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1-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1-61414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省农业农村厅 发文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11:40:00 文  号:鄂农函〔2021〕312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11:40:00 名  称: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1-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1-03 11:40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各市、州、县(区)农业农村局:

小麦赤霉病是制约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因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极易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和真菌毒素(DON)超标,威胁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健康安全。近年来,因秸秆还田和春季极端气候频发等因素影响,我省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增加,发生规律愈加复杂,依靠单一的花期预防措施难以有效控制病害流行,赤霉病防控必须坚持综合防治和全程管控策略。为此,我厅组织制定了《湖北省2021-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10月29日     


湖北省2021-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

技术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适时组织应急防控,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将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率控制5%、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

    二、防控策略

以调整品种布局、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把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技术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关键技术

(一)推广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具有较强抗(耐)赤霉病的优良品种。江汉平原、鄂东是赤霉病常发、重发区,尤其要选择对赤霉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如扬麦23、扬麦33、扬辐麦4号、鄂麦DH16、鄂麦006、郑麦9023、襄麦25、襄麦55、西农979等等,坚持品种适区种植,坚决杜绝跨区引种、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强化品种“多乱杂”治理,突出区域内品种相对一致性,每个县明确2-3个主栽品种、搭配几个辅助品种,利于田间管理和防治指导,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二)推行种子处理。小麦药剂拌种不仅能有效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同时对小麦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拌种剂可选择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杀菌剂)+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包衣或拌种。拌种或包衣时可增加海岛素或芸苔素内酯、碧护等植物免疫诱抗剂,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逆性(抗冻、抗病、抗旱、抗涝等),从而提高小麦产量。种子处理覆盖率要求达90%以上,制种田要求种子处理全覆盖。

(三)加强农业防控措施。农业防控是控制或延缓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以及播后镇压和及时灌溉等农艺措施,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同时,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

(四)坚持花期预防为主。江汉平原、鄂东麦区是常年重发流行区,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对赤霉病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5-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如施药后3-6小时内遇降雨,应及时补治;鄂北、鄂西北等主产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结合天气预报,抽穗扬花期一旦遇降雨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如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抢晴组织第二次防治。

(五)推广新型植保药(械)。传统药剂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应减少或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丙唑·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氰烯·戊唑醇等药剂,选择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六)及时抢收入仓。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四、保障措施

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重大病虫防控事关夏粮稳定生产。各地要强化组织发动,从秋播开始,高效落实以赤霉病为主的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来年夏粮丰产丰收,为赢得全年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一)强化组织发动。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全年粮食稳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不利因素,各级要把防控好赤霉病作为稳粮保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环节、重点措施,超前谋划布局,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充分发挥中央救灾资金和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将赤霉病应急防控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测预警。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必须在全面掌握苗情、品种抗性、菌源基数的基础上,结合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变化,及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赤霉病发生趋势,准确发布赤霉病预报预警信息。要强化信息调度,赤霉病防控期间实行防治信息日报制和发生情况周报制。

(三)强化服务指导。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明白纸、微信、QQ、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以及预防控制的必要性,积极引导种植户开展种子药剂处理、选用优良抗耐品种、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流行条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防控关键时期要积极组派精干力量,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方式,突出把好选药关、用药关,“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种植户科学开展防控指导,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积极开展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大面积防控水平和防控效果。

(四)强化统防统治。各地要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防控物资等多种形式,大力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强化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其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中的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切实提升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