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夏日炎炎,竹根滩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高源蹲在田埂边,攥着《镇域农业产业分布图》向老农技员询问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这位原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旱灾害防御科干部,转隶到镇里满一年,已从“治水人”转型为“种田参谋”。
像高源这样的转隶干部,竹根滩镇共有9名。他们带着组织嘱托奔赴新岗位,把改革“过渡期”转化为干事“黄金期”,在乡村振兴一线经历着“角色蜕变”。
从“机关门”到“农家院”的角色蜕变
“刚来时连村名都记不全。”高源回忆道。他的导师——镇经济发展办主任邓丽梅,带着他走遍全镇30个村,了解土地结构、沟渠情况。
同样经历“本领恐慌”的,还有转隶到党政综合办的袁杨。这位原市人社局干部,如今负责办公室、人社、医保等工作。
初到基层,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村情民意,一度让转隶干部面临“能力恐慌”。但他们选择以“归零心态”主动破局——白天跟着老同志走村入户学经验,在田间地头请教矛盾调解技巧;夜晚翻阅档案熟悉镇情村貌,在台灯下钻研惠民政策;逐户走访听民声,用“铁脚板”丈量民情。
不到一年时间,高源、袁杨便从“政策文件熟手”变身“村情民意通”,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基层服务员”的完美转身。
把专业特长转化为惠民实效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转隶干部充分发挥原单位专业特长,将“文件语”转化为“家常话”。
他们把惠农政策浓缩成“口袋卡片”,走村串户开展“板凳课堂”,累计为382人次脱贫群众办理一次性交通补贴,推动“政策找人”精准落地;在民生服务一线,他们化身“企业管家”,每月深入包保服装企业核查工资台账,现场督促整改欠薪隐患,公示维权二维码,让200余名务工人员吃下“定心丸”。
变的是岗位 不变的是为民本色
“以前在水利部门重点是‘防大汛、抗大灾’,现在得琢磨怎么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高源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农业产业规划图”,“今年计划如何帮老百姓创收增收。”
袁杨则把“民生温度”刻进细节,“在车间门口贴维权二维码,工人扫码就能看劳动法解读。”她笑着说,“改革不仅是岗位调整,更是作风锤炼、情怀升华。”
从“机关人”到“基层人”,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初心。高源的笔记本扉页写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从机关办公楼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民情怀。转隶干部用“晨访农户、夜访企业”的作息表,丈量着责任与担当;用“政策宣讲到田头、矛盾化解在院落”的行动力,诠释着初心与使命。他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将青春汗水融入竹根滩镇的发展蓝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这场改革大考中,竹根滩镇转隶干部用“主动破局”的勇气、“为民服务”的初心,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他们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真实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