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繁體   |  登录  |   注册

热门搜索:

潜江市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访谈时间 2023-08-10

访谈嘉宾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女士,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群女士,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先生

内容简介 8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思路与具体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访谈实录

主持人: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思路与具体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女士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群女士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先生

首先,请文局长介绍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情况。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

盛世修文、化育桑梓,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崛起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言传身教,先后考察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让我们深感党和国家对文脉传承的高度重视,深切体会到文化是国运之本。大到一个国家,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到一座城市,没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就会导致城市文化灵魂的缺失和精神文明的萎靡,间接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伤。正值我市推进“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奋力推进“百强进位”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启发颇深,对推进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一、提高思想站位,提升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引力

总书记强调,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下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字里行间,总书记把中华文明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国运兴衰的重要前提,摆在践行时代使命的突出位置。结合我市实际,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把“文化强市”战略纳入市委战略规划,突出把楚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曹禺文化等潜江核心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作为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梳理潜江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精心提炼潜江核心文化精髓,强化潜江精神的底蕴支撑,作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引。

二、加强品牌建设,增强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力

通过品牌带动,实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突围发展。结合我市实际,要围绕重点文化资源,持之以恒打造文化品牌。要坚持节会引领,一年一届龙虾节,久久为功扩大品牌影响、完善产业链条、刷新品牌价值;争取中国文联、省政府支持,举办曹禺文化周,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办好“花鼓戏艺术节”、非遗戏剧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活动,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底蕴。精心举办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力争做成有全国影响的品牌论坛。围绕“品牌+”,积极发展和开发相关品牌的产业、业态、产品,建立品牌产品培育名录,不断延伸品牌产业链,挖掘品牌纵深价值。

三、推进融合发展,巩固文化传承发展的支撑力

总书记指出,只有在发展中兼容并蓄,才能筑牢发展的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为此,潜江在践行文化传承这一历史伟业的过程中,应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传统文化与先进理念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市场经济大局和改革发展潮流中,与时俱进,探索老区景区化、品牌市场化、文化产业化等道路,景区化打造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发展健康、融合、开放的新型文化业态,持续推进麦秆画、皮影道具、泥塑、面塑等非遗工艺产品,让文化在保护中更好的发展,在发展中更好的传承。二是要坚持传统文化与融合发展相结合。要把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教融合作为壮大文化根基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龙湾遗址、曹禺文化产业园等地的景区标准化建设,加速提档升级;深化非遗与教育融合、体育与教育融合,在中小学开设非遗、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中小学非遗传承基地、体教融合示范基地。三是要坚持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先进经验和创新模式,学习借鉴“杭州模式”“淄博模式”“甘孜模式”“盱眙模式”,用好全域旅游、共同缔造、服务型政府建设、新渠道营销等创新手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持续赋能。

四、强化科技应用,提升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力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为此,新时代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向新科技、新潮流、新应用靠拢。在宣传营销上,要创新方式方法,深化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手机APP等科技融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传播传统文化。阵地建设上,持续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增强智能设备、电子反馈应用,完善互动、体验功能,增强功能实效。在场馆运营上,要深化“文化+科技”融合运用,在各文化窗口阵地,植入“声、光、电”,融会贯通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等文化输出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功能服务,切实提升以文化人的实质功效。

五、突出项目引领,强化文化传承发展的牵引力

加快推进文化中心、革命英雄纪念馆等文博场馆和文化站、非遗传习所等基层阵地建设,精心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运营好博物馆、非遗馆、群艺馆等传统文化阵地,以阵地高质量建设运营保障文化高质量传承。实施文艺基础提升工程,加强高水平文艺作品的创作,编排大型花鼓戏《月是故乡明》,拍摄《河西村的故事》戏剧电影等重点文艺项目创作,大力引导群众文艺、非遗文化发展。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国家级项目,深入实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录入工作,认真做好本土文物考古发掘、文献著录等工作,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启迪思路、促进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加大营销宣传,巩固文化传承发展的传播力

要挖掘整理潜江精神基因图谱,高规格编撰名人传记、地方志、文化百科以及风情录、发展史等地方文献。筹备龙湾遗址楚文化研究协会等地域特色文化协会,加强曹禺研究学会、延安精神研究会等史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物研究的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建设引导。突出营销重点,强化李汉俊、胡幼松、曹禺、钱瑛、拖船埠、红军街等人物地名的正能量IP的精神属性营销。精心组织“潜江大舞台”“荆楚文艺轻骑兵”“乡村文化活动年”“博物馆日”等常规文化活动,持续办好曹禺文化周、龙虾节、非遗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城市发展。

