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龙虾,我市一张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更是一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史。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水乡走向世界,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抓手,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聚焦潜江龙虾产业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要素集约、人才集聚、政策集成,在高层次人才、科创中心、企校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支撑下,潜江龙虾一二三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重大平台夯基础
2007年,华山公司与武汉大学联手,成立了甲壳素工程技术中心;
2015年,莱克集团成立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6年,省科技厅批复成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
2017年,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成立;
……
伴随着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我市充分激发全市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记者在市科技局了解到,我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成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等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种业繁育、检验检测等六大中心建设,厚植潜江龙虾创新基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开展良种选育繁育,综合养殖模式创新,甲壳素、虾青素等精深加工,小龙虾新产品新技术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了多元化的技术服务渠道,增强了我市小龙虾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今年,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虾稻共作+虾稻轮作复合种养技术”在省科技厅组织的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中获一等奖,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人才队伍强支撑
潜江龙虾,美名远扬,除了源于小龙虾品质过硬,更是因为各式龙虾美食受市场青睐。
为培养专业人才,我市成立全国首家龙虾学院,为全国虾-稻产业培养高端人才、熟练龙虾技工和基层技术员,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头雁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课程。
目前,累计培养电商人才3000人、龙虾技师1万人、职业农民1.5万人次等系列高级技能人才,成功构建集小龙虾养殖、加工、餐饮、流通服务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全国小龙虾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输出高地。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眼下,科技特派员成了农户最贴心的伙伴。
连日来,老新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围绕服务“三农”工作,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等活动,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技术专家手把手指导我们,遇到难题也不怕咯。”村民们高兴地说。
我市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才作用,组织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小龙虾养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加快小龙虾养殖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提高各地渔农民养殖技术水平,解决虾-稻产业中存在的难题,培训了一批既懂“种稻”又懂“养虾”的职业农民,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创新链深度融合
产业发展在创新,在融合。
近年来,我市聚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在科研、产业、服务、金融等环节相互支撑、联动合作,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小龙虾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首创虾稻共作模式,建成了13个万亩和7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潜江龙虾养殖新格局,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全省“虾稻共作”面积800万亩、全国2000多万亩。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我市小龙虾规上加工企业达4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1家,年加工能力50万吨,年加工产值220亿元。
眼下,全市加快打造全国虾-稻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锚定千亿产业目标,从养殖、物流、加工等领域对虾-稻全产业链进行提档升级。 乘着科技的东风,潜江龙虾蓄足能量勇闯天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