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优质水供向千家万户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孙琴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为契机,从水厂扩规新建到管网升级连通,全方位筑牢供水保障网,让安全优质的自来水惠及城乡千家万户。

扩规新建:筑牢供水硬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泽口街道的市汇腾供水有限公司二水厂,现代化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反应沉淀池中,原水经药剂作用形成絮体缓缓沉降;过滤池内,多层滤料精准滤除杂质;清水池里,达标水静静储存待输;遍布厂区的管网如同“血管”,将处理后的自来水加压输送至用户。

水厂的井然有序、高效运维,源于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扩容项目。今年7月改造完成正式投产运行后,该水厂日制水能力从10万吨提升至15万吨,水压从3.2kg/cm2,提升至3.7kg/cm2,供水覆盖范围延伸至总口、杨市、泰丰、竹根滩、周矶等区域。

“这次扩建不仅是‘扩容’,更是‘提能’。”该水厂党支部书记朱祖尧介绍,项目引入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工艺,减小人为误差,并实现水质实时动态监测。

“以前晚上用水高峰时洗衣机转不动、热水器出水量小,只能靠增压泵。现在不管什么时候用水,水压都特别足,再也不用‘错峰’了!”园林街道城南社区居民王女士道出了供水升级带来的民生获得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泽口、园林水厂完成扩建,建成田张线供水管网及张金五里碑加压站,落地高石碑水厂新建工程,启动西南引调水和后湖加压站项目。同时,白鹭湖管理区2025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启动,老新镇全福村管网升级项目顺利完工……

眼下,城乡供水一体化新建项目仍在“加速跑”。在后湖中心水厂施工现场,塔吊转动、机械轰鸣,施工人员穿梭作业,沉淀池、滤池等主体建筑已初具轮廓。

“一期工程去年年底开工,目前主体结构完成80%。”项目现场负责人廖可兵介绍,一期建成后将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二期同步施工,着力解决熊口管理区、运粮湖管理区、张金镇等西南片区群众安全饮水问题,让农村群众也能用上“优质水”。

管网升级:守护水质生命线

产能与水源,是供水保障的“双基石”。

数据显示,仅园林、泽口、红旗等主力水厂,日供水设计规模总计达33万吨,远超全市26万吨的日均用水量。

不仅如此,这些水厂使用汉江水源,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以上,是全市水源最好的流域。

如何将优质水源输送出去?答案就是:管网连通。

根据各地管网老化程度与群众用水需求,我市采取“先急后缓、分批次推进、分区域实施”的策略,有序推进管网升级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1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剩余6公里改造任务也即将完工,惠及多个偏远村庄。

“老水管换成新管道,水压稳了,水质也更好了!”在后湖管理区一路段管网改造现场,看着崭新的管道铺入地下,群众脸上满是期待,话语里饱含对改善用水的憧憬。

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供水管理体系优化也下足功夫。当前,全市共有约30处水厂、转供站,涵盖市级国有水厂、省管水厂及农村供水工程,通过“政府引导+行业监管+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实现高效运营:市级主力水厂由国企运营,坚守公益属性,保障核心区域供水稳定;区镇街道供水工程由属地政府签约监管,压实管理责任;偏远区域小型供水设施引入专业企业运营,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建设亦加快进度,为城乡供水上好“双保险”。记者在田关工程施工现场看到,打桩机轰鸣作响,钢桩在机械力作用下稳稳打入地下,施工人员正加紧铺设取水管道,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工程一期设计日取水量5万吨,建成后将与现有水源形成城市安全保供双重预防模式,在应对极端天气或水源突发事件时,可保障城市安全供水。”该项目负责人说。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城区畅”到“乡村通”。如今,我市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突破口,用一个个扎实的项目、一项项精细的举措,织密了覆盖全域的民生保障网。当清澈的自来水稳稳流进城镇与乡村的每一户人家,这份实实在在的“水安全感”,正成为潜江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