新的文化使命已经明确,新的文化号角已经吹响。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潜江精神内核,更好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为促进潜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四化同步”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潜江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的重要职责。今年是“十四五”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立足产业发展、品牌建设、惠民服务等三大板块集中发力,担当作为,主动融入到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整体布局之中

一、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我市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截至今年6月,我市文化企业共581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34家。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底子薄,结构单一等短板,我们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将立足本职,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壮大市场主体,逐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产业布局,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继续做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作,推动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二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争取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本土文化企业入规。三是探索建立文化资源集聚效应,将文化产业辐射到关联产业链上(例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形成具有联动效应的文化产业带。

二、创新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品牌赋予城市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事业发展中心自组建以来,坚持围绕打造具有潜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这一目标,充分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潜江龙虾”“曹禺故里”两张城市名片,先后组织了曹禺文化研讨会、戏剧节、龙虾节文艺晚会、潜江龙虾武汉吃购嘉年华、文创大赛、“龙虾星球”IP设计创作等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系列活动。下阶段,我们将落实好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从潜江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文化品牌”立魂,以“历史文化”固本,以“文化创新”赋能,进一步打造新时代城市文化名片。一是丰富品牌内容。继续开展潜江龙虾走出去活动,深入开发“龙虾星球”IP,衍生创作系列文化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二是传播优秀文化。继续开展曹禺戏剧节活动,依托曹禺大剧院、潜江剧院等文化场馆资源,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培育本土原创剧目,满足文化需求。三是探索文化赋能。继续做好文化赋能的探索,坚持把特色的文化品牌融入产业发展之中,以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促,丰富文化体验。

三、抓实文化惠民服务公共文化场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文化事业发展中心所属剧院、纪念馆等文化场所,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多年来各场馆将继续秉承文化惠民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继续挖掘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开展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展览,推出更多符合青少年审美的研学旅行线路。二是加大文化服务场所基础建设力度,推动曹禺祖居博物馆展陈提档和曹禺纪念馆服务升级,陆续推出更多惠民举措,让文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不断推出优质的惠民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城市更有文化内涵、更具生活品质。

高质量的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因地制宜,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用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近年来,院坚持以“守正创新”为院团发展之大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国有文艺院团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的作用,抓好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惠民送戏等重点工作切实担当起推动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大任。

一、守正创新,创作了多部时代气息强烈的精品剧目把现实题材剧目做为主攻方向,围绕乡村振兴、建党百年、反腐倡廉等重大时代主题,突出为地方发展大局服务,创排了大型剧目《河西村的故事》《红荷》、小戏《昨日重来》《问心》等文艺精品

2019年,《河西村的故事》先后代表湖北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等国家级赛演活动;先后荣获文旅部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田汉戏剧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2021年,《红荷》先后荣获湖北省楚天文华剧目奖、屈原文艺奖,在北京、长沙等地巡演

先后改编了《赛金女》《天仙配》等传统戏,以及《拦花轿》《王瞎子闹店》等折子小戏。其中《拦花轿》先后20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被认为“教科书级”的地方戏剧经典。2021年,廉政题材剧目《昨日重来》入选省纪委监委《明心正道看镜鉴》廉政小戏专场在全省巡演2022年创作《朱家村》《两万块》等4部廉政题材小戏,在全市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中展演

二、守正创新,围绕“传德传艺”开展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开展“名家传戏”工作戏曲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口传身授”,本院组织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春华、胡新中、孙世安等老艺术家分批分段的将经典名段传授给青年演员,提升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二是培育名人名角。①争夺戏剧奖项。组织青年优秀演员申报上海国际白玉兰戏曲表演奖,付潜芬荣获白玉兰表演新人奖。组织青年演员申报两年一届的湖北省牡丹花戏剧奖,目前已有10人获奖②培养专精人才。持续选派演职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等院校脱产学习编导、音乐、音响、舞美等专业知识,提高各行人员的专业素养。保障“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省文旅厅、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院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2018级花鼓戏定向班,目前该班36名学员全部回院实习,已能登台演出。

三、守正创新,扎根人民,坚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一是送戏下乡。2005年至今,在全市各区镇处累积送戏2000场,惠及群众近200万人次。今年3月份,“送戏下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全省4个)。二是戏曲进校园。2016年以来,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120场,惠及师生40万人次。三是坚持开展“春节惠民演出”“周末戏苑”“我们的节日惠民展演”等各类主题演出,打造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接下来,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发展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戏曲艺术,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潜江的文化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主持人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通报所在新闻单位名称。

记者最近,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受关注度较高,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

