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潜江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

潜江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精神,立足我市城市建设的现状、城市发展方向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特制定我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城市建设投资最大、城市发展最快、成果取得最大的时期。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我市深入开展楚天杯省级园林城市园林杯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并以国家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优美人居环境,加大建设投入,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湖北省园林城市、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一系列殊荣,促进了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档升级,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建立了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全域潜江的规划理念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与村庄规划有机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

一是完成了新一轮的《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对我市的区域定位、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产业发展及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明确,将潜江发展定位为湖北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武汉城市圈内的农副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原材料基地、工业协作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之一,湖北中西部与武汉城市圈联结的纽带;具有水乡园林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跳出广华城区与园林城区,在东荆河以西建设城市新区的构想,建设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赋予潜江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一轴联三区、两带串四园的组合城市结构模式,即城市用地布局按照组团式结构形态,通过绿化、水系的分割,构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三大城区:园林城区、新城区、广华城区和四个城市外围组团:杨市组团、后湖组团、王场组团、竹根滩组团。规划区总面积由311.25平方公里扩大到621.45平方公里。

二是有序推进区镇总体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采取地方申请、政府补贴、差额自筹的办法,大力实施区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张金、浩口、熊口、龙湾、老新、渔洋及熊口、总口、运粮湖管理区的总体规划,科学引导了区镇发展。

三是园区规划日趋完善。围绕一区两带三极的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城市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编制完成了城市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核心区的城市设计、火车站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江汉盐化工业园、杨市工业园、后湖工业园、园林经济开发区、潜江经济开发区、张金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编制完成了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村庄规划全面完成。2005年以来,我们把编制村庄规划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编制完成了全市334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启动了农场管理区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了襄岳公路沿线新农村建设景观整治规划,着力打造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

五是数字潜江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潜江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潜江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潜江市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和典型示范应用4项建设内容。数字潜江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在线调用、零码组装、在线服务、二次开发和地名图典5种服务模式,满足了各部门多领域的跨平台、跨浏览器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实现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证了地理信息数据的权威性和现势性。根据公共平台提供的应用模式,建立了公安警用、卫生疫情防控、规划业务管理与查询、社会公众服务、基础测绘成果目录等5个专题应用系统,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20097月,数字潜江项目建设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

(二)加大建设投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五年来共投资15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道路骨架。先后完成了袁杨大道(潜阳路至园林工业园)、育才路(园林南路至百里长渠)、湖滨路(广泽大道至盐化一路)、紫光路(园林南路至红梅路)、红梅路(泰丰路至东环大道)、东环大道(红梅路至潜阳路)、兴盛路(章华南路两侧)、七喜大道、南浦路(保驾路至红梅路)的道路新建,完成了广泽大道(章华北路至安远大道)、红梅路(章华南路至泰丰路)、章华南路杨市段的扩宽和升级改造完成了章华南路、章华中路、章华北路、东风路、泰丰路、红梅路(章华南路至袁光大道)、马昌垸路、袁光大道、东荆大道(潜阳路至马昌垸路)、建设街、刘岭街的黑色化改造全面启动了318国道复线、北环路、紫月路等道路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拓展了城市规模,同时加快了东西城区的连结,促进了油田、农场、地方三大板块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快绿化美化建设,显现水乡园林特色。完成了曹禺公园二期建设、百里长渠(马昌垸路至红梅路)和城南河(红梅路至污水处理厂)综合整治、保驾路一渠两路建设,完成了袁杨大道、东环大道、红梅路、紫光路等城区所有道路的绿化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加强了水体的开发和保护利用,增加了绿地面积,拓展了休闲空间,改善了人居环境。           

三是加快了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了东西城区污水处理厂、东城区垃圾处理场、市体育活动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启动了城北污水处理厂、六个专业市场及火车站配套工程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市民生活水平。

四是全面启动了城市新区建设。土地征用、拆迁清障、河渠改道、农民公寓建设、道路建设等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

五是大力实施便民工程。五年来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了10余个村、居、社区的数百条小街小巷建设,基本解决了老城区居民的出行难、排水难问题。

