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链”上发力 转型提速

记者 成 妍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抢工期、赶进度,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迅速投产……金秋时节,水乡各地战鼓擂动,各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市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强攻产业,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潜江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潜江强。回望十年奋进历程,工业挺起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突破“传统” 转型升级

2018年,我市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位列榜单第95位。

消息传来,水乡振奋,这是潜江工业经济转型迈出的坚实一步。

曾经,一油独大。石油经济曾支撑起潜江的半壁江山,石油化工一度占到全市经济的60%以上。

但单一依靠消耗资源的传统增长方式早已难以为继,再加上产量以及价格的波动带来的影响,潜江的转型迫在眉睫。如何跳出油、延伸油、超越油,走出资源依赖?

市委、市政府精准谋划,以原有的石油化工主导产业链为基础,持续锻粗延长链条。依托丰富的盐卤油气资源,建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产品关联度强、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潜江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两大绿色化工产业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相结合的产业体系。

让优势更强,让传统焕发新态。如今,以金澳科技、金华润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依然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发力点,全市石油化工年产值近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

石油化工产业的振兴之路,为我市各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转型!升级!

十年的爬坡过坎,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被湖北省确定为“全省成长型产业集群”,潜江高新区被列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潜江裁缝”劳务品牌价值达234.2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原料药、高端制剂、生物研发等环节,培育了潜江制药、永安药业、潜龙药业等优质企业;食品加工产业以我市大豆、淡水产品等丰富的特色优势资源,依托尝香思、安井食品、好彩头等知名企业,形成了食品加工优势产业链;“潜江虾稻”“潜半夏”等特色品牌产业价值链持续提升,潜江虾-稻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虾稻综合产值达520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蝉联全国龙虾区域品牌第一。

今年7月,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公布,潜江连续五年上榜并再次刷新纪录,排名83位。

作为中流砥柱的传统产业,正为潜江发展提供上行之力。

创“新”引领 新动能加速形成

有一束“光”,照亮了潜江发展的新天地。

去年10月,长飞光纤潜江有限公司5期项目开工。项目建成后,该公司光纤预制棒、光纤产能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棒纤生产基地。

2015年7月,长飞潜江科技园正式落地潜江,为水乡大地带来了新“光源”。

自2017年3月,长飞潜江公司首期项目正式投产,4年多时间该公司历经4次扩产,一跃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而长飞的到来,更吸引了日本信越、法国液化空气等企业入驻,推动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光棒光纤产业集群。

得益于此,十年来,潜江产业翻开“新”的一页。

2019年6月,晶瑞电材联合长江产业基金,与潜江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30亿元的长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基金,携手打造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这是继长飞科技产业园之后,我市在高新产业领域又一示范园区。

新“芯”之火,可以燎原。很快,在晶瑞一期项目引领示范下,鼎龙股份、达诺尔、中巨芯、北旭电子等20多家微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先后在潜江布局26个项目,总投资额200多亿元,推动我市微电子材料产业由小变大、连点成链、集链呈群。

今年1月,北旭电子潜江工厂年产6000吨正型光刻胶材料项目投产,目前已完成北旭(北京)全部正型光刻胶产品的产能转移。

2月,中巨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基地开工,建设年产19.6万吨超纯电子化学品基地。

5月,慧智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投产,生产新型高性能氟碳涂料及树脂材料。

7月,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式投产,三期项目正式签约。

一个又一个项目陆续投产,这些项目与武汉的京东方、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头部企业配套,助力解决半导体及光电显示领域“卡脖子”材料国产化难题。

眼下,依托长飞光纤、菲利华、日本信越、盐化工等龙头企业,聚集晶瑞、鼎龙、北旭、达诺尔、孚诺林等全国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盟骨干企业,我市已成为全省“光芯屏端网”最大配套产业基地,成为全球最完善的光纤光棒产业链,全球最大的气熔性石英材料生产基地。关键电子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省首批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1年,全市“光芯屏端网”关联企业近30家,全年实现总产值近百亿元。

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潜江行稳而致远。

培优环境 筑巢引凤

潜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热土。

2012年至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185家发展到271家,净增86家。共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重点“小巨人”1家,工信千家优秀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工业增加值从26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45.89亿元。

捂“热”这方土地,不仅是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更依赖于软环境的逐步优化。

近年来,我市先后发布工业技改“十三条”、光电子信息“七条”、纺织服装“十二条”、家居制造“十条”、农业“十条”、生物医药“九条”等“1+4”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调动存量重点企业、骨干龙头企业产业升级,精准有序引导新增企业在潜江落户集聚。同时,认真梳理研究国家、省、市出台的惠企政策措施,编制《惠企政策汇编》,加大向上资金争取力度。

政策引导为企业落户打开了大门。可让更多的项目落地,让企业扩大投资,还需要持之以恒地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我市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23条)和任务清单(115项),进一步细化了重点任务、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和“跨省通办”等重点改革措施,主动优化群众办事流程,强化系统集成,提升服务质效,推动实现审批时限缩短、联办事项增多、数据共享健全,“四减”率达70%,办证效率提升2.3倍,1216个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

市领导以上率下,扎实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深入开展“千名服务专员进企业”和遍访企业活动,建立“一企一策”,做到“一企一专员”规上服务业全覆盖,收集企业反映问题百余项,均协调交办解决到位。

全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强化水、电、气、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多角度破解要素瓶颈,切实把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

回望过去十年,潜江经济于逆境中扬帆,爬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士气不减。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应对新挑战,勇担新使命,坚决筑牢经济“压舱石”,为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