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月7日提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关于潜江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锚定奋力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全市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一)经济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0亿元,增长5%(预计数,下同);剔除重点企业停产检修影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8亿元,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21亿元,可比增长10%;进出口总额为10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6.1亿元,增长9.5%;新登记经营主体1.3万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93%。
(二)创新驱动。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占GDP比重17.68%;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0.8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4件。
(三)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038元、26300元,分别增长4%、6%;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四)生态环境。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两项指标预计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6个国考和9个省考地表水断面优良率分别为83.3%、88.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
(五)安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14亿斤,稳定保持在安全线之上。
围绕完成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稳增长,经济运行呈现新起色。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度,二是促进项目提质增效,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四是大力促进消费提振。
(二)全力壮产业,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加快推动产业现代化。
(三)全力抓统筹,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二是推进城市更新,三是加强乡村建设,四是推进融圈入群。
(四)全力促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新优化。一是深化先行试点改革,二是着力降低企业成本,三是高效办理政务服务。
(五)全力惠民生,群众福祉得到新提升。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三是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四是兜实困难群体生活底线。
(六)全力保安全,风险防范得到新加强。一是守牢流域安全底线,二是促进园区安全生产,三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5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潜江篇章。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加速冲刺千亿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7%;新登记市场主体稳定保持1.3万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保持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8%;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1.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7件。
——民生福祉。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0.7万人以上;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左右。
——生态环境。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省级下达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100%;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级下达任务。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保持在12.1亿斤以上。
为实现既定目标,将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
(一)聚焦内需潜力快挖掘,推动经济运行提质效。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二是培育壮大消费市场,三是持续做大市场主体。
(二)聚焦发展动能快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开新局。一是强化科创实力,二是提升招商实效,三是提升产业能级。
(三)聚焦重大战略快落地,推动区域发展上台阶。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好“双集中”工作,三是深化都市圈合作。
(四)聚焦改革创新快突破,推动服务能力再跃升。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三是全面提升开放能级。
(五)聚焦民生福祉快提升,推动民生保障提品质。一是扎实做好民生保障,二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提质公共文化服务,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是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
(六)聚焦安全短板快补齐,推动流域治理强韧性。一是统筹流域综合治理,二是守好粮食安全底线,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