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莹 通讯员 徐佳丽)金秋十月,稻浪翻滚。眼下,正值秋收季,10月12日,在白鹭湖管理区关山办事处稻田里,金黄的稻茬间,几台秸秆打捆机正轰鸣作业。随着齿轮转动,散落的秸秆被“吞”入机器,转眼间便被压缩成紧实的圆筒状“草垛”,整齐地码放在田垄边。
“以前秸秆没处扔,要么一把火烧了,要么烂在地里,现在有打捆机上门收,还能拿补贴,地里干净了,还多了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农户罗应华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机械笑着竖起大拇指。
这一幕,正是白鹭湖管理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农业绿色循环模式的生动缩影。
“一烧了之”曾是秸秆处理的传统方式。每到秋收后,田间地头的秸秆焚烧烟雾弥漫,不仅影响空气质量、危害群众健康,更易引发火灾隐患。
“以前一到收获季,村里到处是烟,呛得人睁不开眼,路上能见度低,开车都提心吊胆。”罗应华回忆道。与此同时,大量未被合理利用的秸秆腐烂在田间,还会影响下一季作物播种,造成资源浪费。
为打通秸秆综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白鹭湖管理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宣传引导到设施配套,从主体培育到政策支持,全方位构建秸秆收、储、运、用全链条体系。
白鹭湖管理区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利用“村村响”广播每日定时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讲解科学还田、离田技术。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覆盖所有行政村。
“我们把宣传做到田间地头,让农户明白秸秆不是‘垃圾’,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关山办事处工作人员说道。
该管理区引入农业服务企业潜江市谦秸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核心主体,由其统筹开展“统一收集、统一储存、统一运输、统一加工”的一体化作业。
“我们配备了10台新型秸秆打捆机,根据水稻、小麦等作物收割时间,分区域、分时段作业,确保秸秆及时离田。目前已建立3个临时收储点,总仓储能力达5000吨。”潜江市谦秸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多元利用,让价值“再升级”。针对不同秸秆特性,该管理区还探索出“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等多元路径,将质地柔软的稻草加工成牛羊饲料,供应周边养殖场;将玉米秸秆等通过生物发酵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替代传统燃煤;部分秸秆经粉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我们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实现‘零焚烧’,以此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白鹭湖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