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空间”到“全民客厅”的温度变革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高场社区“变形记” “闲置空间”到“全民客厅”的温度变革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小静 通讯员 牟文浩)一压一扩,三分之一的办公空间让位于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从“最熟悉的陌生地”变为“最温暖的公共客厅”。

黄昏时分,高场街道高场社区新建的台球室里传来阵阵笑语。刚刚结束长途运输的货车司机刘师傅,并未着急启程,而是走进社区的暖心驿站热好饭菜,吃完后加入台球桌边的战局。在一墙之隔的活动室里,乐器演奏声与孩童诵读声交织,瑜伽呼吸与长者闲聊共鸣,曾经的“办事衙门”,如今成了居民争相前往的“家外之家”。

“我们一直在思考:社区为谁而建?如何来建?”高场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家俊坦言。半年前,一场以空间重构为表、治理革命为里的亲民化改造,悄然重塑着社区的治理模式。

听需于民:居民成为改造“设计师”

社区更新的密码,从不藏在干部的办公桌上,而是藏在每一位居民的日常需求里。“想有个地方练书法”“希望家门口能健身”“仍想发挥余热”……这些朴实的心声,成为高场社区亲民化改造的起点。

带着“问题清单”,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累计收集到百余条具体建议。其中,318国道、234国道的运输司机和零工群体反映的“希望能有个歇脚、热饭的地方”这一特殊需求,也被认真记录在册。

这场以“群众需求”为原点的治理行动,推动社区更新从“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变。当百余条居民诉求被系统梳理,整合成“全龄友好、跨界覆盖、精准便民”的改造方案时,社区治理完成了从“给群众什么”到“群众需要什么”的根本性跨越。

七旬老人王建国的经历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他提出的“社区书法角”设想不仅被采纳,社区还协调提供了固定场地,并发掘出三位有书法特长的居民自愿担任老师。如今,每周三社区“书法之家”墨香四溢,成为社区最具人气的文化空间。

空间焕新:闲置角落变身多元乐园

当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无处安放”而日渐沉寂,高场社区以一场“空间再造”作出有力回应——让闲置角落焕发新生,让多元场景融入日常。

曾经功能单一的空间,如今被赋予“弹性”与“共生”的理念。读书活动室升级为“全龄共享枢纽”,书架分层陈列文学科普与儿童绘本,中央区域白天作为“四点半课堂”,夜晚则变身书画创作空间。退休职工肖家珍感慨道:“如今一出门就能唱歌跳舞,我们的爱好在基层也有了绽放的舞台。”

空间的转型也在悄然重塑社区的社交生态。针对年轻人对“就近健身”的渴望,社区将闲置办公室改造为瑜伽房与台球厅,配备专业设施并开设公益课程,让运动场所同时成为邻里互动的客厅。“健身不再需要奔波数公里,下楼就能锻炼,还结识了志趣相投的伙伴。”居民小张由衷赞叹。

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社区毗邻234国道、318国道的交通区位,亲民化改造还特别设置暖心驿站,配备标准厨房与简易卫浴,切实解决了司机、户外工作者等流动群体“歇脚难、热饭难”的现实问题。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亲民化改造的精度,更折射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度与诚意。

空间破壁:从“办事窗口”到“居民客厅”

党群服务中心的“去行政化”,是此次改造中最具深意的一步。曾经,整齐的柜台、明确的界限让居民望而却步;如今,办公区域压缩,活动空间增加,居民与社区工作者围坐共商,社区事务从“你们决定”变成了“我们商量”。居民陈大爷的感受尤为真切:“以前来办事总觉得有距离,现在能畅所欲言,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主人翁。”

在这场亲民化改造中,党建不再是高高悬浮的标语,而是扎根于台球桌边的笑声、瑜伽课上的呼吸、驿站里热腾的烟火气中。党员们组成的“议事小组”,主动收集民意、全程参与改造,成为衔接居民需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桥梁,让党建在服务群众中找到了根基,在共建共享中凝聚了共识。

“改造不只是‘刷新颜值’,更要让党群服务中心从‘办事场所’变成‘家’。”赵家俊感慨,当居民愿意走进来、坐下来、聊起来,当社区真正成为大家共同经营的生活空间,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在温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赵家俊介绍,未来,高场社区还将依托社会组织与社工站,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幸福社区”,让温暖触手可及。

记者手记:社区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集合,更是情感与认同的载体。高场社区的改造启示我们:真正的“亲民化”,是从“我想给你什么”转向“你需要什么”;是从“管理”走向“陪伴”;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的发展中找到心的归属和情之寄托。当每个群体的需求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社区才能真正成为人人眷恋的温暖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