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处暑时节,走进渔洋镇雷乐村黑斑蛙养殖基地,郁郁葱葱的水稻迎风摇曳,稻田上方覆盖着黑色遮荫网,成群的黑斑蛙在水稻间灵活跳跃、嬉戏觅食,好一幅稻蛙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
基地负责人谢胜莫正提着饲料桶穿梭在田埂间,准备给黑斑蛙投喂。他刚走进网罩区域,原本聚在一起“晒日光浴”的黑斑蛙瞬间“炸开了锅”,“噗通噗通”纷纷跃入稻丛,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这批黑斑蛙是3月份投的苗,养殖周期已达5个月,预计半个月后就能大规模上市。”谢胜莫一边熟练地将饲料均匀撒向稻田,一边看着跳跃的蛙群,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黑斑蛙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与许多农村青年一样,谢胜莫曾常年在外务工。随着年纪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依托家乡水网湖区的自然优势,2016年,看准黑斑蛙养殖的市场前景后,谢胜莫便开始尝试黑斑蛙养殖。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养殖起步阶段,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黑斑蛙成活率低、产量徘徊在亩产三四千斤,效益并不理想。面对挫折,谢胜莫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把养殖事业做好的决心。他深知,技术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于是开始四处奔波求学,先后前往多个黑斑蛙养殖成熟地区考察学习,积极向行业内的专家和资深养殖户请教经验。回到基地后,他又反复进行养殖试验,不断调整养殖环境、优化投喂方式,一点点总结摸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养殖方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谢胜莫这么想,更是这么做的。
经过多年的持续摸索和实践,谢胜莫不仅逐渐掌握了黑斑蛙养殖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成活率低、产量低的难题,还创新打造了“稻蛙共生”新型生态种养模式。
“我们采取的是田间种水稻、浅水环境养青蛙的模式,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谢胜莫笑着解释,黑斑蛙以稻田里的害虫为食,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不用再频繁喷洒农药;同时,黑斑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料,能不断提升土壤肥力,让水稻长得更茁壮;而水稻生长过程中,又能为黑斑蛙提供遮荫、歇息的场所,为它们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模式,既大大提升了水稻和黑斑蛙的品质,又减少了养殖和种植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谢胜莫的稻蛙共养基地已初具规模,累计投入50余万元,养殖面积扩展到22亩,亩产也提高至7000多斤,年产值突破百万元,昔日的普通稻田变成了“致富田”。
谈及未来规划,谢胜莫眼中满是期待:“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效益。同时,对有意向从事黑斑蛙养殖的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共同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