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法定传染病科普】第三十期:猩红热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发烧、出疹为主要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季发病率高。发病3周左右,部分患者出现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肾炎。经及时规范抗感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1

流行病学

猩红热系温带疾病,热带、寒带少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01

传染源

人类是猩红热的唯一宿主,患者和病菌携带者均是其主要的传染源,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02

传播途径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也可由伤口、破损黏膜和产道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03

易感人群

猩红热潜伏期1~7天,平均3天。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好发于学龄期儿童,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


2

临床症状


临床上将猩红热分为以下5种:

1.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于耳后、颈部、上胸部先出,逐渐蔓延至全身,皮疹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带有黄白色脓头不易破溃的皮疹。皮疹褶皱处可出现 “ 帕氏线 ”。面部充血,“ 口周苍白圈 ”,额部、双睑之间及鼻根部常出现针尖大小丘疹,初期患儿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称为 “ 草莓舌 ” ,2~3天后白苔消退,成为 “ 杨梅舌 ”。2~5天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脱屑或脱皮。


2. 轻型:主要表现为患儿的病程短,症状轻;
3. 中毒型:临床不常见,主要表现为中毒性心肌炎,咽峡炎多不明显,但皮疹很重,甚至为出血性皮疹,可危及生命;
4. 脓毒型:除普通型的表现外,还出现扁桃体化脓性炎症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败血症;

5.外科型或产科型: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引起外科型猩红热,从产道侵入引起产科型猩红热,在破损皮肤及黏膜周围出现皮疹,无咽峡炎表现,症状较轻,一般预后较好。



并发症

猩红热的并发症主要有中毒性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其中,急性肾炎是最多见的并发症。猩红热本身轻重与肾炎的发生并没有直接关系,最轻症的也可并发肾炎,肾炎的发生和溶血性链球菌的类型有关。


3

预防措施

目前还没有针对猩红热的疫苗,因此预防猩红热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猩红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聚会、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玩耍;
2.每天给居住环境通风2~3次,加强空气流通;
3.让孩子保持每天锻炼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
4.日常饮食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全面,也有助于预防疾病;
5.注意关注孩子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