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自然灾害情况
(一)致灾因子分析
8月以来至今,我市基本无有效降水发生,同时气温显著偏高,高温日数历史同期最多,综合强度达1961年以来最强,我市遭遇罕见高温极端天气。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加之汉江上游来水少,气象干旱和高温热害持续发展,致使我市大部分乡镇遭受不同程度干旱。
(二)灾害损失分析
1、灾害核定情况
2022年,我市遭受洪涝、风暴、干旱等自然灾害袭击。特别是8月以来,我市基本无有效降水发生,同时气温显著偏高,高温日数历史同期最多,综合强度达1961年以来最强,我市遭遇罕见高温极端天气,致使全市23个区、镇、街道(346个村、34个分场)不同程度受到干旱灾害。经统计,全市受灾人口7626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9005.89公顷、成灾面积6963.4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638.36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3538.36万元。
2、历史对比情况
2018-2022年五年灾情比较表
(万人、人、万亩、户、亿元)
时间 | 受灾 人口 |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 农作物受灾面积 | 农作物绝收面积 | 倒塌 房屋 | 直接经济损失 | 农业直 接损失 |
2018年 | 94.82 | 3 | 98.46 | 0.77 | 2 | 2.74 | 2.74 |
2019年 | 27.26 | 0 | 20.31 | 0.82 | 0 | 1.62 | 0.96 |
2020年 | 42.42 | 2574 | 119.39 | 10.65 | 11 | 10.87 | 9.26 |
2021年 | 27.26 | 0 | 20.31 | 0.82 | 0 | 1.62 | 0.96 |
2022年 | 7.63 | 0 | 43.5 | 0 | 0 | 1.56 | 1.35 |
3、分灾种灾害情况
(1)洪涝灾害
6月12-14日,第一轮强降雨我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雷电,最大降雨量为熊口镇197.2mm。由于降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造成我市局部洪涝灾情严重。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2860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595万亩,其中:水稻1.455万亩、玉米1.0万亩,黄豆0.91万亩,半夏0.63万亩、蔬菜1.9万亩、虾稻连作池2.7万亩,灾情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866万元。
6月17日-7月19日,7轮强降雨轮番来袭,我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并伴有雷电。由于梅雨期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集中,加之汉江、东荆河、田关河、总干渠等外围江河水位迅猛上涨,其中长湖、田关河、总干渠和全市其他中小河流全线超保证水位,对内垸排水造成严重顶托,农田涝水外排严重受阻。全市23个区、镇、处受灾,灾害导致房屋受损、农田大面积被淹,低湖田一片汪洋,给全市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受灾人口39.56万人,因灾倒塌房屋3户11间,分散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574人,需紧急救助人口68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3866公顷,其中:中稻46379公顷、棉花1661公顷、玉米3521公顷、蔬菜5152公顷、西甜瓜6971公顷 、水果4743公顷、半夏361公顷、鱼池1846公顷、稻渔混养3434公顷、其他经济作物98公顷。成灾面积48522公顷,其中:中稻33983公顷、棉花443公顷、玉米1112公顷、蔬菜1993公顷、西甜瓜5531公顷、水果1631公顷、半夏57公顷、鱼池1321公顷、稻渔混养2435公顷、其他经济作物5公顷。绝收面积6970公顷,其中: 中稻2741公顷、棉花235公顷、玉米298公顷、蔬菜839公顷、西甜瓜2135公顷、水果103公顷、半夏26公顷、鱼池335公顷、稻渔混养258公顷。灾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3804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7699万元、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116万元、工矿企业直接经济损失5989万元。
(2)干旱灾害
今年降水多、强度大,暴雨频发。在部分农田受渍涝影响的同时,后期持续高温,自7月21日出梅以来至9月中旬,我市遭遇高温伏秋天气,长时间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局部地区高达39℃以上,对早稻孕穗、抽穗扬花有所不利,对中稻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棉花早发与无籽西瓜授粉等旱作物也有不利影响。全市局部地区发生了轻微旱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提早谋划,利用前期的雨洪资源,做到了蓄水保水,旱情暂未给我市农业生产造成较重影响。
二、救灾工作基本情况
一是统筹安排部署。自8月我市持续高温天气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市高温天气抗旱工作,并多次安排部署相关工作。8月12日全省抗旱工作视频会议结束后,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直接开到乡镇一级,分析水情旱情,对全市抗旱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9月2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全市抗旱工作,强调要强化抗大旱、抗长旱思想和行动准备,加强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加强科学调度和项目建设,强抗旱指导和灾情管理。8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实地调研全市抗旱减灾工作,并要求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加强高温极端天气研判与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准研判旱情形势,强化统筹协调,科学精准调度,齐心协力打好抗长旱减旱灾这场硬仗。同时,市防办印发《关于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及相关部门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报送。8月13日,市减灾办、市防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干旱灾情报送和灾害救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及相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灾害救助和灾情报送工作。
二是加强科学调度。市水利部门结合我市旱情精准调度涵闸泵站,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引水保水蓄水,确保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市应急局借调19台套潜水泵和1台100KW发电机组支援各地抗旱救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启骨干泵站提水156处,骨干涵闸引水117处,累计投入劳力3万余人次,投入抗旱资金2429余万元,投入机动抗旱设备5596台套。全市通过河湖引水总量约8.77亿m³,(其中兴隆闸从汉江引水6.78亿m³;张义咀船闸、高场南闸分别从田关河引水0.60亿m³和1.06亿m³;刘桥电灌站运行3130台时从汉南河提水0.21亿m³;老新泵站运行160台时提水0.12亿m³),累计灌溉农田面积800万亩次,有效缓解全市旱情。
三强化抗旱指导。市水利和湖泊局派出工作组实地督导各地抗旱减灾工作,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化解用水矛盾。市防办、市减灾办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区镇处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派出多个专家组指导在田农作物管理和旱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林业火源管控、隐患排查和病虫害防治。各区镇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层层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做到行动迅速,调度有力,指导有方,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抗旱和群众生产自救。其他防指成员单位,按照各自部门职责,落实抗旱减灾工作指导,全面形成抗旱减灾工作合力。同时,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整合中央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2390万元,市应急管理局整合省级抗旱补助资金80万元支持各地抗旱救灾、农业稳产、设施建设和抗旱工作支出。
四是推进冬春救助工作。今年冬春救助工作相比往年有较大变化,为切实做好冬春救助工作,我市做到早谋划、早部署,10月8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潜江市2022年度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潜减办发〔2022〕11号),《方案》明确了救助范围和内容、救助对象和标准、救助方式和时限、后续救助制度衔接、划分救助对象和标准有依据,落实救助工作有参照,实行无缝救助有保障。同时我局还将组建工作专班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督促各地冬春救助工作开展进度和冬春救助档案资料等工作。10月9日,市减灾办组织召开2022年度潜江市冬春受灾群众救助工作推进会,各地分管领导和冬春救助工作具体经办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学习了国家、省冬春救助工作会议精神,对冬春救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业务培训。截至目前,我市核定的今年需救助的受灾困难群众为11990户、35742人。其中,一类救助对象997人,二类救助对象3253人,三类救助对象31492人。
2022年11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