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发电、制肥、炼油……月均超千吨餐厨废弃物“重获新生”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孙琴琴)每到傍晚,生态龙虾城霓虹闪烁、香气四溢,虾皇、楚虾王等餐饮店餐桌上留下的虾壳、剩食等餐厨垃圾,单日最高可达数吨。
曾几何时,这些垃圾是“地沟油”“泔水猪”的隐患源头。如今,随着“收运-处置-利用”餐厨垃圾闭环体系的建成,一只小龙虾的“余生”,正成为我市践行循环经济的生动注脚。
收运:一天三收 垃圾不“等客”
9月18日晚7时,龙虾城虾皇店后厨内,工作人员正将餐后虾壳、剩菜等分类装入垃圾袋,统一搬运至门店外的餐厨垃圾集中点。
“您好,龙虾城的厨余垃圾箱满了,麻烦安排清运。”见集中点的垃圾箱已装满,虾皇技术总监罗志涛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城区“环卫服务信誉卡”上的联系电话。
约20分钟后,潜江君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司机赵秋红驾驶着全封闭式餐厨垃圾收运车,稳稳停在集中点旁。
“龙虾城大型餐饮店多,垃圾量比普通区域大不少,我们每天固定清运3次,早中晚各一趟,遇到临时需求也能随叫随到。”赵秋红一边熟练操作设备吊装垃圾箱一边介绍。收运车全程密闭,还配备了除臭装置,既能避免垃圾撒漏,又能减少异味扩散。
装车完成后,赵秋红拿出台账签字登记:“每一笔清运都有记录,后续全程可追溯。”
现场还有个暖心细节:收完垃圾后,他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将空垃圾桶逐一清洗干净,连清洗产生的废水都装上车:“必须全部带走,不能留下一点痕迹,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加工:魔法“变身” 废材成“宝贝”
装载完垃圾,赵秋红驾车驶向13公里外的生态循环产业园——这里的君集餐厨垃圾处置项目,是实现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阵地。
当晚8点,项目厂区内灯火通明,自动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
“第一步先给餐厨垃圾‘分家’。”君集技术厂长梅泽坤揭开了餐厨垃圾“变身”的秘密。
垃圾首先进入大杂筛分环节:在不同孔径筛网的筛选下,塑料、纸巾、筷子等无机固渣被快速分离出来,这些固渣会被转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转化为电能。
去除无机杂质的餐厨垃圾,经除砂除杂后进入制浆机打成浆液,再通过三相分离机高温加热,进一步分离出废水、油脂和有机固渣。
“分离出的每一种成分,都有‘用武之地’。”梅泽坤指着生产线介绍,分离出的废水先用于厂区设备冲洗降温,每天能节省三四吨自来水;冲洗后的废水再输送至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虾壳、米饭这类有机固渣,经高温发酵后会制成有机肥料。”梅泽坤解释,一桶300斤的有机肥料,市场售价可达30至40元。而最“值钱”的当属餐厨油脂,提纯后会变成生物质废油,“我们每月能产出15吨左右,以6000元/吨的价格卖给生物能源企业,最终可制成生物航空燃油。”
保障:政企联手 治理不“漏风”
“项目能顺利运转,政府的推动是关键。”君集公司总经理卫蔚然坦言,该项目今年1月试运行,设计日处置能力达60吨,但初期却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直到今年4月前,日均收运量仅15吨。“很多商户习惯找私人收运,觉得更灵活。”卫蔚然语气带着无奈。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4月25日,市政府召开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理推进会,相关部门、市酒店烹饪协会及68家餐饮企业代表参会。
会上,市环卫局宣读《湖北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并发放“环卫服务信誉卡”,公示收运、监督电话;虾皇等大型餐饮企业率先签约,带动中小商户参与。
“现在龙虾城所有餐饮店都纳入了闭环体系。”龙虾城物业经理庄莉娜感慨,以前这里偶尔能看到散落的垃圾,如今地面干干净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收运系统已基本覆盖潜江城区餐厨垃圾。今年1至8月,全市餐厨垃圾累计收运9295吨,约为去年同期的2.5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1.83%。
对于未来,市环卫局已有谋划:扩大收运范围,把服务延伸至周边乡镇,新建10条收运线路(含4条厨余垃圾线路、6条餐厨垃圾线路);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所有餐厨垃圾“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从餐桌上的废弃垃圾,到可利用的生物燃油、有机肥料,潜江以餐厨垃圾“闭环治理”为“小龙虾之乡”筑牢绿色屏障,不仅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循环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