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潜江:产城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9月15日上午,记者从“喜迎二十大”乡村振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虾-稻特色产业,统筹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以全产业链建设壮大县域富民经济,以“虾稻共作”模式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以创响“潜江虾稻”品牌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以产业提档升级吸引资源要素集聚,走出了一条以产城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产城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据通报,近20年来,我市坚持产加销贯通,做优高效种养、做强精深加工、做大集散交易,连续20年推进虾-稻全产业链建设,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产城融合基础;坚持生产生活兼顾,提升供水、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既强化产业发展物质装备支撑,又改善农民群众现代生活条件,提升产城融合质量;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以虾-稻为媒介,拓展特色美食、田园观光、节庆文创等多元经济业态,全域打造潜江龙虾品牌,形成产业带动旅游、旅游弘扬文化、文化提升产业的良性循环,打造产城融合名片;坚持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以虾-稻产业为载体,聚焦人才招引、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推进政策创设、机制创新,为乡村建设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强化产城融合支撑。

据了解,我市2021年虾-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600亿元;在规模化生产基地布局建设81座冷库,高标准建设40万吨冷链物流中心,构建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设立17处线上线下交易分中心,形成覆盖全国500多个大中城市的18小时冷链物流网,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高峰期日均交易量超过800吨,2022年交易额预计突破120亿元;小龙虾电商企业和店铺达到230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70多家,2021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60亿元,同比增长25%,带动农民增收2700万元;已连续举办13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和6届虾-稻产业博览会,“潜江虾稻”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超过280亿元。

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

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减贫21877户67232人,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32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71元,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脱贫攻坚以来,我市通过建立与扶贫任务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救助兜底的方式,累计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4.9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全市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实施711个村级扶贫项目(其中2020年4524.86万元、118个项目),覆盖全市23个区镇街道300个村(分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依托“南红北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小龙虾、半夏、优质大豆、绿色蔬菜的品牌效应、市场效应和带动效应,如今全市共95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业,人均增收超1万元,脱贫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带贫机制不断完善。

下一步,我市将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下功夫、在保持政策稳定上下功夫,继续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小龙虾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持续围绕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从“旺产业”到“兴乡村”的转变。

在潜江,得益于虾-稻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吸引了大批人才就业创业,培育了大批新型高质量专业人才;通过完善利益链、壮大利益创造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实施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创建行动和培育计划,实行“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一体经营,让更多农民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与此同时,我市深度挖掘虾—稻产业文化,结合曹禺文化、章华台楚文化和水乡园林自然禀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培养高效的农村经济实体,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据统计,小龙虾产业已带动20万人就业,培养了13000名小龙虾烹饪技师和小龙虾养殖技师,为全国3000家“潜江龙虾”品牌直营店和加盟店提供专业人才。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湖北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6个,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20个、省级生态村80个。

以产业育人、以产业富民、以产业健体。我市还将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曾俊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