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蝉鸣声里的“致富经”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夏日炎炎,暮色四合,熊口管理区西湾湖社区的虾池边,晚风带着热气掠过柳树林。

晚8点,柳树下的泥土里传来细碎的“窸窣”声,一只只金色蝉蛹顶开湿软的地面,摇摇晃晃地顺着树干向上攀爬。它们不知道,树干1米高处缠着一圈透明胶带,这道滑溜溜的“关卡”让它们一趔趄,便直直跌进树下悬挂的塑料杯里。

陈建头戴着马灯穿梭在林间,灯光照亮他沾着泥点的裤脚,也照亮了杯里蠕动的蝉蛹,这些小家伙挤在一起,像撒在杯底的碎金。

“这玩意儿精着呢,每天晚上8点准时出洞,早一分钟都见不着。”陈建将蝉蛹放进随身的塑料桶,桶底浅浅一层清水晃了晃,“水里凉快,能让它们休眠,不然半夜就蜕壳了,那价钱可就差远了。”

“没蜕壳的90多元一斤,蜕壳展翅的才50多元。蝉蜕更金贵,300多元一斤呢。都是宝,一点不浪费。”陈建介绍。

2016年从外地返乡时,陈建盯着自家20多亩虾池的田埂犯嘀咕:“虾池养虾,田埂闲着也是白闲着。”一次偶然听说能养殖金蝉,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田埂上栽了200多棵柳树,又托人从山东买回蝉卵枝。

“刚开始啥都不懂,孵出的幼虫比蚂蚁还小,撒到地里就找不着了。”他蹲在柳树下,扒开树根旁的泥土,黑褐色的土壤里藏着密密麻麻的小孔,“这都是它们的‘家’,得在土里待上整整两年,靠吸食树根汁液长大。”

为了学习育苗技术,他翻烂了3本养殖手册,还在网上学习,手机里存着10多位养殖专家的联系方式,半夜遇到问题就打电话请教。第一年投放的幼虫存活率不高,他没气馁,反复调整土壤湿度和树种搭配,直到第三年才摸透门道。

如今,陈建的养殖版图早已突破田埂。14亩林地和芦笋田里,柳树与芦笋分别和蝉套种养,形成立体养殖带。“芦笋根须多,汁液甜,蝉就爱这口;柳树长得快,能给它们遮阴。”陈建说。

他掂了掂手里的桶,“今年从5月下旬开始采收,最多一天收了40多斤,按90元一斤算,光那一天就卖了4000元。”

截至目前,14亩地已进账10万元,陈建估摸着到采收结束,总收益能有12万元。

跟着陈建学技术的20多户乡亲,如今也尝到了甜头。夜深了,林间的蝉鸣渐渐稀疏,陈建的桶已经装得半满。他提着收获往家走,灯光在田埂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这些在泥土里蛰伏两年的金蝉,不仅是生态农业与特色养殖的巧妙结合,还唱活了乡村振兴的“致富经”——当土地遇上巧思,寻常田埂也能变成孕育希望的“聚宝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