通过建设,十一五期末,我市城镇化率达46.7%,建成区面积43.1平方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增至16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新铺设排水管道长度60.74公里,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0.54公里/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长度33.1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97平方米。公交车辆增至383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01标台。燃气普及率达98.98%。新增绿化面积150公顷,绿地率38.55%,绿化覆盖率42.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6平方米。

(三)加快发展建筑业,建筑节能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业以创新管理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勘察设计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建筑企业改制全部完成,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筑业企业45家,其中施工总承包26家(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7家,三级企业17家),专业承包16家(二级企业5家,三级企业11家),劳务分包3从业人员达56051。勘察设计单位9家,其中建筑乙级1家,石油化工乙级1家,水利丙级3家,建筑丙级1家,石油化工丙级1家,勘察乙级2家。勘察设计从业人员水平有较大提升,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3人,一级注册结构师5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1人,二级注册结构师12人,注册岩土工程师3人,勘察设计资质结构与人员结构基本趋于合理,能够满足我市城市基本建设需要。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累完成建筑总产值104.4亿元,利润2.9亿元,税金2.6亿元。建筑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与建筑业发展同步,并启动了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工作。施工图审查合格率100%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率100%,节能实施率93%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四)深化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积极建立集中执法的运作模式,成立了城管局,实行集中统一执法。二是大力推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体制,实行以钱养事。市容、环卫、公用设施等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终止了人力、机动三轮车运营,进行了公交体制改革,对原有公交车辆全部进行了淘汰更新,推行了乘车IC卡制度,改善了市民乘车环境。

(五) 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襄岳线新农村建设和一带两极三园为依托,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支撑,充分发挥张金镇、浩口镇两个全省重点乡镇,张金镇五里碑村、李家洲村,浩口镇文岭村、同心村等二十个全省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线推进,村镇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市二十二个区、镇、场、处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区位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等条件,实行区域定位,错位发展,实现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各集镇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引进客商开发,大手笔作规划,大动作搞建设,大力度抓管理,镇容镇貌得到了大的改观,合理规划集贸市场、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同时投入资金修建休闲广场,对镇区进行美化、亮化,部分乡镇形成了一街一业、一路一品的格局。

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城镇建设投21.78亿元,其中住宅建设8.71亿元,建筑面积11.1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投资2.02亿元,生产性建筑投资5.25亿元,公用基础设施投资    5.8亿元,新增日供水能力2.66万吨。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镇区绿化覆盖率27%,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95%,主次道路路灯装灯率90%

(六)强化市场管理,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保障民生、住有所居的要求,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深入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业政策,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制定房地产业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控制单位集资建房、限制零星分散建房、开放房地产开发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我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竞争,支持城区具有资信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的形式,壮大开发企业,成功地引进了七喜电脑参与我市房地产开发。2006年以来,我市共立项核准各类住房建设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东城区145万平方米,西城区70万平方米,已建设并投入市场的住房17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均价从2005年的每平方米900元左右上涨到今年的每平方米2200元左右,年均增幅20%左右。经济房均价稳定在每平方米1100元左右。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自2006年底启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2008年启动廉租住房建设,已通过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近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含西城区),廉租住房保障由原来的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扩大到10平方米,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低保住房困难家庭达到4100户左右。

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市市域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具有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共计16家,合计注册资本6.75亿元其中二级开发资质1家,三级开发资质5家,四级开发资质4家。同2005年底相比,企业数量增加了5倍,注册资本增加了21倍,资质等级也实现了质的跨越。

(六)加大执法力度,法制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在市人大、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潜江市城乡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潜江市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规定》等相继发布实施。同时,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了《潜江市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管理办法》、《潜江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评标定标办法》、《潜江市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动态监督管理规定》、《潜江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有效促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清理了各专业执法依据明确了执法权限、范围、职责,分解、落实了执法岗位执法责任,制定、实施了行政执法公示、考核评议和过错责任追究等三项基本制度以及其配套程序、制度,使依法行政由抽象转向形象,由笼统转向具体,由模糊转向量化,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形式和实质性举措。

