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法定传染病科普】第二十六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属于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

1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会出现发病高峰。疾病易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年龄,5岁以内,尤其6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经过儿童早期后,欧洲和北美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15-25岁)出现第二次疾病高峰。我国曾先后多次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自1985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发病率持续下降,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01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02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0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04

临床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期

此期约为1~2日,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除非鼻咽拭子培养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


败血症期

患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70%的患者皮肤黏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黏膜,大小为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患者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2日左右。少数患者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可发生单个或多个关节积液,少数患者有脾大,多数患者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可以和败血症同时出现,多数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较明显。患者高热及毒血症持续,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使患者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脑膜的炎症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Kernig征(克氏征)及Brudzinski征(布鲁金斯氏征)阳性,1~2日后患者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善,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的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休克型

本型多见于儿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重症患者可出现暴发性紫癜,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此型亦多见于儿童,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常阳性,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眼底可见视盘水肿。部分患者发展为脑疝,如天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


并发症

1.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以肺炎的发生率最高,尤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

2.脑积水

婴幼儿患者因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


2

疾病分类


普通型

本型占全部患者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以及恢复期,但各期之间并无明确界线。


暴发型

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


轻型

轻型患者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


慢性型

该型不多见,成年患者占比较多,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寒战、发热发作,关节疼痛较常见,发热时加重。



3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打喷嚏用手捂住口鼻,接触到鼻涕等分泌物后及时消毒手部,早晚刷牙,清洁口咽部。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室内每天开窗通风。
2.加强体育锻炼
患者养成每日按时户外运动的习惯,强健体魄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去人员密集地区活动,避免传染。
3.做好防护
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內应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4.接种疫苗
积极接种疫苗。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要对象。近年由于C群流行,推广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