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治水 润城“长”兴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以“长”治水 润城“长”兴——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纪实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成 妍)江汉平原腹地,潜江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

水,早已深深融入潜江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动人的韵律。

近年来,我市把落实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责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开启了这座城市以水治城、以水活城、以水营城的崭新篇章,绘就出一幅水清河畅、人水和谐、城水共荣的绚丽画卷。

治水有责——共筑生态防护网

潜江,水域广袤,河川纵横,湖泊棋布,素有“水乡园林”之美誉。境内1398条河流、17座湖泊交织成一幅复杂而美妙的水网画卷,因而,守护水生态的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

为织牢织密水生态保护网,我市构建起严密的责任网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总河长,市级领导负责重要河湖,各级河湖长各司其职,市级27名、镇级221名、村级1714名河湖长以及小微水体河湖长442名,共同守护全市水域,全面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力有效”转变。

今年来,先后组织开展7轮专项巡查,累计随机抽查河渠2313条次,发现并督促整改河湖管护问题485处……2000余名河湖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责任守护河湖。

眼下,一场冬季清河攻坚行动在全市打响。

聚焦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和沿岸垃圾,各地对市、镇、村三级河渠及小微水体进行“清仓见底”式的集中清理,全力守护“河畅、水清、岸洁”的治理成果。

“我们坚持以河湖长制为统领,持续健全责任明晰、协同高效的河湖管护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系统治理格局。”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邓杰康介绍。

河湖长制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于河湖长的履职尽责,更在于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探索。

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翱翔,宛如敏锐的“空中卫士”,及时发现隐藏在角落、不易被察觉的问题;高清视频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巡视,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它的“眼睛”;通过河湖长制App,巡河信息能够实时上传、问题反馈一键直达、处理进度随时跟进,真正实现了对河湖状况“天上看、网上管、掌上查”的全方位智能管控,为河湖生态的长效管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我市在建立“河湖长+法院院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协作工作机制的同时,深化动员群众参与,持续推动河湖管护向基层网格延伸。

市民袁大庆,是我市聘请的民间河湖长之一。他定期在全市重要河湖开展巡河净滩护生态活动,并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环保知识。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保护水源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袁大庆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护河志愿者。“民间河湖长+志愿者”公益品牌深入人心。

活水有方——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在周矶管理区戴湖三队,一塘清水缓缓流,村郭倒影入池塘,画下初冬里静谧而美好的乡村美景。

曾经,这个堰塘垃圾遍布、污水横流,引得邻近居民对此怨声载道。

群众的呼声很快得到回应。周矶管理区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将辖区内的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畴,同时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居环境整治工作,对区域内的小微水体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并建立了长效的管护机制。

治水,不止于“变清”,更在于如何让它“变活”。

红旗社区党委副书记许建平向记者介绍,他们凭借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潜半夏)、全省生态村以及潜半夏公司3A级景区等现有优势条件,打造“道地药材+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文旅示范点,现阶段已打造完成道地药材博物馆、特色农业种养基地、乡村休闲廊道、捉虾摸鱼、农家乐等特色产业。

村民李羽斌高兴地说:“环境变好后,来玩的人多了。我在村里的农家乐工作,不用再出去打工了。家里流转的土地有租金,自己上班有工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热土之上,水利建设让水网焕发出更鲜活的生机与活力,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1.59亿元,一次次攻坚克难,一个个项目落地,水利惠民交出一份份温暖而有力的答卷——

精心织密“荆楚安澜”的现代水网,外江堤防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内垸外排能力达到528立方米每秒,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城市的防洪排涝韧性不断提升。

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湖泊生态治理、退田(垸)还湖等重点项目,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九成以上农田灌溉和园林城区水体流动得到保障,城区水体置换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

供水保障网络日益坚实,兴隆、泽口等6个灌区建成后,有效灌溉面积在144万亩以上,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人口占比等关键指标均超98%,优质的水源如“生命之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以兴隆河和“小南海”试点为示范,成功创建了县河、幸福渠等市级“幸福河湖”,让“幸福河湖”建设真正为民生福祉“加码”,进一步勾绘出“水网交织、城水共荣”的美好画卷。

“兴隆河省级‘幸福河湖’创建成功后,最让我们欣慰的不是牌子,而是看到来这里的游客变多了。”高石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何刘祎说,听到大家感叹“这里变得这么美了”,或者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认识水杉、了解水利知识,觉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营水有略——一湾好水润泽发展沃土

水,于潜江而言,既是生态屏障,更是发展“动力源”。

在潜江,随着河湖长制的深入实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生态红利,让水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马昌湖生态修复是全市‘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的重大生态工程,总投资2亿元。”在马昌湖生态修复项目现场,负责人巴志勇向记者介绍,湖面清淤是首要任务,目前已完成17.5万余立方米淤泥转运,排水沟、施工便道修建等基础工作也已全面铺开,为后续环湖步道等设施建设打下了基础。

项目建成后,马昌湖将实现“湖泊变清、步道成型、绿意环绕”。这不仅是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水、乐水的城市生态客厅。

河湖长制与“治水营城”战略的深度融合,带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深度结合江汉平原禀赋和“水乡园林”特色,围绕兴隆河构建了“水、林、路”三网融合的兴业富民生态走廊,成功创建兴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里水域壮美辽阔、水杉秀美挺拔,已成为全省独树一帜的水利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生态向好的信号,还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态势上。

“潜江龙虾”家喻户晓,其品牌价值达527.2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870亿元,带动20余万人就业。优良的水质,正是这一品牌能够享誉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核心保障。

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持续改善田间沟渠水质……近年来,我市以河湖长制为虾稻共作这一富民产业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对此,虾农刘贵军深有感触。

原本只是单打独斗的他,如今乘着虾-稻产业的东风,成立湖北潜网贵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1630亩虾稻田。

望着眼前一大片“金土地”,他告诉记者,虾稻共作模式对水质要求极高,溶解氧、pH值等指标直接影响龙虾生长。

“通过河湖长治水,虾稻田与沟渠的水明显变清了、畅通了。最实在的变化就是虾苗生病少了,品质上去自然能卖个好价钱。”刘贵军嘴角扬起质朴的笑容。

以江河奔涌之势,赴奋进新程之约。潜江,正凭借河湖长制在水与城的融合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从“治”到“兴”的跨越。

“踏上治水新征程,我们将始终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努力让潜江的水名片更加璀璨。”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刘志勇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