围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典型案件、重要案件进行查处。五年来,共查处264件违法案件,对市场各方主体起到了教育震慑作用。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建设行业信用档案建设,通过披露企业不良信用记录,有效地促进了监管。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成效显著。对设定的各类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清理,着力建立了规范、透明的审批运行机制,确保行政审批依据充分、程序规范、条件公开、时限明确、责任到人、监督到位。

五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系统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七)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行业风气不断好转。

建设系统广泛开展了我是城建人大讨论活动,以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提高城建队伍素质作为重要抓手,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载体,大力加强城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余培军同志这一先进典型,并通过向身边楷模学习的活动,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教育,行业风气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期末,全系统共有4个单位建成了市级文明单位,1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时期,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存在着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滞后,各类专项规划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很好的引导项目建设等问题;是东西城区连接步伐不快,城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城市特色不明显,水乡园林特色不突出是旧城改造任重道远,特别是城中村改造仍将是城市未来发展中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建设事业的改革步伐缓慢,特别是公用事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改革需要加快进程;是村镇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镇建设管理缺乏手段,部分村镇人居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是建筑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二、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坚持“发展优先、民生优先、服务优先、效率优先”的理念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建设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水乡园林特色明显、历史人文特色突出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的根本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环境创新服务,实现我市住房城乡建设由偏重生存型向宜居型转变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市化工企业的增多,必然会给我市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大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材料,努力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我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城市建设发展要坚持城乡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也要综合部署,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市容景观,促进科技文教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是坚持科学引导、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加快发展沿交通干线的城镇带,构建结构有序,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

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有利于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建设领域科技进步,转变城镇建设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效率。

坚持东、西城区融合发展的原则。我市东、西城区的城市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油田的交流与合作,在城市建设上显得不紧凑。因此,要加快东、西城区的融合,促进东、西城区的人流、物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潜江市城市发展应实现三大目标:依托东西城区和新城区,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大城市规模,凸现在江汉平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思想,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建设成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打造生态、文化名城,构建城市发展可持续动力体系,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软实力,使潜江成为充满活力、发展和谐、富有特色的高品质城市。

建地区中心城市。立足东西城区,大力发展新城区,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实体区域的建设规模,构建功能合理,联系密切组团式大城市;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整合城市发展战略性资源,为城市的未来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增强潜江在江汉平原的影响力,凸现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集约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5年内新增1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实现城乡产业良性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幅度改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主要指标招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打造生态、文化名城。通过建设“一环、两岸、三水”,构筑生态化整体景观框架,“一环”是指环绕新城区,沟通各组团的城市绿环。“两岸”是强调沿东荆河的滨河景观带。“三水”是指汉江、东荆河、田关河两侧的生态走廊。以江、湖、河等良好自然环境为依托,融林、抱水筑城,使城市环境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展现和突出“滨水秣城市”的景观特色;根据地域环境条件和历史基础,结合城市功能,做好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色彩、体量的景观控制,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区。以“曹禺文化”为推手,以花鼓戏和皮影戏为重点,挖掘和发扬传统戏曲事业,加强潜江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打造“中国戏剧之都”;利用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文坛泰斗曹禺古章华台、兴隆水利枢纽与引江济汉渠口工程、熊口镇红军街等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建设人文旅游名城。通过生态之城、文化名城的打造,构建城市发展可持续动力体系,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城市软实力,使潜江成为充满活力、发展和谐、富有特色的高品质城市。

2015年底,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基本完成东西城区的连接,水乡园林特色更加突出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坚持规划先行,完善规划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以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四个等级和一横两纵,一主四片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市域城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编制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发展规模、发展区域,对城市近期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布局和实施时序进行具体安排。

三是加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潜江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货运铁路线路和站场规划、城市新区夜景照明体系规划、城市新区污水处理厂规划、潜江市文教卫体设施布局规划、潜江市公共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潜江市城市景观规划。加大居住小区规划编制力度,规划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编制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重点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近期建设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100%

