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潜江市“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访谈时间 2022-09-09

访谈嘉宾 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女士,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先生,图书馆馆长刘鑫先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朱胜慧女士,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施毅先生

内容简介 潜江市“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围绕文旅主题,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现在,我们举行“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围绕文旅主题,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女士,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先生,图书馆馆长刘鑫先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朱胜慧女士,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施毅先生。     

首先,请文局长介绍我市文旅工作相关情况。

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克难奋进,全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先进文化地位持续巩固。文化活动上,我市作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举办了曹禺文化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等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常年开展有“三送三进”“文艺轻骑兵”“潜江大舞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文艺创作上,创作有《河西村的故事》《虾稻禾》《奔腾吧,海马》《有爱才有家》等高精尖的艺术作品,以及大量花鼓戏、潜江民歌、皮影戏等民间文艺精品。其中,《河西村的故事》2019年作为唯一代表湖北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并获奖。阵地建设上,公共文体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全市23个区镇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4个行政村、100个社区实现达标建设全覆盖,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分馆、群艺馆分馆、基层文联、文化志愿服务中心等文艺阵地组织。2017年以来,我市文化领域多次斩获重量级奖项。浩口镇获评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湾镇获评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市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得第七届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获得第八届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我省唯一入选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二是旅游发展底板持续夯实。顶层设计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主任的潜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美丽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潜江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5)》,为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资源开发上,投资2亿多元的曹禺大剧院顺利竣工并于2017年由保利集团潜江有限公司负责对外运营,总投资5.2亿元的市文化中心、总投资8000万元的潜江革命英雄纪念馆预计年底竣工对外运营,总投资1.5亿元的渔洋拖船埠红色旅游区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正在推进二期工程。形成了以龙湾考古遗址公园、生态龙虾城、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曹禺文化旅游区、兴隆生态旅游区、拖船埠红色旅游景区等一批景区景点为代表的网络格局,构成潜江旅游主体骨架。旅游景区品质显著提升,曹禺文化旅游城、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我市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生态龙虾城获评湖北旅游名街和全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潜江被评为100个必驾最美打卡地之一。返湾湖自驾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2020年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潜江吃虾赏花之旅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我市先后成功入围“年度最美中国榜”和“湖北省千年古县(市)”名录,获得“湖北100个必驾最美打卡地”,“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最受欢迎网红目的地”、“农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宣传推介上,以节庆活动为发力点,加快构建以曹禺戏剧文化、章华台楚文化、水乡农耕文化、龙虾文化的特色文旅品牌体系,曹禺文化周和潜江龙虾节成为国内知名节庆品牌,连续多年举办自驾文化旅游节、花朝节、帐篷音乐节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推出“楚韵虾香 大美潜江”文旅形象宣传口号,打造“潜江团”IP形象。构建立体宣传营销渠道,开通官方文旅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先后与新华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凤凰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达成宣传合作,开展专题文旅宣传,参与拍摄《山水间的家》(CCTV1)、《美丽家园》(CCTV4)、《家住长江边》(湖北卫视)等系列文旅专题电视栏目,看湿地风景、走健康绿道、品荆楚文化、吃潜江龙虾、听花鼓赏皮影等立体式、全方位旅游体验已成为潜江文化旅游新名片。产业发展上,打造生态龙虾城“网红之城”综合网红聚集区、壹中心直播带货聚集区、后湖虾谷360农产品聚集区等三大网红聚集区,龙虾节期间将举办网红经济签约专场,包括中聚集团、潜江市微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亿元签约企业,协议投资额23.95亿元。组织开展各类公益培训、孵化网红主播、开展技能培训班及公益公开课堂等活动。指导各区镇处发展网红经济,打造了积玉口镇“网红之家”、熊口农场“虾乡美食直播中心”、泰丰办事处“播动潜江”文化驿站等网红直播平台。

