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 | | |

关于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命名的政策解读

解读单位: 市民政局 来源: 关于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命名的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07日 15:50 解读类型: 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政策解读


关于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命名的

政策解读

    2022年12月7日,《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命名的通知》(潜政发〔2022〕18号)印发。潜江市民政局作为潜江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是具体负责街路巷等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和该项文件拟稿的牵头部门,现对该文件开展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2022年,随着一批街路巷等地理实体的新建成和现有街路巷“有路无名”的现象存在,为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对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本年度全市范围内需要命名的街路巷的命名工作被提上地名管理工作日程。

  (一)为方便群众生活生产而命名,贯彻地名工作的服务宗旨。市民政局结合“一下三民”活动,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城区“有路无名”道路的摸排,针对园林街道、泽口街道、总口管理区存在的“无名”道路开展命名,解决道路“有路无名”的现象,为有关部门编制地名地址提供支撑,方便群众收发邮件、指引群众交通出行。

   (二)因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而命名,发挥地名工作的治理功能。在本次命名工作中,针对运粮湖管理区推进集镇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需要,对其集镇范围内的 “无名”小巷开展命名工作,为该管理区精准划分片区,实现责任包保提供地名依据。

    (三)据打造红色旅游基地而命名,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我市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其中不少红色地名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值渔洋镇拖船埠村正在在大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为充分挖掘红色地名文化内涵,发扬红色革命文化,助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市民政局针对拖船埠村新建成的纪念广场、桥梁、街道等多处地理实体开展命名,进一步丰富红色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工作程序

   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按照基层申报、实地调研、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政府审批、社会公告、信息备案等程序,依次推进对上述地理实体的命名工作。

    (一)指导基层做好申报工作。市民政局指导渔洋镇、运粮湖管理区、园林街道、泽口街道等区镇街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针对本辖区需要命名地理实体开展摸排和掌握基本情况,编制申报材料,提出命名申请。

    (二)组织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和会商。市民政局针对基层申报材料,组织相关地名管理职能部门开展实地调研,特别是在推进渔洋镇拖船埠红色景区多处地理实体的命名工作中,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邀请了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市交通运输部门一同开展实地调研,为命好名提供意见和建议。在审议本次提出的地理实体命名方案时,邀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和湖泊、公安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席会商,充分征求部门意见,商定命名方案。

   (三)邀请专家做好科学论证。市民政局在部门会商座谈会上,邀请常年参与我市地名命名工作的资深地名专家从地名标准化和地名文化挖掘两个方面开展地名命名的科学论证工作,提供文化支撑和决策参考,确保所命名的地理实体的正式名称在音、形、义等方面符合地名标准化原则,并突出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命名工作的高质量。

    (四)做好社会公示。经上述工作程序确定的地名命名方案,由当地政府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公示,征求社会意见。经社会公示,群众对本次议定的命名方案无异议。

    (五)提请政府审批发文。由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即市民政局提请市政府对本次部门会商和专家论证议定的30处地理实体命名工作方案予以审批并印发正式文件。2022年12月7日,《潜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命名的通知》(潜政发〔2022〕18号)印发。

    (六)完善相关公告和备案工作。市民政局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开展了社会公告,并完善了信息备案工作,有效贯彻落实了《地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三、政策效果

   总体上讲,我市拖船埠街等30处地理实体的命名,符合标准地名要求,充分反映出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泽口街道的“新华路”,是历史上泽口街道新华大队驻地所在路段,尊重和沿用“新华”这一老地名,有力保护了历史印记,保留了乡愁记忆;再如所命名的“拖船埠街”是拖船埠村的主街,是拖船埠这一革命老区的重要地理标识,使用“拖船埠街”这一地名,对加强革命老区的历史传承和红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处地理实体有了正式命名,相关区镇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上有了地名管理依据,为进一步精准划分社会治理网格,开展精细化社会治理和群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