2、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城市总体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的原则是打造新城区、完善老城区、加快东西城区对接,围绕国家、省、市开展的一系列创建活动,服务经济建设,拓展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08.34亿元,完成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城市新区建设。“十二五”期间,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拟投入资金70亿元,加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区在十二五期末初具规模。一是完成清远路、楚才大道、襄河大道、范新路、致远路、兴周路、荆堤路等主干道纵支四路、纵支七路、横支二路等支路的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完成黄岭公寓、赵台公寓、范新公寓、东荆公寓、戴湖公寓、河东南苑、河东北苑7个小区的农民公寓建设;三是完成行政中心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完成部分水系整治和滨河景观建设;五是完成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地埋电缆工程;六是完成二水厂至新区的供水管道建设;七是启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垃圾处理建设;八是启动新区中央公园、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和部分文体设施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基本形成城市新区雏形。

2)道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服务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加快东西城区对接,拓展城市规模,完善老城区服务功能的要求,拟投入资金4.5亿元,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一是围绕东西城区连结,续建完成318国道复线,新建完成安远大道北延线。二是围绕东城区路网的完善,续建完成东荆大道(马昌垸路至晶鹏路)、晶鹏路(东荆大道至318国道复线),完成红军路、殷台路的整体改造。三是围绕城南新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完成袁光大道(紫月路至红梅路)、紫月路(章华南路至袁光大道)、东环大道(红梅路至紫月路)、紫光路(紫月路至红梅路)、红梅路西段的扩宽改造。

3)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7.2亿,进一步完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一是续建完成民主街农贸市场、西门农市场,新建完成东门木材市场、棉原农贸市场、南门农贸市场农机汽配市场和袁桥建材大市场个专业市场的建设工程,启动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工程;二是续建完成汉渝铁路火车站、站前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沿线地级市一流火车站;三是续建完成日处理能力三万吨的城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四是完成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五是完成曹禺大剧院即戏剧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

4)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十二五”期末,城区供水人口(东城区)达32万人,供水普及率达100%,进一步推广使用天然气,开发居民用户8万户,所有工业园区、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天然气。

一是新建一座日产13万立方米的现代化水厂,计划投资1亿元,在现有二水厂40亩厂区内扩规上档重建,一水厂作为二次供水加压站。

二是为保证全市人民的饮用水质,取水点上移至兴隆河,在高石碑兴隆河枢纽工程上流拟建取水工程,采用浮船式和固定式(任选其一),计划投资1.94亿元(含管道)。

三是加强东城区和西城区的管网建设和改造。其中管网延伸工程分为东西城区管网延伸工程,东城区供水管网建设主要用于工业园区供水管网建设和火车站供水管网建设及城区发展建设,西城区供水管网主要服务于新城区中心片区和周矶片区两个部分,其向西联系广华城区(西城区),向东联系园林城区(东城区),其管网建设从泽口二水厂铺设一条DN800mm供水管道和从章华北路(信心段)铺设一条DN600mm供水管道服务新城区。管网建设总长度为48km。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主要完成东城区老城的供水管网改造。“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亿元。

四是加快“一户一表”改造。“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全市剩余的2.5万户用水居民的“一户一表”改造任务。

加快天然气管线和站点建设,主要包括:杨市至紫月6.7km高压管线、40km乡镇高压管网、50km乡镇中压管网、两座CNG加气站、一座LNG储配站和南北两座城市门站。“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5亿元。

5)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民营科技工业园、杨市工业园、江汉盐化工业园四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华中家具产业园一期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城建配套资金完善道路网络、上下水等硬件设施,为招商引资工作打造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4亿元。

6)园林绿化建设。按照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单位庭院和社区绿化、街道绿化、公共绿地、河渠防护绿地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与市区东、西城区城市格局相结合,将我市建成“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十二五”期间拟投入3.6亿元,加快绿化美化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城市绿地率达到39%,绿化覆盖率达43.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522.5公顷。注重培养物种的多样性,植物物种达150种以上。

一是道路绿化。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主要完成318国道复线、东荆大道(马昌垸路至晶鹏路)、晶鹏路(东荆大道至318国道复线)等续建道路的绿化配置;完成紫月路(章华南路至袁光大道)、紫光路(紫月路至红梅路)、袁光大道(紫月路至红梅路)、东环大道(红梅路至紫月路)、城东河路等新建道路的绿化配置;红梅路西段扩宽绿化改造。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加快东西城区连接步伐,使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达100%

