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者蓄力 腾跃者惊天 全市掀起学习《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热潮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6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专版推出《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深度阐释潜江城市文化、特色产业、红色历史等,极大提升了潜江知名度与美誉度。经市委同意,各地各部门正深入学习研讨该报道。市融媒体中心特征集优质学习思考文章,将在潜江日报专版及全媒体平台刊登,期望借此推动全市汲取经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解码潜江魅力  肩负新闻担当

赵天祥

《新华每日电讯》推出的《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一文,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长卷,将潜江的城市风貌、文化底蕴、产业发展与革命历史娓娓道来。它不仅是对潜江的一次深度解码,更是为潜江未来发展奏响的激昂乐章,让一名在潜江新闻战线深耕十余年的老兵,对这座江汉平原上的明珠之城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感悟文化之美:水韵楚风里的文脉传承

潜江,因水而生,“汉出为潜”的背后,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云梦古泽的沧桑变迁,既赋予了它水乡园林的精致灵秀,也让它在历史长河中屡遭洪水之困。但潜江人骨子里有着如水般的海纳百川之志,在“水淹逃荒,水退返乡”的循环中,依托“一丰吃十年”的优渥农耕环境,硬是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闻名遐迩的“米袋子”“油瓶子”,这份坚韧与智慧,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

楚文化是潜江文化的灵魂所在。章华台的宏伟壮观,不仅展现了楚灵王的王权理想,更见证了楚文化的浪漫与宏大。“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能引发人们无限遐想。耳畔回荡的荆州花鼓戏,既承载着潜江人在苦难中的悲叹,又彰显着他们骨子里的“现实浪漫主义”。而曹禺文化周的持续举办、“潜江诗群”的蓬勃兴起,更是清晰地展现潜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鲜活轨迹,文墨浸染间,楚地文脉的独特魅力展露无遗。

赞叹产业之兴:从“零”到“强”的奋斗传奇

潜江的产业发展,堪称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传奇,小龙虾产业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证。从曾经无人问津的“害虫”养殖,到开创性地探索“虾稻共作”模式,再到如今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虾-稻产业综合产值高达870亿元,这每一步跨越,都是潜江人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生动注脚。

“潜江裁缝”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聚焦功能性服饰领域,历经40年的风雨洗礼,将潜江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户外服装生产基地,靠的正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持续深耕的执着韧劲。

此外,潜江的化工与光电子产业也在悄然崛起。江汉盐化工从零起步,逐步形成完善的一体化产业链,依托这一坚实基础建成的工业园,成功吸引了长飞光纤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形成了产值突破430亿元的绿色化工与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条。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潜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潜江经验”。

铭记红色之魂: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红色,是潜江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傅慈祥、刘静庵、李汉俊、李书城等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是潜江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富国强兵皆国家所急,汝兄弟各成专才,以备国家用,吾之望也”,这种以家国为己任的深厚情怀,深深植根于潜江的文化土壤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潜江人奋勇前行。

进入新时代,潜江人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江汉油田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成功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潜江力量”;疫情期间,“潜江裁缝”迅速转产医用防护服,让潜江成为全国抗疫物资生产供应的重镇,彰显了危难时刻的“潜江担当”。

汲取奋进之力:新闻人肩头的使命担当

《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这篇报道,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潜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应从这篇报道中汲取奋进力量,将潜江的文化精神、产业发展经验与红色革命传统融入到新闻宣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楚文化和潜江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通过生动鲜活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潜江的文化魅力,让楚地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在产业发展报道上,要聚焦潜江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讲好潜江产业升级的故事,为潜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与呼。同时,要铭记红色历史,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秉持家国情怀,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潜江在实现“千亿突破、百强进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潜江篇章征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展现潜江人民的新作为、新创造。

潜龙在渊,腾必九天。我坚信,在全体潜江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江汉平原上的明珠之城,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市融媒体中心)

潜龙在渊气自华 江汉潮涌启新程

陆华盛

当《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的笔墨在江汉平原铺展时,如历史长卷徐徐展开,让潜江这颗镶嵌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明珠,在两亿年的地质年轮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愈发璀璨。细读之下,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都跳动着楚文化的浪漫基因,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实干者的执着印记,恰如《易经》中“潜龙”二字的隐喻——深潜者蓄力,腾跃者惊天。

水孕城魂:从云梦古泽到“聚宝盆”的千年蝶变

“汉出为潜”,四个字道尽这座城市与水的宿命纠缠。两亿年前汪洋沉淀的沃野,春秋以降河网交织的泽国,让潜江自古便在“水退成陆”的轮回中淬炼生存智慧。

水的馈赠从未缺席。汉江水润育的不仅是Ⅱ类水质的清甜,更养出了那只从“农田害虫”蜕变为“百亿产业”的小龙虾。当李代军的油焖大虾香飘全国,当刘主权的“虾稻连作”写入省委一号文件,潜江人用“憨直”品性证明:困境里藏着转机,泥土中能生黄金。

而地下的盐卤与油气,更显水的深沉馈赠。从1969年石油工人“凌风斗霜”开建年产百万吨的江汉油田,到如今盐穴之上崛起绿色化工与光电子产业,潜江人把“水下宝藏”挖成了“地上金山”。马拉松赛道旁抽油机与油菜花共舞的图景,恰是这座城市“向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生动剪影。

