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户业主喜领“红本本”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 艾帅)“盼了好几年了,总算拿到房产证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8月19日,在市民之家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家住中珠家春秋小区的市民李杰手捧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脸上洋溢着喜悦,“再不用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犯愁了。”

这一幕,正是我市全力化解“小区办证难”问题的生动缩影。

民呼我应: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心上

“房子住了好几年,却因为开发商的问题,手续不全,连房产证都办不下来。”谈起过去的困扰,中珠家春秋小区业主王女士曾多次向信访部门反映。像她这样的家庭并非个例,有的因开发企业破产卡在验收环节,还有的因税费欠缴“卡壳”。

不动产登记“办证难”,一头连着百姓切身利益,一头考验着政府治理能力。

“民生无小事,办证问题必须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头等大事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初,一场由市政府牵头,市纪委督办,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人民法院等12个部门联动的“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难专项整治行动”就此打响。

在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会议室里,一张贴满便签的任务图见证着攻坚历程:9个小区的问题被逐一编号,开发手续不全、税费欠缴……每个问题旁都标注着责任部门和解决时限。

“专班每天一碰头、每周一调度,连周末都在研究对策。”专班负责人、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确权登记科科长刘洋回忆起当初的攻坚细节时说道。

针对中珠家春秋小区房屋被查封的难题,专班主动对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优先保护购房人权益”的建议,最终推动法院为小区无争议购房者解封房产;在乐活春天小区,因开发企业失联,专班创新推出“容缺受理+承诺”机制,在确认房屋质量安全后,先行为居民办理登记;对于杨市新农贸市场消防验收未达标的问题,专班组织业主、开发商、消防部门三方会谈,制定“边整改边办证”方案,最终让停滞的工程重新运转。

“过去各部门各管一摊,现在联合办公、现场拍板,效率高了,群众的怨气也消了。”参与协调的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这份“解题清单”背后,正是我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便民利民:从“跑断腿”到“家门口办证”

在市民之家不动产登记专区,新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办理专窗”格外醒目。

“材料简化到3项,还可以提供电子证照,符合条件的当场出证。”窗口工作人员小陈正为前来咨询的居民讲解政策。

“原以为要折腾几个月,没想到这么快。”居民刘先生上午提交申请,30分钟后就拿到了证书。

细微之处见真情。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聚焦群众需求,推出系列暖心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收件”服务,将服务窗口延伸至群众家中;针对上班族工作时间冲突问题,推行“延时服务”至夜间,打破办事时间限制;通过“点对点”短信、电话精准通知,确保政策红利覆盖到每家每户。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调整,恰似一份份饱含深情的“民生大礼包”,让群众在细节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工作人员连我家娃的上学需求都记在本子上,主动提醒我办证后赶紧落户。”乐活春天小区居民罗涛感慨道。

“化解存量问题只是第一步,更要杜绝增量问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严浩介绍,目前,我市已出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实施方案》,将登记服务嵌入交房流程,已有3个新建项目实现“收房现场领证”。同时,依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推行“一窗受理、跨域通办”,并将开发企业信用与办证挂钩,对违规行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截至目前,全市9个曾陷入办证僵局的小区全部“破冰”,1694户居民吃上“定心丸”,化解率达100%,历史遗留问题基本清零。

长效治理:以“证”为凭托举民生福祉

一本本鲜红的不动产权证书,不仅承载着百姓对家的归属感,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与责任担当。我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为民情怀,将“办证难”这一民生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通过高位统筹凝聚部门合力、分类施策破解复杂症结、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长效护航健全监管机制,交出了一份“化解率100%”的民生答卷。

当政府部门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以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壁垒,用创新方法疏通制度堵点,就能将看似棘手的“历史包袱”转化为检验初心的“试金石”。而群众从“跑断腿”到“家门口办证”的体验升级,从“担忧焦虑”到“踏实安心”的情感转变,正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最鲜活的诠释。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城市治理的精度,取决于回应群众需求的力度;发展的温度,体现在解决急难愁盼的速度。一本本证书,一份份信任,一次次感动。这些“红本本”不仅承载着法律意义上的产权确认,更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纽带。

“我们将以此次攻坚为新起点,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通过‘交房即交证’常态化、信用监管智能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等举措,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