二是工业园防护绿地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泽口工业园区组团防护林建设,主要以章华北路、广泽大道、湖滨路北段、318国道线、北环路为主轴设置40米宽的防护绿地。园林工业园区以袁光大道、318国道、袁杨大道等道路为主轴设置40米宽的防护绿地。其他组团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30米宽的防护绿地,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三是城市水生态修复滨河绿化建设。引汉水入城,加快推进城市水生态修复;加强城市水体整治,显现水乡园林特色。完成二支渠、三支渠西段的水体改造和滨河绿地建设;结合新区建设,完成“六带”(县河、城南河、百里长渠、沿堤河、兴隆河、范新渠)中沿堤河、兴隆河的规划建设。

四是街头景点建设。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在商业区、居民区、科教区附近,在车站(公路、铁路)、城市入口等处建设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新区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街头绿地或游园。重点抓好袁桥景点、紫月路以及新区各道路交叉口景点共五个。

五是完成“一江两河”(汉江、东荆河、田关河)水体和防护林的大生态规划论证和设计,规划建设3040宽的防护林带,将沿河防护绿地与滨水绿地有机结合。启动东荆河防洪防灾特色风景旅游景区建设和新区兴隆大道南面公园建设。

7)老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拟投入资金3.6亿元,用五年时间大幅度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

一是完成东城区排水设施配套建设,在百里长渠、城南河和县河沿线分别新建24座排涝提升泵站;改扩建马昌垸泵站、深河泵站;改造完善排水管网,不断增加城区排污和排涝功能。

二是逐步实行雨污分流。

三是加强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和排水水质监测,严格实行排水许可证制度。

四是新增排水管网清疏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

五是依据国家城市道路建设规范,完成章华南路、潜阳路、江汉路、建设街、东风路、园林南路、园林北路等人行道,提升道路等级。

六是完善老城区所有道路照明和建筑物室外亮化工程、景观照明工程。

七是完成小街小巷道路、亮化、美化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

3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以产业发达、特色明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村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期末,全市小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一是实施非均衡式规划,建设重点城镇。确定分类,重点发展,走集中型的道路。着力培育张金、浩口、熊口三个重点城镇,挤进国家镇级城市试点笼子。融合发展高石碑、龙湾两个生态文明旅游镇。通过突出重点,防止重复建设,改善现有城镇体系和建设用地结构。

二是适时调整乡镇建制。通过鼓励城镇居民向中心城区或重点城镇转移,逐步优化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构特点,形成“一横两纵、一主四片”的城镇发展空间结构。“一横两纵”即以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作为一条横轴,襄岳公路和潜(江)监(利)公路作为两纵轴;“一主”指潜江中心城区。“四片城镇辐射区”包括:北部城镇辐射区——以潜江中心城区为中心,带动市域北部发展的城镇辐射区。中部城镇辐射区——以重点城镇熊口为中心,与杨市工业园联动,带动老新的片状城镇辐射区。西部城镇辐射区——沿省道荆潜线,以重点城镇浩口为中心,带动高石碑的片状城镇辐射区。南部城镇辐射区——沿省道荆潜线,以重点城镇张金为中心,带动龙湾的片状城镇辐射区。

三是大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继续抓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市域内5个城市副中心(张金、浩口、熊口、总口、高石碑)和40个示范村(含20个省“百镇千村”示范村)工程建设。示范村建设主要以实施“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垃圾推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做好襄岳线沿线村镇建设工作。襄岳线为我市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沿线涉及8个镇处,25个村民小组。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部署沿线村镇建设项目,扎实有效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拆除沿线违章建筑,改造重点地段民居,加强对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将其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服务体系功能健全的休闲农业观光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结合中央惠农政策,研究制定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出台农村危房评定标准并认真做好调查工作;加强规划引导,突出地方特色,制定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总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试点工作方案及扩大试点方案并认真依照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应与村庄规划相结合,推动村庄规划的实施。

四是加强村镇环境治污工作。大力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建设投入,加快排污管网建设,将移民新村及沿线村镇污水引入西城区污水处理厂,实行集中处理。积极推行污水、垃圾分片处理,选择适当的区域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和两个垃圾处理场,实现污水、垃圾分片集中处理。

