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以路促产、以产兴业”目标,聚焦打造产业致富路、乡村振兴路、美丽生态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452公里,改造危桥139座,创建全省美丽农村路30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559公里,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公路为纽带的循环公路网。不仅如此,我市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6个乡镇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俯瞰水乡园林,一张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全面铺开,涌动着我市农村交通发展的强劲脉动。
因路而兴:从“运输难”到“产业旺”
每年夏季,金和线龙湾段都会迎来最繁忙的时刻,粤、沪、湘牌照的大货车长龙般停靠。
“每天十几车外运,全靠这条路!”龙湾镇帅桥村种植户冯贵武笑着说,今年他家2万斤葡萄,仅半个月就销售一空。
然而几年前,这条路却是另一番景象:路面仅3.5米宽,坑洼不平,大货车进不来,葡萄只能靠拖拉机转运。
改变来自“四好农村路”升级,金和线拓宽至6米并全线刷黑。“当天采摘就能发往广东,一天一趟车,仅8月就收购葡萄约50万斤。”来自广东的水果收购商沈博真介绍。
作为潜江葡萄种植核心区,龙湾葡萄分布在22个行政村。过去受限于道路条件,葡萄因运输不畅出现损耗。随着“四好农村路”不断推进,一条“主路连干线、支路通果园”的路网格局逐渐形成。
这样的变化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市坚持“公路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公路干”,建成熊口小龙虾经济带、返湾湖湿地景观走廊、高石碑骑游观光道、龙湾章华台遗址旅游带等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300余公里。畅达的路网,托起了覆盖全域的物流体系,16个镇级物流服务站、329个村级物流点高效运转,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来”。

交通蝶变还推动了全域公交革新。数据显示:潜江投入7.06亿元实施公交改革,淘汰400辆老旧客运车,购置426辆纯电动公交车,兴建16座充电站,开通70条城乡线路,公交运营里程1759.8公里,公交车日均发车班次较公交改革前增加1.8倍以上,全程票价降低40%以上,入选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和“2024交通强国优秀案例”。
“以前坐班车去市区要15元,现在公交准点有空调,只要6元,实惠又方便。”老新镇文成村村民吴培姑说。
向路而行:从“粗放管”到“精细护”
建好路,更要管好路。
近日,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市场监管科副科长陈昌旭会同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巡查时,在县道七金线渔洋段发现有工人正在砍伐行道树,立即上前劝阻。
“爱路护路,人人有责。”陈昌旭拿出《公路法》:“公路用地范围内树木修剪砍伐需审批,施工必须有安全员监管,确保公路设施和通行安全,砍下的树枝也要及时清运。”
这样的场景,源于潜江创新推出的农村公路执法“1+2+N”工作法。该模式由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和执法支队联合推动,成立专项工作专班:“1”代表一名执法人员,“2”代表两名农路巡查人员,“N”代表执法支队其他执法人员。
日常路域巡查由“1+2”协同开展。工作人员开着印有“农村公路巡查”字样的车辆,带着记录仪和宣传资料,沿着村组道路缓缓行驶,看到损坏路肩的行为及时制止,发现路面病害立刻记录上报。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小事当场办、大事联动办’。”陈昌旭举例说,遇到擅自挖掘公路、损坏桥梁等严重违法行为时,执法支队迅速派出“N”力量,依法调查取证、立案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刚柔并济的治理方式,让农村公路管理实现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平安公路”建设,按照“一点一方案、一路一设计”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工程,整治隐患路段830公里、隐患点200多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能力得到加强,有效降低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率。对老旧道路、次差道路实施路面改善工程35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路况优良率考核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全市开展路政宣讲60余次,发放资料1.2万份;治理乱堆乱弃30处,清理打场晒粮20余起;处置侵害路产路权行为9起,追回路损赔偿3.22万元;审核大件运输申请43起,办理涉路许可2起。

管养更靠制度保障。如今,潜江推行“路长制”,建立市、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市长任总路长,每季度调研;镇长任镇级路长,每月巡查;村支书任村级路长,每周走访,“路长公示牌”随处可见。
“我们村的‘断头路’,就是靠村级路长协调后才修通。”王场镇符岭村78岁的聂爹爹每天沿环村路散步,“路平灯亮,老年人锻炼聊天有了好去处。”
凭路而强:从“人工管”到“智能护”
信息时代,潜江的路更“聪明”了。
“金和线后湖管理区段K13+450处,有5米长、80厘米宽,深度约10厘米的坑槽病害。”近日,市农村公路管理局专业养护一队队长聂华平看到潜江农路管养App“E畅通”工单后,立即召集同事驱车前往修复。
“像路边起拱这种小毛病,2小时内能处理好;坑槽这种稍大的病害,最多6小时就能修复平整。”聂华平介绍,今年上半年,他们已处置各类病害200多起,路面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
在潜江,像聂华平这样的专业养护员有30人,他们手持智能手机,实现“指尖养护”,数据实时传至市农村公路信息化平台。点开平台界面,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全市662公里县道、1214公里乡道、1436公里村道、408座农村公路桥梁的分布、等级、养护状态,点击任意路段,就能看到该路段的建设时间、养护记录、巡查轨迹等信息。
作为全省首个农村公路信息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潜江农路管养App实现“一图一库一平台”全数字化管理:路网系统在电子地图上一览无余,路长通过手机App一键启动巡查,巡路轨迹自动记录可查,路政执法案件在线受理流转,管养过程实时上传存档……智慧化手段让农村公路管养质效大幅跃升,养护成本降低,病害处置及时率提升至98%。
如今,我市将按照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要求,加快实施行政村通双车道、次差路面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提升等五大工程,实现行政村通双车道100%,农村公路优良路率85%以上,推进农村公路全面实现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

从“四好农村路”到智慧管养,潜江以路为笔,在水乡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一条康庄大道正载着百姓梦想驶向繁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