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见习记者 王子言)从人人摇头的“问题小区”到人人称羡的“湖北省示范小区”,园林街道红庙社区名筑仕嘉小区用了三年。这场惊艳的蝶变背后,是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三弦和鸣的治理智慧。
自治为基: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弹协奏曲”
“楼上噪音扰民、电瓶车被盗、拒交物业费……2022年刚接手小区时,每天都接到不少投诉。”小区物业经理王卿翻出老照片说,这些曾是小区的日常。
破局的钥匙,藏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里。2022年夏天,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成立业委会党支部,潜江中学政治教师梁代清被居民一致推选为支部书记,与6名在职公职人员组成“红色业委会”,走家串户拟定问题清单。
“闲置泳池隐患大,建议改晾晒区,赞成的请举手!”近日,几十位业主代表围坐议事,提议引发热议,最终以90%的支持率通过。几天后,改造完的泳池不仅挂满衣物,还成了免费清理地毯的公共空间,居民王燕笑着说:“上周洗了地毯,物业帮着搬上搬下,服务比以前强十倍!”
居民自治让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业委会将每周一设为“群众接待日”,业委会成员轮流值班;设置2个意见箱、8处公示栏、10个微信群,织成“民意网”,几年来处理来访50余起,上门调解30余次。更暖心的是,“百家宴”的饭菜香、“四点半学校”的辅导声、“邻里节”的欢呼声,让“陌邻”变“睦邻”。
数据见证变化:小区物业服务满意度从87%跃升至98%,信访量实现“零投诉”,公共收益从空白增长到年均4.5万元,二手房价格反超周边新建商品房,成了潜江市民眼中的“明星小区”。
法治为纲:从“拳头说理”到“依法维权”
“我家电动车放楼下被盗了,物业费一分钱都不会交!”不久前,业主刘先生怒气冲冲给物业打电话。梁代清放下文件,拿起《民法典》就往刘先生家走。
“您看第942条,物业有维护公共秩序的义务,但您拒交物业费,就违反了第944条的约定。”梁代清翻开法典解释,“我们已联系民警调监控,还加装了摄像头,会协助您追偿损失,但物业费也得按时交,这是双向义务。”两个小时后,刘先生红着脸交了物业费:“以前遇到事就想吵,现在才知道法律能把道理说清楚。”
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小区党支部成立之初,就为成员配发《宪法》《民法典》等书籍,坚持每月集中学习;组建“三官一律”法律顾问团,每月在小区开展法治讲堂,至今已开讲50余次。
最受关注的是幼儿园侵占公摊面积纠纷。“600平方米的空间被占了五年,业主们急得直跳脚。”梁代清回忆,2023年业主起诉时,物业和业委会都成了被告。支部决定:“依法依规解决,邀请媒体全程监督。”他们三赴法院沟通,与幼儿园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收回空间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三年4.5万元租金按购房面积返还业主。如今,活动中心里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棋局,成了小区最和谐的风景。
三年来,小区依法化解装修纠纷、遛狗伤人等矛盾20余起,调解成功率保持100%。12处党建活动阵地里,《民法典》宣传册常年摆在显眼位置,法治精神正悄悄融入居民的日常行为。
德治润心:从“各不相干”到“守望相助”
“您的道德积分过几天可以兑换大米和食用油了。”在小区“道德积分银行”,志愿者徐礼锐因多次协调邻里纠纷,攒下不少道德积分。这个由业委会发起的创意,让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有了“看得见的回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小区业主形成共识:治理小区不能只靠规矩,更要靠人心。
业委会成员连续三年自费慰问困难家庭,去年冬天看望独居老人赵奶奶时,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落泪:“以前过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你们比亲人还亲。”
小区里的“德胜桥”“连心桥”“望月亭”“听音阁”等,每个名字都藏着温情期望,成了润物无声的德育教材。
年终的“最美系列”评选是小区的盛事。2024年,丁克菊、黄晓等6人获评先进,他们的事迹贴在宣传栏里,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小区英雄”。
如今的名筑仕嘉,“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成了居民的口头禅。有人自发组建巡逻队,有人义务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有人把自家种的蔬菜分给邻居……崇德向善的新风,像春雨般浸润着每个角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