4、积极发展建筑产业,大力推广“四新”应用

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设资源节约与环保建筑工程,做好抗震设防及地下空间开发应用工作;坚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原则;做好勘察、设计、施工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村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服务能力。到2015年,达到以下目标:企业总数60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5家,专业承包20家,劳务分包5家;累积从业人员8万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1万人,生产人员7万人;2家以上建筑施工企业进入湖北省建筑业企业20强,争取1家企业上市;“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建筑总产值24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8亿元;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40%,每年分别创省楚天杯奖、省结构优质工程2个以上;减少一般安全事故,遏制三、四级重大事故,杜绝二级以上特大事,每年创省级文明施工现场3项以上,60%以上工地达市级文明施工现场标准。

建筑业企业“四新”应用率达到80%。一是实现建筑施工水平、垂直运输机械化,大中型工程砼输送泵送化;二是实现一级总承包企业对重大工程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实施实时远程视频监控管理,建筑业企业财务、经营、质量、安全、人事、档案等全部实行电脑管理;三是实现城镇商品砼应用率100%四是实现建筑材料检测试验电子化;五是实现建筑行业质量、安全监控电子化全行业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

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现城市管网数字化管理,资金由政府先期投入300万元,不足部分由各专业管线管理产权单位出资。

5、加强推进建筑节能发展,努力建设两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支撑、依法监管、提高能力”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我市建筑节能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新建建筑节能。以贯彻落实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主线,创新工作机制,严格实施规划方案阶段、初设审查阶段、施工图审查阶段的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制度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节能率均达100%

二是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完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等制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建立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工程(含示范小区),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推广应用节能灯具和中央空调节能系统,新建民用建筑90%使用节能灯具,居住建筑推广应用能源等级达到节能标识(二级)以上的空调,逐步淘汰和禁止销售低能效的空调器。全面取缔粘土砖,并逐步取缔预制楼板,基本实现以混凝土制品为主体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实现机械化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具有减轻墙体自重、节约土地和能源、提高施工效率、改善建筑节能的建筑砌块、建筑板材、非粘土砖和复分墙体材料形成以砖、块、板、瓦相结合,高、中、低档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和应用体系,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面积占全市建筑面积(含农村)80%以上。城区建设工程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湿砂浆和干混砂浆。

三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步伐,推动以水源热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形成浅层地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到“十二五”期末,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其中水源热泵系统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开展城市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村镇地区太阳能的建筑应用工作,工程应用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法规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形成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基地。

四是大力发展绿化建筑。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十二五”期末,绿色建筑建设面积累计达到15万平方米。

五是着力培育建筑节能产业。以节能型页岩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三大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节能、安全、耐久性能好、综合造价低的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的规模化应用。“十二五”期末,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130万立方米,应用比例达到50%

6加强控管,积极推进房地产事业发展

立足两型社会建设,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次重点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面向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当建设部分高档商品房;以建设农民公寓、公共租赁房等方式,妥善解决新城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城镇老居民区、国有工矿企业、农垦区、林区职工的住房问题。规划期内,2015年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各类住房规划建设总量为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各类住房规划建设面积为50万平方米(含油田矿区,下同)。其中普通商品房16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设住房30万平方米(含油田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廉租住房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万平方米。

普通商品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其中90-120平方米的中小套型商品房不低于商品房建设总量的70%;廉租房套型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60-80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套型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内;因新城区建设及棚户区改造还建的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

“十二五”期间实现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建设住房占建设总量的30.4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48% ,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占建设总量的0.8其它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20.8%

7、加强法制工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十二五”期间,建设系统法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依法治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建设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房地产、市政公用、勘察设计市场行为和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顺利进行为重点。科学合理制定立法计划,做好“立、改、废”工作,不断提高行业立法质量。“十二五”期间,建设系统力争完成3部以上地方法规、10部以上政府规章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建设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是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建设行政执法公正、有效和透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确保建设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实施。同时为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加强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稽查执法工作机构的建设,研究解决机构性质、人员、职责问题。

