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新名片——潜江“出海”观察(下)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 刘琼艳)当小城与世界对话,如何让“乡土味”跨越语言隔阂、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以传统文化收获国际掌声?

地方特色是区域文化的根,世界的舞台是它的远方。当区域文化出海成为时代命题,潜江正用非遗的巧思、光影的叙事、美食的烟火,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让本土文化既守得住根脉,又迈得开脚步,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独特光彩。

“非遗为钥”打破文化壁垒

11月19日,法国苏玳的Sophie收到一个特别的快递,是一幅幅纹样精巧的麦秆画。    不久前,Sophie在上海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邂逅潜江麦秆画,被这门非遗技艺深深吸引,当即果断选购。她计划将这些指尖匠心的画作赠予亲友,让潜江非遗之美跨越国境,传递东方韵味。

这样的共鸣,在潜江非遗出海路上不断上演。多年来,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王海荣,以三根竹签挑起跨洲喝彩:斯里兰卡舞台上,皮影戏腾跃翻转,外国观众虽不懂唱词,却被灵动光影、精湛技艺深深吸引,掌声此起彼伏;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的文化展上,皮影人物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动注脚,“中国艺术,太神奇了”的赞叹不绝于耳。

跨越国界的喜欢,潜江非遗圈粉全球友人。2016年新西兰非遗展,潜江皮影与竹编同台,艺人指尖翻飞,质朴精巧的器皿打动当地民众。哈萨克斯坦“感知中国”展上,面塑艺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塑造的骆驼、丝路人物鲜活传神,让民众驻足良久。今年6月,德国教授走进潜江非遗工坊,看到在剪纸传承人飞剪之下的小龙虾跃然纸上,连连点赞:“潜江文化真有趣,美食也能成为艺术品!”

麦秆画细腻,皮影戏灵动,剪纸精巧,面塑鲜活。潜江非遗以本真姿态,打破文化壁垒。这些扎根江汉平原的技艺,承载着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越是民族的,越能触动人类共通情感——这正是潜江非遗出海的核心密钥。

“光影为媒”讲述乡村蝶变

“这演的就是村里的事儿!”潜江比高电影院内,掌声此起彼伏。首部现代荆州花鼓戏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上映,62岁戏迷王世杰观影后感慨不已。

“小时候在村口戏台看花鼓戏,今天能在大银幕上看,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灯光渐暗,大屏幕上,镜头扫过金黄稻田,男主角用地道花鼓戏唱腔唱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熟悉的家乡风貌、真切的乡村变迁,让现场观众共情不已。这部以潜江乡村为蓝本的影片,承载着潜江人的共同记忆,更藏着中国乡村的发展密码。

打动本土观众的故事,同样能跨越山海。在第二十一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河西村的故事》斩获“文化遗产传承奖”;首届亚洲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戏曲电影故事片”金鹮奖;第二十届中美电影节上,再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多项国际大奖加身,让这部小城出品的影片,成为展示中国乡村风貌的亮眼名片。

“这不仅是对中国乡村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乡村振兴成果的肯定。”潜江市文旅局负责人的话,点出影片深层价值。它以戏曲为壳,包裹乡村故事内核,没有刻意迎合国际审美,而是扎根本土实践。

从田间地头的烟火气,到邻里之间的真情感,再到振兴路上的新变迁,影片将潜江故事融入中国发展大叙事。海外观众透过银幕,看到的不只是江汉平原的稻田与戏台,更是中国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美食为桥”联通中外烟火

“Qu Rice Tea is a traditional staple food in Qianjiang!”伦敦街头,潜江市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林丹青手持金黄焌米茶,用流利英文讲述水乡美食故事。

这段《焌米茶》短视频上线三天,收获几十万次海外浏览。“想立刻飞到潜江尝一口”“求把焌米茶带到德国”,评论区的热情留言,让一碗家常吃食,成了跨越国界的“文化邀请函”。

今年以来,潜江致力打造国际版美食短视频矩阵,以“轻量化传播”让“潜江味道”走向世界。《全荷宴》里,荷叶为盏、荷花为饰,水乡灵动藏于菜肴;《鳝鱼饭》中,柴火噼啪作响,鲜香透过屏幕溢出;《水晶糕》软糯、《盐水虾》鲜甜,每段视频都不只是展示美味,更传递着潜江“靠水吃水”的生活智慧。

除了短视频“破圈”,《中国日报》也整版英文报道了潜江小龙虾产业,稻田养虾实景、加工车间画面,让海外读者真切感受潜江从“养虾大市”到“产业强市”的蜕变。

“用接地气的内容,让国外朋友看见真实、立体、鲜活的潜江。”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的话,道出传播初心。美食是最易感知的文化载体,焌米茶的清香、小龙虾的鲜甜、全荷宴的雅致,都带着浓浓的“烟火气”。

这些烟火气,打破了语言隔阂,拉近了中外距离。一碗茶、一盘虾、一桌宴,潜江以美食为桥,让小城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也让中国乡村的烟火气,温暖了更远的地方。

从非遗匠心、光影叙事到美食烟火,潜江以文化为帆、乡土为锚,走出特色文化出海路。这些亮眼名片,承载江汉根脉风情,彰显小城与世界对话的自信。实践印证:文化出海无需宏大叙事,本土真挚表达、鲜活真实故事,便是跨越国界的最佳语言,能让中华文化影响力悄然生长、绽放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