三是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净化。日常监管上,不断完善全市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车站码头非法出版物日常巡查制、演出市场通报制、文化市场集中行动协调制、无证查处的联系制、消防隐患的抄送制等。全面清理、规范我局的权利责任清单,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共减材料118项,优化承诺时限共4121个工作日,压缩承诺时限近90%,今年以来,累计受理各类审批事项283件,办结率达100%。专项整治上,常年根据工作实效性、阶段性特点制定各类专项行动,相继开展歌舞娱乐场所专项整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整治等,今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800余人次,检查文化旅游市场主体3900余家次,查办案件65起,推动全市文旅市场保持良好态势。市场复苏上,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免门票、补贴市场主体、开展营销宣传等多种举措,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发展信心。2022年1-8月,累计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9.07亿元,同比增长37%。预计全年游客可达4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可达28亿元。

四是体育发展优势持续集聚。群众体育上,年均组织各类群众体育活动达百余场,累计投入约20亿元推进市镇村三级体育公园、健身中心、文体广场建设,新建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市、镇、村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5平方米,超全国平均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占比达46%,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竞技体育上,瞄准小轮车成为奥运新增项目的新机遇,与省体育局共建湖北省自由式小轮车运动队并落户市少儿体校,举办了国际自由式小轮车一级赛、全国小轮车自由式锦标赛等高水平小轮车赛事,成功建设了全国一流的小轮车训练基地。努力打造“奔跑潜江”“骑行潜江”“舞动潜江”“畅游潜江”活动品牌,先后举办了“潜江返湾湖湿地马拉松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活动,培养输送了奥运冠军吕小军、全运冠军孙露等高水平竞技人才。体育产业上,体育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全市体育产业单位数量达372家(不含体育彩票网点),利维高户外用品(湖北)有限公司服装品牌在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海外出口市场畅销,荣获“湖北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10亿元,筹集公益金达6000余万元。

五是文物及非遗保护工作持续加强。文物保护上,编制了《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龙湾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组织召开龙湾遗址学术研讨会,龙湾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接受了国家文物局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验收。完成《全市革命遗址规划》编制工作,对境内革命文物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项目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投资8000万元的潜江革命英雄纪念馆土建完工,进入内部装修布展阶段。推进拖船埠革命旧址和熊口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做好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十号湖墓保护展示工程项目争取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启动清理工作。非遗传承上,潜江灯会喜获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增至5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2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50项,走在全省县级前列。市非遗中心先后获得“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湖北最美非遗保护中心”荣誉称号。全市传承基地增至14个。继2018年潜江市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花鼓戏)艺术之乡”之后,相继有浩口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民歌)艺术之乡”、竹根滩镇荣获“湖北省锣鼓艺术之乡”、龙湾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民俗)艺术之乡”荣誉称号。2022年,浩口镇再次荣获首批十个“湖北省特色非遗村镇街区”之一。潜江民歌进校园实践案例荣录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潜江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中国(深圳)文博会、鄂湘赣皖四省非遗联展、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活动,向国内外展示了潜江非遗文化魅力。开展“民歌献给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百年筑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展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六是广电工作开展持续推进。2019年全市机构改革后,我局承担全市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并加挂市广播电视局的牌子。职能划转以来,我们着眼补短板、夯基础。2020年,与省广电总局在潜联合举办“送温暖、送文化、送大戏”和湖北省“村村讲村村响 五中全会在乡村”主题宣讲等活动,产生较大反响。2021年,我市完成了应急广播(一期)建设工作,包括全市6个农场和城区园林、泰丰街道38个社区,共有点位1087个,覆盖人口约50万。疫情期间,潜江广电“村村响”应急广播的运用经验被全省推广。目前,我市广电综合执法监管平台也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

下一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文旅融合将贯穿潜江“十四五”发展主线,成为十四五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将在“落地”上下功夫,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布局,忠诚履职,高效率地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主持人:谢谢文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单位名称。

记者一: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潜江境内发现有楚王离宫一一章华台,能否简要介绍一下章华台这一历史文化资源?

