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石碑镇2015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6809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潜江市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16年11月28日 17:09:02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28日 17:09:02 名  称: 高石碑镇2015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6-11-28 17:09

高石碑镇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高石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以“三河三景”为主要发展目标,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升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一、找准定位,统筹谋划长远规划

(一)明确走什么样的路

一是打造“一镇三区”,全力推进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和江汉平原水利文化旅游区特色产业园区现代物流新区建设,扶持绿色产业、建设特色村镇、发展民生事业、共建幸福生活。二是推进“三河三景”,充分利用汉江、江汉运河、兴隆河资源,着力打造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兴隆生态旅游区、兴隆河生态水利景观带,形成复合式旅游发展格局。三是贯彻发展思路。保护生态优势,引领发展趋势,实行规划严控、环境严抓、建设严管。建设发展按规划要求严格把关,对全镇建设加强控管,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农业做生态、围绕旅游做农业、围绕文化做旅游。

(二)围绕大格局编制大规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跳出乡镇格局,邀请欧洲荷隆美集团编制镇域总规、旅游概念规划、兴隆河亲水平台规划规划设计以江汉平原和高石碑镇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产业等为依托,既考虑到本地实际情况,又突出了地方特色。目前中期成果已完成,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围绕发展,全力推进招商突破

一是北京大粮仓中国桃花坞高石碑生态旅游农场项目,生态旅游农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流转5000亩土地,完成了其中1000亩土地的平整和沟渠疏挖,生态种植的粳稻已成熟收割,设施农业用地建设正在进行,现场指挥中心临时用房已建成使用,250亩泥鳅养殖已收获第一茬成品泥鳅。此外,潜江大粮仓公司2015年还建设2.38万亩无公害粮食生产区,推广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种植模式。二是潜江市好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我镇建设的高新技术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园已签订正式合同,流转窑岭、沿堤、兴隆三个村土地共1000亩,按照休闲观光、养生怡情的目标定位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三是汉江水上游乐项目由天一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已正式签订协议,规划在汉江外滩窑堤村打造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汉江水上游乐项目。四是楚禾农贸二期工程,项目内容包括年产5万吨无公害大米生产线设备安装、场地扩建等计划引进两条投资共1000万元生产加工线2000万元配套设施。正在整理相关收储材料,待材料齐全后上报市国土局进行收储。五是东颢制衣年产200万套以纯服装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2016年4月开工,建成后可带动就业300余人,年销售收入可达2.6亿元,年应纳税额约500万元。

    三、实干谋远,夯实基础建设和发展底盘

(一)交通网络内外兼修

一是拉通对外大通道。江汉运河堤顶公路新建完成234国道升级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启动广林路标准化路面升级改造,投入近400万元,计划工期3个月。董高线被确定为潜枣高速连接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二是拉通内循环。年共完成通村通组公路改造23公里,修复集镇破损路面500平方米。老堤、笃实两座危桥完成重建,保障了兴隆片区1000余名村民的出行安全。  

(二)农田水利整合资源

一是高产农田整治项目,全年已投入1200万元对严河、何湾、义新、蚌湖的1万亩农田进行整治,正在建设涵闸1座、桥梁两座、抽水站20座等工程。二是小农水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履盖10个村,包括修建抽水站86,铺设U型槽96公里等,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35%,确保2016第一季度完成任务。三是兴隆灌区节水改造及生态治理项目,兴隆河护砌工程总长度4.6公里 5600万元,目前树木砍伐、打坝、排水、引水倒流等工作进展顺利,还将在兴隆河上重建两座跨河公路桥及两座泵站,水下所有工程量确保春节前完成,保证2016年3月底前交付验收通水。

(三)生态绿化美丽宜居

    投入300多万资金推进“绿满高石碑”行动,重点依托绿色集镇、绿色村部、绿色农家、绿色通道、绿色景点“五个绿化”建设,完成了府前广场和红旗桥三角尖绿化工程,并对集镇各主要干道进行了树种优化。兴隆河沿线9个村的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已完成7个,其余两个村正在施工建设。目前,正争取省南调局支持,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对江汉运河两岸进行公园式造景增绿,建设南水北调标志性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环境整治城乡共建

 组团赴钟祥客店镇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庄建设经验,全力推进兴王路、钟长路沿线环境由保洁型转变为美丽宜居型。创新农村环境保洁机制,按照“河(湖)长制”和“清洁家园”的要求,实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村组主抓、群众主动”,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投资30万元建成垃圾压缩站,兴王线、钟长线、集镇等重点段面保洁全面市场化。严格落实集镇“门前四包”,多次组织工商所、派出所、城建所、供销社等单位对乱搭乱建建筑物进行拆除,全年共拆除乱搭乱建36处投入7.5万元购置垃圾箱,规范集镇保洁设备

    四、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建设

深入推进“三问”活动(群众问政、机关问效、干部问责),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总计投入近70万元,解决了群众反映突出的破损街面、下水道建设,学校周边亮化等工程。

围绕幸福高石碑建设,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创新工程,打造高石碑“四个一”文化品牌:一是一本高石碑文化志;二是一座全国院线同步影院;三是一村一文化广场;四是一湾台一广播。其中,高石碑银兴电影院是全市乡镇第一家数字电影院,让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与北京、武汉等地同步观看国内外大片。目前免费放映电影14部,吸引了周边广华、沙洋等地群众观看,累计观影人数达3700余人。

加快解决南水北调工程后续遗留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投入近300万元,解决8个最迫切的遗留问题,涉及长市、笃实、兴隆、合心4个村。

五、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大合唱

(一)创新党建工作

    完善“三问”机制,提升党建品牌。从规范实施方案等机制入手,调整活动频次,提升工作效能,明确“三问”活动一年两期、一期“四要素”(承办领导、整改标准、措施、时限)的工作运行硬指标,三年时间,108次群众问政会,4次机关问效会,25次干部问责会,把我镇党员干部问的马不停蹄;2013年的226个,2014年的126个,2015年的108个,460余个问题个个有责任人、件件有落实时限,问题搜集数量的逐年递减,反映的是群众问题解决落实的多了,累积的越来越少了。

(二)推进依法治理

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守法意识。依托“互联网+”,搭建干部学法平台,组织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法律2次,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法律4次,多次深入村组下发《宪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书籍。面向社会多层次宣传法治知识,积极推进“法律六进”宣传活动,集中开展法制宣传3次,组织普法考试1次。

聘请法律顾问,解决群众需求。镇村两级共投入11.6万元,聘请7名资深律师为法律顾问,实现了全镇法律顾问网络全覆盖。通过法律顾问制度,解决了乡镇法治建设先天不足的短板,找到了乡镇需求、群众渴望的结合点。

(三)落实扶贫帮困

    一是签订军令状,层层落实责任。镇主要负责人与各村支部书记、主任签订了军令状,驻村干部和镇直单位分别对26个村进行了包保,做到“村有人驻,户有人帮”。二是锁定贫困户,复核认定精准。坚持政策公开到位、民主评议到位、对象公示到位,对全镇人口认真开展复核工作,确保对象认定精准。三是制作明白卡,思想认识到位。制发200张《高石碑镇扶贫攻坚明白卡》下发给驻村干部和镇直单位,做到目标明确、脱贫措施与标准清楚、进村入户帮扶责任知晓。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