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科普】第三十四期:钩端螺旋体病

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1日 14:55:41 名  称: 【法定传染病科普】第三十四期:钩端螺旋体病

发布日期:2023-05-11 14:55 来源:潜江市疾控中心

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为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钩体常寄生于野生啮齿类动物家畜体内,鼠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带菌老鼠、猪的尿液进行传播。每个人均可感染钩体。


1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热带和亚热带为著。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水稻收割期间,常以8~9月为高峰,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在气温较高的地区,终年可见其散发病例。  

01

传染源

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主要携带波摩那群,为洪水型钩体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02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疫区接触被污染的水和土壤而感染,皮肤破损者更易感染。因此是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重点检测传染病之一。

直接接触传播

在饲养或屠宰家畜过程中,可因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等而受感染。亦有个别经鼠、犬咬伤,护理患者、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

经食物传播

吃了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而感染。





2

临床症状


钩体病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发病分为以下三期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多在起病后3天内:

①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C~40°C,多呈稽留热持续1周左右。

②头痛和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③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⑤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

以上症状可概括为“三症状三体征”,既寒热、酸痛、全身乏力,眼红、腿痛、淋日结肿大。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约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

(三)后期(恢复期)多数患者在起病10日后,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不留后遗症。少数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可出现后发症。
       ①后发热:体温正常3~4日后再度出现38"C左右的发热,经1~3日自退,无需处理,此型与迟发变态反应有关。
       ②反应性脑膜炎:少数患者在后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脑膜炎表现,脑脊液钩体检查阴性,预后良好。
       ③眼后发症:热退1周~1个月,患者出现脉络膜炎、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大多数预后好,但反复发作可致失明。
       ④闭塞性脑动脉炎:多发生于病后2~5个月出现偏瘫、失语、反复短暂肢体瘫痪等,多数患者治疗1~2个月后可康复。





3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对排泄物如尿、痰等进行消毒

2、切断传染途径: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3、保护易感人群:

①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禁止青壮年及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涉水或捕鱼。与疫水接触的工人、农民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②采用多价菌苗: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菌苗,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