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章华既是台名,也是宫名。因史记把宫和台混称为章华台,后世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章华台是公元前540~535年楚灵王倾国力修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层台垒榭的离宫建筑群。它开创了王家宫殿建筑园林化的先河,成为我国离宫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鼻祖。章华台遗址1984年在潜江龙湾被发现。依据考古遗址的发现地命名法,在2001年,国务院公布龙湾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湾章华台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开辟了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章华台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潜江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记者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物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龙湾遗址在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方面,有哪些行动呢?

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富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龙湾遗址是潜江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折射着潜江人的精神特质,保护好龙湾遗址就是保护历史,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强化底线思维,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建设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始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龙湾遗址及周边环境的原貌原状,最大限度保持遗迹的完整性、真实性。切实履行好对龙湾遗址的守护之责、传承之责,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好传统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把潜江的“真宝贝”精心呵护好。注重做好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加强对龙湾遗址公园的整体风貌恢复、修复和监管执法力度,严防建设性破坏,科学严谨开展保护性修复。要坚持软硬件保护并举,在加强对遗迹遗存实体保护的同时,不能“见屋不见人”,防止人为割裂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守护好文化遗产的人文底蕴、保护价值,让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记者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请问龙湾遗址在文物利用和资源融合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龙湾遗址博物院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首先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将文物保护落实到人,每天对重点文物区域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管,每周对遗址保护区巡查1次,确保地下文物安全。其二,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考古研究工作,广泛引进考古专业人才,建立专业研究团队,为挖掘价值,做好展示,实现有效利用提供人才支撑。其三,我们充分利用考古研究成果,以历史实证为依据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章华台基址的展示方式上,根据南方土遗址保护的难点,采取模拟展示与局部实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考古成果进行现场还原,让观众对章华台遗址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龙湾遗址博物馆,举办有“天下第一台一一章华台专题展览”、“近年考古成果展”,以龙湾遗址出土文物为载体,让文物说话,使观众对章华台的前世今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其四,对园区22个宫殿夯土台基实施覆土固土保护和环境修复,建立考古预留区、公共考古体验区。使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动手体验考古探索的乐趣。

记者一:龙湾考古遗址公园的开放情况是怎样的?

龙湾遗址博物院院长徐黎明:在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潜江市人民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龙湾遗址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园配套设施逐步健全、环境美化、功能优化、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先后建成开放章华台基址展示馆、龙湾遗址博物馆、古河道、古楚湖湿地风光等参观游览区。形成了如今以“天下第一台——章华台”为主题,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览、休闲游憩、研学拓展、文化创意于一体,全方位展示楚文化及荆楚历史风貌的保护展示区域。龙湾考古遗址公园开放时间为早上9:00至下午17:00,全年对外开放(除疫情防控及特殊事项外)。欢迎大家到龙湾考古遗址公园参观打卡。

记者二:近年来,围绕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市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朱胜慧: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多要素的构成,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点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平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路径:

(一)强化产业战略地位,明确融合发展思路。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1”是要以龙虾产业为龙头,发展农旅融合生态产业链。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报告里明确提出全市旅游发展目标: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上当“主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美丽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全市文旅产业发展。二是理顺工作体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市旅游发展工作,探索建立常态化全域旅游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制度。三是统筹融合规划。编制印发《潜江市全域旅游规划(2020-2035)》,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农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充分对接与融合,成为指导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聚焦打造优质品牌,提升融合发展竞争力。一是精品化打造曹禺戏剧文化旅游品牌。潜江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故里,近年来,我市以打造“中国戏剧之都”为目标,举办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全国剧本交易会和“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活动,连续承办两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投资建设曹禺文化旅游区,曹禺戏剧文化已成为潜江一张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二是延伸“潜江龙虾”品牌文化旅游价值。随着“潜江龙虾”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起了全国性的“潜江龙虾热”,在龙虾消费的有力带动下,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生态龙虾城最大日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借助虾稻产业优势,我市相继建成生态龙虾城、小龙虾博物馆等系列龙虾主题景点,小龙虾交易中心、虾稻共作基地成为龙虾研学的热门目的地,连续举办十三届龙虾节,发布龙虾主题旅游线路,潜江吃虾赏花之旅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开发系列龙虾主题文创产品,助推景区、特色农庄建设,打造了一批亲子研学、农耕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龙虾品牌潜力持续释放。

