整。数控机床模具、铸造、精加工、钣金、整机组装等多道工序都能在园区内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乘借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抢抓湖北打造制造强省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钟祥力量!谢谢!

  今日湖北网记者:大冶的发展史是一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不断转型升级的进步史,作为决策者、推进者、建设者,请问周市长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长周军:

  大冶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10年来,转型发展是大冶发展一以贯之的主线,纵观大冶的转型历程,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破恋”,必须解放思想,跳出资源发展。过去,大冶吃的是资源饭,但是依赖资源“一矿独大”,带来的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增长方式落后、社会矛盾突出。截止2006年,我们的资源型产业经济总量占工业经济总量的80%;80%的投资涉及钢铁、水泥、铝材,这种投资模式导致全市工业经济加重了对能源、矿产资源的依赖性。为了摆脱资源对我们的束缚,我们义无反顾跳出资源诅咒,求新求变,毫不犹豫抛弃了旧有的模式,实现了从依赖资源发展到跳出资源发展的蜕变,真正意义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二是要“破局”,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往往让许多地方领导干部难以取舍,但是我们认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不要带血的GDP”,毅然决然用压倒一切的高压态势,重拳出击、铁腕治污,这种宁可牺牲政绩,也要还人民群众美丽家园的决心,是我们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坚决走转型发展之路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破茧”,必须创新驱动,持之以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们依托大冶湖国家高新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8家,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54家,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产业特色和清晰的接续替代产业体系。正是由于大冶坚持科技创新,大冶的产业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也正是历届大冶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转型发展之路才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农村新报记者:你提到要打造“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可以看出南漳的远大志向和担当作为。请问王书记,南漳打造“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的底气在哪里,现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下一步又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

  南漳县委书记王鹏:

  谢谢您的提问。

  “中国有机谷”的概念起源于南漳,历经了六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上升为省级战略。南漳作为核心区,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资源禀赋和良好基础,理应担当起省级战略的实施责任。

  创建“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我们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建成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示范县;第二步到2030年,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有机产业第一县。

  这个目标看似很大,但并不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我们现在打造有机农业,不是说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有机”的,而是通过倡导理念和持续推进来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提高有机农业在整个农业中的占比和结构,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

  目前,我们已投资建设“中国有机谷总部”七大中心,打造了五大有机产业,建设了83个有机基地,“三品一标”有效认证证书达到161张、认证面积44.7万亩,其中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面积12.6万亩,有机农业经营主体67家。基地建设面积、品牌创建数量和有机产品种类,在全国县级层面都走在前列,第一步目标即将实现。现在的重点是在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上加大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朝第二步目标迈进,真正实现“一圈六地”的具体目标:就是打造中国有机谷总部经济圈;打造中国有机论坛主办地、有机产品集散地、有机标准制定地、有机技术示范地、有机生活体验地、有机文化传播地。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感谢五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嘉宾的解答。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