文铸城骨:楚韵诗心与实干精神的交响共鸣

章华台的贝壳路在时光里闪光,2500年前楚灵王以层台宫殿书写的王权理想,早已化作潜江人“浪漫与现实交织”的文化密码。当考古学家拂去陶瓦上的尘埃,我们读懂:楚文化的浪漫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大地的诗意。

这份文脉在戏文里流转,在诗卷中传承。荆州花鼓戏《逃水荒》的悲音里,唱的是“讨饭也要唱得响亮”的生命韧性;曹禺《雷雨》的台词中,藏着“我爱潜江”的血脉牵绊。那位从未踏足故乡却魂归潜江的戏剧大师,用笔写下“血与肉的联系”。“中华诗词之市”的牌匾,映照着“文墨浸染,文风散布”的千年文脉。

更动人的是文脉中的担当。泗州知州莫之翰在洪水中抢救修志,以文字为古城立传;李金山叮嘱留学的儿子“各成专才,以备国家用”,道出“耕读继世”的家国情怀。从龙湾遗址的陶片到曹禺文化周的舞台,潜江的文骨里,始终立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脊梁。

业兴城势:憨直品性与创新智慧的时代答卷

楚人崇日,奉祝融为祖,这份“向上逐日”的执着,在潜江演绎成“潜憨直”的精神图腾。它不是愚钝,是李代军试做油焖大虾的敢闯;不是固执,是石油工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韧;不是保守,是“潜江裁缝”将户外服装做到南极科考队的精研。

这份品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当虾壳提取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当冬季稻田养虾打破季节壁垒,48家加工企业、60余种创新产品的背后,是“向下深耕”的定力;当江汉盐化工从卤水起步,建成全球最大含氯消毒剂生产企业,当长飞光纤将产能扩至6000万芯公里,在32个工业大类的布局里,藏着“向上突围”的智慧。

合上文章,眼前仿佛看见:章华台的朝阳与油田的灯火交相辉映,小龙虾的红与荷花的粉相映成趣,曹禺的笔与工人的扳手共奏华章。潜江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潜龙”,是沉潜时积蓄的底气,是腾跃时坚定的方向。这份底气,来自对历史的敬畏;这份方向,指向对未来的担当。

于今日之中国,每个地方都可做“潜龙”——以文化为根,以实干为翼,以家国为任。如此,方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兴江汉”篇章。

(作者单位:积玉口镇人民政府)

一城润虾生,一虾兴一城:潜江与小龙虾的双向奔赴

高香玉

《新华每日电讯》6月27日发表的《潜龙在渊 欲兴江汉》,描述了潜江市依托江汉平原的地理优势与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故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潜江人,感慨万千。

“红色,是潜江最鲜明的底色。这份红,有荷花绽放的粉红,还有小龙虾的爆红,更有胸怀‘家国’的血脉红。”

潜江拥有一千多年历史,楚文化遗址与现代产业交融。这里孕育了楚灵王的宫殿,李汉俊与曹禺等历史人物,同时发展出潜江小龙虾、高端户外服饰等特色产业,形成了“虾-稻共作”的现代农业模式和“潜江裁缝”的品牌影响。

又是一年吃虾季,小龙虾就像这热情似火的天气,红红火火地旺了起来。这小小的龙虾,总能让人欲罢不能。五十年光阴转瞬即逝,至今我还清晰记得上学时,和妹妹跟在父母身后,在田梗旁水沟里开心钓龙虾的场景。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常年水质保持Ⅱ类,为小龙虾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使得这里的小龙虾个头壮实、肉质鲜香。潜江人不仅尝到了它的美味,更发现了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不过,当年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跌跌撞撞走了不少弯路。而小龙虾能完成从田间食材到城市标志的逆袭,正是源于潜江人持续的琢磨与试验,把田埂里不起眼的小家伙,打造成了潜江响当当的标志性美食。但凡走出家乡,旁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一提潜江,对方都会很兴奋地接话:“哦,知道知道,就是那个产小龙虾的地方!”那一刻,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潜江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龙虾的成功,是潜江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钻研和对梦想的追求的共同结果。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美食传奇,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潜江闻名全国。

经过20余年的深耕发展,“潜江龙虾”已形成集选育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虾-稻产业综合产值高达870亿元,从农业“害虫”到优质产业,潜江人用”虾稻连作”创造了产业奇迹。

这片汉江边的沃土,不仅孕育出肥美的小龙虾,更见证了潜江人民用智慧改写命运的传奇。5月20日,潜江龙虾地标产业信用同盟正式成立,正是这一传奇在新时代的延续——它为潜江龙虾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潜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作出“服务企业零距离,助力发展加速度”的郑重承诺,聚焦小龙虾产业中的市场监管领域堵点难点问题强化监管,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升级,护航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份由智慧铸就的传奇在规范与扶持中持续绽放光彩;将继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标准升级,确保“潜江龙虾”这块金字招牌历久弥新,让世界品尝这份来自江汉平原的热辣鲜香。

潜江,正用现实主义的执着与浪漫主义的想象,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路径,通过小龙虾特色产业、高端户外服饰和绿色化工、光电子产业升级,实现从“水患之地”到“聚宝盆”的蜕变,践行“潜龙在渊、腾必九天”的发展理念。

潜江蓄势待发,潜江雄心勃勃。

(作者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广华监管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