花鼓戏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是一部由本院与华系影视传媒机构出品“三农”题材戏曲电影,该片根据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的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下,青年返乡创业,依托小龙虾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该电影已获国家电影局审核备案,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列为“2023年湖北省电影精品创作重点影片”。

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主要取景于潜江市城区和后湖管理区,还将拍摄中国虾谷、返湾湖湿地公园等潜江市代表性产业、文旅区域,全方位展现潜江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壮美的自然环境优秀的文化特色。电影上映后,将对潜江打造本土文化名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介地方特色产品,促进农文旅融合,打造地方知名IP,进一步扩大潜江“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影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2023年底上映

记者一您谈到了这部电影是根据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改编而来,是怎样的契机使这部舞台剧目从舞台搬上电影荧幕?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

一是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演的是青年人“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建设农村”的故事,这个主题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依然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二是本院坚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实践,将传统戏曲搬上电影屏幕,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演绎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尝试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喜欢传统戏曲,爱上传统文化。

记者一:您觉得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花鼓戏曲艺术应如何传承与坚守?

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丁明安:

我认为,不管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要传承发展还是要靠出作品、出名角来立足。要坚持守正创新,创作更多融入强烈时代气息的精品剧目,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精神,培育更多德艺双全的优秀戏曲人才。再就是在戏曲的传播方式上多依靠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好的网络展播宣传平台,全方位的展示宣传戏曲艺术。

记者二:城市书房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请问我市准备如何打造城市书房?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

我市城市书房建设项目,是传统阅读阵地的现代延伸和有益补充,不仅可以盘活公共图书资源,还能提供读书交流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城区及周边乡镇建设50家“曹禺书屋”城市书房,打通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为书香型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它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服务载体,必将成为一座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

记者二:在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我们有什么工作举措?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

这方面,我们将全力打好“四张牌” 一是打好重大文化品牌。坚持把曹禺文化品牌作为全市最响亮的文化品牌,争取举办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深度挖掘文化品牌内涵,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提高曹禺文化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二是打好惠民文化品牌。坚持每年免费送花鼓戏下乡演出100场以上、送皮影戏30场以上、送流动图书下乡3万余册次,坚持举办一月一场“潜江大舞台”文艺展演,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展演活动”坚持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定期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三是打造花鼓戏品牌。围绕贯彻市委关于“推出一批反映潜江现代化建设成就、讴歌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要求。目前正在创作乡村振兴题材花鼓戏《月是故乡明》。四是打好群文创作品牌。狠抓群众文艺精品创作,通过持续不断的出精品,达到树品牌、强业务、练队伍、惠民生的目的。近年来,潜江创作选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小戏《有爱才有家》获第四届艺术节楚天群星奖,创作舞蹈《龙虾情韵》《花鼓戏迷》《皮影情》连续三年获得省文旅厅组织的“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大赛金奖,现阶段将推出精品力作《虫虫飞》参加全省第六届广场舞比赛。

记者二:我市将如何创新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艺

我们将创新融合发展,推进非遗与旅游、农业、体育等融合。依托潜江生态龙虾城,打造潜阳城集民俗博物馆、“印象潜江”非遗文艺舞台、特色美食文化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大堂;以浩口镇入选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以及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为契机,打造潜江西大门非遗小镇;融入旅游,布局非遗研学线路,在全市建立11个非遗研学基地,发布三条非遗旅游线路,初步形成全市城乡非遗旅游线路网络化格局。推进非遗与农业融合,每年参加潜江龙虾开捕仪式,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数次在全国的潜江龙虾以及虾稻推介活动中精彩亮相,为推动潜江农业经济助力。推进非遗与体育融合,积极参与“环中国自行车赛”“返湾湖湿地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多个非遗项目深度参与展示。开展“传统体育健康行”系列活动,组织太极拳、鱼门拳等多个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宣传。推进非遗与文艺融合,编排花鼓戏《中华颂》、舞狮表演《过大年》等多个非遗文艺节目数次参加潜江春晚演出,焕发非遗新活力。推进非遗与文创融合,开发皮影、麦秆画等非遗工艺纪念品100余种,逐步创意推广非遗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

记者三请问,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这方面,会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群

首先感谢全社会对我市文化产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切实将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发展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效益也有明显提升,去年我市新入规文化企业达到13家,今年上半年又新增了3家规上文化企业。

下一步,我们一是加大对本土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出台规上文化企业扶持办法等相关政策,继续做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文旅资源,引进优质市场主体,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三是延伸产业链,继续推进“文化+小龙虾”融合发展,拓展动漫,游戏,演艺,沉浸式体验等产业新业态,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