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让志愿星火燎原 我市志愿服务开启“专业升级”新模式
——潜江市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侧记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盛夏七月,热浪翻滚,空气中蒸腾着灼人的暑气。
7月10日,鑫乐酒店的会议室内涌动着别样的热度——来自市直部门、各区镇街道、城市社区、社工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等领域的百余名志愿服务骨干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为期一天的"充电"之旅。这场聚焦基层治理需求的“志愿服务实战特训营”,通过系统化培训为志愿服务注入专业力量,推动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再上新台阶。
开班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一面印有“潜江市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字样的红绸旗帜被郑重地交接到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手中,这面旗帜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殷切期望。
授旗仪式后,专题授课正式开始。湖北省团校副教授沈莉以《如何做好志愿服务》为题,围绕志愿者定位、招募与管理、项目策划与实施等核心内容,用通俗易懂的理论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向参训学员传授做好志愿服务的“锦囊妙计”。
“志愿服务不是‘做好事’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系统设计、资源整合和可持续运营。”沈莉展示的课件引发学员们热烈反响,不少人频频举起手机拍照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交流研讨环节,社区基层治理中的现实困惑引发热烈讨论。“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中,如何平衡商户与居民的关系?”园林街道金陵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抛出社区治理中遇到的难题。
“建议建立三向联动机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分别梳理商户经营诉求和居民生活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需求清单,优先协调共性问题;其次由社区搭建‘商户-居民’共建平台,组织环境美化、公益集市等互动活动……"沈莉条理清晰地分享实践经验。
“我们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在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时,如何兼顾老年群体实际需求与年轻志愿者参与热情,避免服务供需错位?”广华寺街道华美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书雨提出基层治理中的另一大困惑。
“关键要建立精准匹配机制。”沈莉结合实践给出“双轨制”方案,“一方面对老年群体进行需求摸底,建立分类服务台账,针对性设计助餐、陪护等适老化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年轻人兴趣特长,设计文化传承、数字助老等互动性项目,通过‘跨代共融’活动促进双向赋能,既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又激发青年参与动力。”
下午,来自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陈宇登台授课,带来《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及实践经验》。这位深耕社工领域多年的专家,曾带领团队打造多个国家级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其“从理论到落地”的全流程经验,被学员誉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战宝典”。
课上,陈宇以某社区“空巢老人关爱项目”为例,现场拆解需求调研标准化流程——通过分层抽样界定服务对象、动态追踪建立“问题树”,强调“需求调研不是填表格,而是找到痛点根源,设计可持续方案”。她详解“SMART原则+五步法”标准化工具包,从目标设定(具体、可测、可实现)、资源整合到风险预案,学员边听边记,笔记本上记满“干货”。
“像拿到一本操作手册!”课程结束时,不少学员围住陈宇拷贝课件,甚至提议建微信群持续请教。这场3小时的课程,从需求调研到长效运营,为基层志愿服务提供了全流程的“解题思路”。
天色渐晚,晚霞将天边的云絮染成火红。随着培训班的圆满落幕,学员们陆续离场,这批带着新思路、新方法的志愿者即将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必将为我市的志愿服务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推动志愿星火在基层一线形成燎原之势,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角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