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让物理看得见摸得着”——记2025年度“荆楚好老师”关宏柏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见习记者 王子言)9月10日上午,物理课。
一场秋雨洒落,凉爽的风吹进潜江中学高三(1)班教室。随着关宏柏老师的讲解停下,教室里满是欢快的讨论声——这堂看似普通的物理课,因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小实验,少了公式的枯燥,多了探索的乐趣。
讲台上的关老师,不仅是深耕教学三十年的资深教师,还是学生们口中“非常规的副校长”。22年班主任生涯里,他带过13届高三毕业班,护航1400余名学子圆梦大学;今年,他又添新荣誉——2025年度“荆楚好老师”。
一招一式:道不完的课堂智慧
1973年,关宏柏出生在竹根滩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他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挑水时琢磨怎么省力,插秧时思考怎么对齐,连灶膛里的火苗跳跃都能引发他的遐想。
这份从泥土里生长出的好奇心,悄然为他埋下了物理启蒙的种子。1995年,他进入潜江中学,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后,也将这份好奇心带给了学生。
走进关宏柏的物理课堂,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科学实验室。
“同学们,今天咱们先做个‘玩具’——用两个纸杯串上棉线做‘电话’,谁来试试能不能听到声音?”
“走,今天的物理课搬去操场!看这改装的自行车轮,转动时就能演示角动量守恒原理!”
……
这些年,关宏柏琢磨出一套“生活化物理”教学法:课本上抽象的公式,经他一转化,就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一次《电磁感应》公开课,他特意将老式自行车骑进教室,车轮上缠绕的铜线连接着小灯泡。他一边蹬车一边讲解:“看,动能通过线圈切割磁感线转化为电能!”蹬车时带起的风掀动他的衣角,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学生们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喜欢如此接地气的物理课。
实验台下,几位年轻教师悄悄记录着他的教学细节,后来这堂课成了全校的教学范本。
不仅如此。他还独创“三阶递进”教学模式:基础层用生活场景拉近距离,比如借着“拖地”讲摩擦力,“用力压着擦为何更干净?”;提高层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用弹簧秤测拉力、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轨迹,在操作中验证规律;拓展层则链接科技前沿,聊“天问一号”着陆时的反冲力,读《时间简史》里的趣味片段,点燃学生的探索欲。
“物理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悟得透。”关宏柏不仅这样说,更始终这样做。
一笔一画:写不尽的教学初心
“关老师从不看教材和备课本,但物理教得极好。”关宏柏的学生说。
鲜为人知的是,关宏柏的书柜里有层层叠叠的教案本。翻开他的教案,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每一页都配有精心绘制的图示,隔几页便贴着自制习题。标注的重点、难点与课后反思,像精准的路标,直指教学核心。
“教材只是框架,得让知识接上生活的地气,学生才学得进去。”他说,手写教案是深度思考的过程,三十年下来,他手写的教案不计其数。
如今,教案早已烂熟于心,课堂上挥洒自如,不需要低头翻看。不过,这些教案从不是一劳永逸的模板,每年还要依照教育改革方向与学生特点重新打磨。
“学生在变,教学思路怎能不变?”
这种既一丝不苟又与时俱进的态度,让关宏柏成为学校物理学科优秀带头人。他主讲的《电磁感应》获湖北省教改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高考,他所带班级物理平均分达89.98分,刷新校史纪录。
此外,他还带领多届学生参加物理奥赛,斩获全国二等奖、全国三等奖、全省一等奖等优异成绩,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即便毕业多年,学生们仍念着他的好。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杨燕语说,非常感谢关老师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带她真正地走进了物理世界。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周家豪说,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直到今天都让他受益匪浅。
一言一行:藏不住的育人温度
清晨的微光刚爬上教学楼,关宏柏的身影已伫立在高三(1)班门口。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他坚持了三十年。
他的育人之道,藏在“五个一”的日常里:早读时在教室转一转,悄悄观察学生的精神头;午休时到宿舍走一圈,问问学生吃住习惯;课间在走廊找学生聊一聊,解开他们学习或生活的疙瘩;常和科任老师碰一碰,全面掌握班级动态;不定期家访,和家长一起为孩子搭起成长的桥梁。三十年来,他家访400多次,默默资助了60多名困难学生。
2020届学生小陈至今记得,高三那年父亲突然重病,是关老师悄悄帮他缴了学费,每天还多带一份热乎的早餐放在他桌前。
“那时候觉得,再难都有老师在身后撑着。”回忆过去,小陈感慨万千,“大家既怕他又敬他,背后都偷偷叫他‘关二爷’。”
关老师的关爱无微不至:单亲家庭的王同学,夜晚看手机上瘾,白天总打瞌睡,他帮忙联系家长,在高三期间悉心照管,最终助其考上湖北大学;高三的王同学厌学想在家自学,关老师同意了,可对方在第一次月考进步后便有所松懈,第二次月考成绩下滑,关老师耐心劝说,引导他重回课堂,最终考上军校;杜同学踢足球很有天赋,想去北京国安青训班,关老师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亲身体验“爱好与专业的差距”,帮他理性规划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犯错、改错,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关宏柏常说,年轻时总想着分数和升学率,现在才明白,教育最该做的,是帮学生学会自立,找准方向。
作为关宏柏曾经的学生,田颖琳已在清华大学直博,她说即使过了这么长时间,关老师有句话始终激励着她走过逆境:“老鹰有的时候飞得比鸡低,但是鸡永远飞不过老鹰”。
一点一滴:传不绝的师者担当
“自己教得好不算本事,能带出一群好老师才是真贡献。”在培养青年教师这件事上,关宏柏从不吝啬。
他牵头推进“青蓝工程”,以“1+1+N”模式助力新人成长;首创“影子跟岗”制度,让年轻教师全程跟随他备课、上课、辅导,手把手传授教学经验;设立“教学问题诊疗室”,累计帮青年教师解决200多个教学难题。
青年教师王国昌刚入职时,带着浓重的襄阳口音,学生反映听不太清。
听完他的课,关宏柏提出建议:“试着放慢语速,慢慢改说普通话,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从备课细节到课堂互动,关宏柏一点点指点,帮他快速站稳讲台。
“关老师就像灯塔,跟着他走,心里特别亮。”王国昌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如今,他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而像他这样在关宏柏悉心帮扶下成长起来的老师,还有许多。
多年来,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成果丰硕:5人在省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14名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更有多人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将他的教育理念与经验持续传递。
“因为热爱,我很享受我的教师身份。”关宏柏说,每天讲课、改作业、写教案的时候,他都觉得很享受,“我也只是万千老师中的普通一员,愿意在教学岗位上坚守一辈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