(三)推动主题项目建设,搭建融合发展载体。围绕曹禺文化、楚文化、水乡生态文化等核心资源,整合相关项目建设,先后投资数十亿元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文旅主题及涉旅项目,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先后投资近20亿打造以曹禺戏剧文化为主体的曹禺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省内戏剧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引进广东忠华集团投资16亿打造以龙虾为主题的潜江龙虾城,是国内首个以龙虾文化为主体,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美食文化、科普教育等主题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先后获评湖北旅游名街、湖北省首批旅游休闲街区,是全国美食旅游网红目的地。依托水乡园林生态资源,打造兴隆生态旅游区,建设兴隆生态绿道,成功举办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湖北省自行车锦标赛;投资建设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返湾湖运动绿道,先后举办多次国际马拉松赛事,返湾湖运动休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运动休闲游成为新热点。以楚章华台文化为主题,建设龙湾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投资建设了红军街、拖船埠、革命英雄纪念馆等一批红色主题旅游主题景点。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水乡园林的自然生态资源,进一步挖掘楚文化、曹禺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潜江龙虾、潜江虾稻等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品牌打造、项目建设、景区开发等系列举措,持续打造文化体验、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系列旅游融合业态,释放旅游发展新动能。

记者三:潜江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目前有哪些国家级、省级项目?如何筑牢非遗保护的基石?

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施毅:我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潜江灯会,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22项:潜江木雕、潜江鼓歌、潜江高台舞狮、潜江唢呐、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锣鼓艺术、园林青酿酒技艺、传统酱品制作技艺、潜江面塑、潜江焌米茶制作技艺、潜江海马、鱼门拳等;我市还有15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保护非遗方面,一是狠抓体制建设。根据潜江非遗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潜江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潜江市非遗传承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二是狠抓阵地建设。在全市建立了1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和25个传习所。传承人依托各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开展项目传承培训。 同时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江职、各中小学,特校、老年大学等学校开展教学。在红军路、金陵寺等社区开展皮影戏、民歌、剪纸、太极拳等传承活动,扩大非遗传承人群。三是建立了完备的非遗电子资料、实物档案和非遗项目数据库,实施了数字化保护,累计采集整理电子档案60余TB实物资料800余件。完成40个非遗目宣传片和138位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保护。

记者四: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文化惠民方面主要工作有哪些?

图书馆馆长刘鑫:我馆一直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做到了服务项目全免费、阅览区域全开放、图书借阅“一卡通”,每周开放时间57小时,在节假日期间也面向公众开放。我馆紧紧围绕长江读书节活动主题,推进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每年举办“4.23世界读书日”、图书服务宣传周等大型读者活动;组织开展“童之趣杯”主题征文、“少儿暑期志愿者”等阅读指导活动;利用流动图书车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定期开展送书下乡服务,进一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四:我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总体情况如何?亮点工作有哪些?

图书馆馆长刘鑫2015年,我市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开启了总分馆制建设的步伐。迄今共投入总分馆建设经费627.8万元,建成29个乡镇、社区(村)图书分馆,为其中12家分馆安装了自助借系统,乡镇分馆覆盖率达100%。形成了以市馆为总馆、以乡镇、社区(村)为分馆的三级网络覆盖,实现了总分馆的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分馆也逐渐成为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记者四:目前,图书馆新馆正在建设中,整体建设规模和未来发展蓝图是怎么样的?

图书馆馆长刘鑫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潜江市图书馆新馆破土动工。新馆位于潜江市东荆新区,百里长渠西,紫月路北,与文化中心融为一体,是潜江市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新馆总建筑面积15000平米,主要包括32个公共服务区域和7个业务部室,藏书总量50万册,座席1159个,预计年均接待读者35万人次。新馆将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图书馆,成为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与开发利用、学术研究交流与继续教育的中心,成为市民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场馆。

主持人:谢谢刘馆长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问答环节就到这里了。谢谢记者朋友对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果还有其他感兴趣的内容,会后可以同我们的文化和旅游部门联系交流。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