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潜江有棵“不老松——著名表演艺术家吴培义的“返场”人生
潜江新闻网讯(通讯员 秦洪卫)在湖北潜江,有位年届古稀的退休老人比上班时还要忙碌,他就是非遗代表性项目荆州花鼓戏国家级传承人、一级演员、湖北省花鼓戏剧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吴培义。
敬畏“上帝”的职业坚守
2023年11月的一个清晨,吴老师还发着高烧,却早早起床整理行装。家人十分担忧:“烧还没退下来呢,这戏就不能换一换,让别人顶吗?”吴培义吞下嘴里的药片,笑着说:“拖船埠红色老区的演出,是老早就承诺了的,观众可是我们的上帝呀!”
露天戏台,北风凛冽。吴培义在后台裹着厚厚的棉衣,身体有些发抖。可锣鼓声一响,他立即抖擞着精神登上舞台,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四十年前就看过“吴包公”的戏迷王大爷伸出拇指对身边的老伴说:“还得是吴老师!”可他们并不知道,“包公”今天是带病上场,病中审案。
演出结束,当服装师帮老院长脱下戏服时,发现他身上的“胖袄”和龙袍已被汗水浸透,浑身如游泳池里捞上来一般。身体稍有好转,吴培义又坚持完成了红旗村、龙新村、王拐村、东岳观等地的下乡演出。事后大家谈及此事,吴老师乐观诙谐道:“观众们的掌声,是最好的退烧药。”
“卅次重播”的背后匠心
央视戏曲频道档案库里,有一项记录格外醒目——《拦花轿》因观众喜爱连播三十次,创下了地方戏单个剧目播出的历史纪录。其实,当初复排此戏面临着重重难题。
首先,这部剧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题是“反封建”,事件是“坐花轿”。走进新时代,剧本改编是关键。在谋求编剧无果后,吴培义毅然担起了剧本改编的重任。三十余个昼夜的琢磨,吴培义将该剧重塑为“倡导勤俭,反对奢靡”的主题。排练场上的障碍同样难以逾越。复排时,吴培义与搭档孙世安已双双年逾花甲。要实现身心与身手的突破,唯有重练“回炉”功!于是,剧场家中、台上台下,“杨大爹”与“周大妈”不分昼夜地排练。
终于,一个产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过时”作品,终被熔炼成专家与观众的“普食”精品,接连被遴选为国家和省级艺术节展演的优秀剧目。
校园课堂的新兴舞台
2024年9月,汉口学院新开《荆州花鼓戏鉴赏与实践》课程,成为全国首例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花鼓戏课程,至今已有10余个专业的230余名本科生、3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选修。吸引同学们上课的,是授课老师——特聘教授吴培义。
在汉口学院湖北荆州花鼓戏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该院师生演唱的荆州花鼓戏选段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吴培义的演出更是倍受赞誉。大学生们兴奋地感叹道:“课堂上温和诙谐的吴教授,在戏台上竟然如此威风凛凛!”
吴培义曾应邀为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黄冈科技职业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师生辅导讲座,更是走遍了潜江市的大中小学。为便于中小学生理解欣赏戏曲文化,吴培义将学生课文溶入戏曲讲座之中,采用“床前明月光”“小兔子乖乖”等唐诗和儿歌演绎花鼓戏腔调,深受各层次学生喜爱。
长江讲坛的破例“返场”
2025年1月18日,“长江讲坛”的专家讲座,因现场火爆和破例返场而引人注目。这场“中国地方戏曲艺术特色浅谈”的演讲嘉宾,便是吴培义。
虽然吴培义曾在各类场合作过授课讲座,但面对网络世界的“陌生”群体,还是头一次。然而,当吴培义纵横驰聘于世界戏剧与中国戏曲之间,深入剖析豫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的异同特点,细致解读歌与戏、唱与说、曲与词的风味原理时,观众席不断爆发如潮的喝彩声。讲座结束,全场异口同声要求讲座继续进行,盛情难却的吴培义不得不延时、再延时。过了中午12点,好不容易强邀大家起身,可离座者又蜂拥挤上讲台,排成了签字合影的长龙……讲坛主持者感慨道,这是罕见的一次“返场”盛况。
夜幕之中的笔墨春秋
吴培义的书房里,有许多耀眼的荣誉证:湖北省报告文学一等奖、湖北日报社纪实文学优秀作品奖、全国小小说大赛优秀作品奖和全国地方戏艺术节等奖杯证书。更为夺目的,是那层峦叠嶂般的荆州花鼓戏手稿。
2018年,当国家文旅部首次确定将中国戏曲纳入“慕课”传播内容时,实在难以觅得戏曲专业与文史写作兼融、表演艺术与理论研究相通的人选。最终,集理论与实践、文学与艺术、专业与管理于一身的吴培义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化记录和传播荆州花鼓戏·慕课》的主创成员。然而,当项目时间过半时,专家组的其他两位双双请退,这项原计划由三位专家在一年期完成的国家工程,只能由吴培义一人在7个月内“加急”速成。盲于电脑键盘,只会“爬格子”的吴培义,在客厅搭起行军床和书写架,闭关“修行”。200余个日日夜夜,吴培义夜夜重复着伏案、打盹、再伏案,日日循环地试唱、试讲、试镜、录像。功夫不负苦行僧,400余分钟的“慕课”视频通过文旅部专家评审后,很快被中宣部录入《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受到全国受众亲睐好评。
吴培义连续被选任《中国戏曲剧种全集·荆州花鼓戏卷》《荆州花鼓戏鉴赏与实践》《荆州花鼓戏系列专题片》等国家社科项目和教材的编撰;兼任多项国家和省级艺术活动的评委;承担着省内外院内外繁重的演讲授课任务。于是,白天“日理万机”的吴培义,晚间伏案、深夜走笔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不老苍松的常青根源
“不断学习,永当学生”,吴培义苦读求学的初心从未改变。
为获戏曲艺术史料,他频繁出入武汉大学各图书馆和相关院系资料室;为葆艺术舞台青春,他坚持练气练嗓做身训。结果,演艺舞台、培训现场、文艺写作、教学课堂……吴培义表演气势越来越强,精神气质越来越盛,人生气场越来越足,“外事”活动则越来越多。他不断被邀赴北京、上海、湖南、江西、福建、河南、四川等地演出演讲、评审评“诊”。
退休以来,经他“诊治”的剧目,涵盖荆州花鼓、湖南花鼓、黄梅戏、采茶戏、京剧、豫剧、楚剧、汉剧、越调等多个剧种。其中不少作品获国家或省级艺术奖励。吴培义退休之后,出现了与同龄者迥异的人生“返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