三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抓好梳理执法依据、规范执法主体、分解执法职权、明确执法责任、健全执法评议考核机制、落实执法过错责任等六个环节。同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不断提高行政监督效能。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设法规普法实现两个100%(单位覆盖面100%,领导干部、执法人员普法率100%)。通过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系统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行政事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建设领域各种矛盾。

三、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大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一是健全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机制。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及批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机制,高效优质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二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以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和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全市招商引资空间规划,建立覆盖城市、点、线、面结合的招商引资规划项目库,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住宅等专项规划;三是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每两年开展一次《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实施情况的评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是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五是加强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规划研究。邀请知名大院、专家和学者科学谋划,有效开展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开展工业园区整合及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优化策略,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开展科学选址和技术论证,合理引导项目入园落户。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城建设步伐。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各项财政资金。各部门应积极利用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如拉动内需国债、棚户区改造、示范镇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尤其是未来国家在低碳示范城市建设上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严格专款专用,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税这两项城市维护建设专用资金,以及其他政策性的收费如包括城市建设配套费和增容费、过路过桥费、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超标排污费以及其它各种收费,都应专款专用,集中用于城市建设。二是整合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以潜江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外机构的合作。公司通过财政资金补充、城建资产注入、土地增值收益返还等形式,建立持续的城建资产与资源注入机制,并加强城市投融资效益管理。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平台,还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商业银行贷款、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盈利性的城市市政工程项目,实现“投资—经营—回收—扩张”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城市经营。城市经营的核心是经营城市土地。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实行政府收购储备,统一规划、统一征用,并统一实行开发用地公开招标拍卖,使土地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保值、增值和融资效能。此外,还可通过出让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公交线路专营权以及道路、广场、绿地、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冠名权、广告权和收费权,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并通过对固定资产存量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以及资产转让等形式,实现对收费路桥、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取得的收入集中用于城市建设。四是按规划要求,结合城市防洪、林渠改造、道路建设,捆绑使用好交通、林业、水利资金;五是推动多种模式的项目融资。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BTO(建设、转让、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等融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有稳定收入的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桥梁等城建项目上。为了保证成功融资,政府可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或采用项目建设与出让土地使用权捆绑打包等模式。六是积极整合村镇建设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大对村镇基础配套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要把征收的城市维护税、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电费附加等用于城镇公共服务的基础配套。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加大筹资力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要积极研究村镇农房产权登记和宅基地流转政策,采用土地换开发、土地换社保等方式筹措村镇建设资金。

(三)加大系统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一是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用事业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市场化进程,对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政府特许经营。二是积极推行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对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工程的监管,加快推行公益性或非经营性的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规范建设管理代建机构申报程序,严格把好审批缮;对政府投资的项目采取招标投标方式确定代建单位;出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中各方主体的责、权、利,彻底改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监管、使用”的单一模式,使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监管、使用”彻底分离,形成“政府监管、业主投资、代建管理、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三是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继续推行以钱养事机制改革,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建立完善竞争、风险、监督、约束机制,增强单位内部活力。

(四)强化科教兴业意识,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开展以项目经理、五大员继续教育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到2015年,全市建设专门人才占职工总数比例达到40%其中企事业单位达到90%以上,关键岗位实行执业资格制度。一是加强对全市全分管村镇建设的负责人及各区、镇、场、处建管单位负责,建设系统相关单位法人代表进行轮训,不断提高建设领域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依法管理服务及经营的能力。二是加快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的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执业注册人员的培养。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并完善基层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推进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大力开展以农民工为主的生产操作人员培训,实现主体工种和关键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力争我市建设领域技师、高级质量总量达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建立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相衔接的配套制度,紧紧抓住人才工作“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环节,构建适应建设市场需要的人才工作机制。

(五)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一是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监管方式,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和效率。二是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制订出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推动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完善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建设,实行信用信息公布制度,切实发挥信用体系在建筑市场管理中的信用约束与失信惩戒作用。三是加强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管理。通过造价咨询单位和审计部门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完善备案管理机制,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城建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以“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努力提高系统干部职工的基本道德素质;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和中央的方针政策,学习经济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系统的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建设文明系统。要通过提高建设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建设事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年十一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