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珊珊)文脉绵延处,风华正当时。从“中国文化百强县”的荣耀加冕,到首个4A景区的成功落地;从城乡遍布的文化惠民空间,到走向世界的文艺精品,“十四五”期间,潜江以文塑城、以旅兴市,让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交融共生,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书写了一份厚重鲜活的时代答卷。
文化惠民遍城乡
“以前带孩子找品质文化场所得跑外地,现在市图书馆新馆就在家门口,周末来这儿已成习惯!”11月16日,市民李琼带着8岁儿子,在市图书馆新馆亲子阅读区看书。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整齐的书架上。这座文化新地标自开放以来,日均接待读者超千人,成为市民汲取知识、涵养身心的“城市书房”。
不远处的潜江博物馆新馆内,同样人气高涨。在这里,多媒体技术让章华台遗址出土文物“活”了起来,游客通过互动屏幕,就能直观感受楚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阵地提质升级,乡村文化生活同样多姿多彩。走进浩口镇综合文化站,书法室笔墨飘香,舞蹈室活力满满。作为全省特级文化站,这里硬件设施齐全,公益培训、文艺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村民农闲时光更有滋味。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4个获评全省特级。园林街道红庙社区自助图书馆等8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像珍珠般点缀城乡。“播动潜江·文化驿站”获评全省优秀案例。
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曹禺大剧院累计演出超500场,保加利亚芭蕾舞剧、民族歌剧等高雅艺术,以亲民票价走进寻常百姓家。“潜江大舞台”“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品牌活动,累计举办1500余场。
从城市广场到乡村田间,文化温度直达人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高品质文化盛宴。
守正创新强动能

“看了《红荷》,既感受到花鼓戏的独特韵味,更被家国情怀深深打动!”近日,观众陈先生的朋友圈分享,道出了这部革命题材花鼓戏的魅力。它以精湛艺术与深厚内涵,斩获“楚天文华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在全国巡演中绽放光彩。

文艺创作繁荣,是文化强市的核心密码。《红荷》之外,潜江文艺创作坚守创新之路,佳作频出。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聚焦乡村振兴,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变迁,荣获世界民族电影节奖项。舞蹈《龙虾情韵》展现龙虾产业活力,其作为全省唯一作品,登上全国群众文艺展演舞台。
品牌活动为创作搭建广阔平台。第五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高水平举办,话剧展演、学术研讨等活动,吸引全国文艺界人士齐聚。曹禺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潜江闪亮的文化名片。
文艺创作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滋养与支撑。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项目入列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库,让千年古遗址焕发新生。红色遗产保护用心,完成革命旧址遗址规划编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94处,红军堤、红六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文物,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非遗传承的成效,更让文艺创作有了鲜明的本土印记。潜江灯会入选国家级非遗,新增省市级非遗44项,浩口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龙湾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丰厚的非遗资源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让潜江文化更具辨识度与感染力。2025年,潜江成功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劲的发展动能。
文旅融合绘新景

“沿着大堤骑一圈,旁边是绚烂的格桑花海,太惬意了!”11月16日,来自武汉的游客林芳带着家人,在东荆河骑行打卡,手机里存满了沿途美景。
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潜江以地标打造为抓手,筑牢文旅融合根基。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成4A级景区,实现潜江4A景区“零的突破”。生态龙虾城获评“湖北旅游名街”,龙虾主题交旅融合服务区入选全国示范案例,“吃虾赏花之旅”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个个文旅地标成为城市新名片。
地标聚人气,活动添活力。返湾湖马拉松、龙虾电竞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参与者。沿线乡村发展提速,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以前农产品愁销路,现在游客多了,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根本不愁卖。”村民陈大爷笑着说。
亮眼数据见证融合成效,发展动能持续强劲。2024年,我市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3个,同比增长13.2%;2025年1至9月,接待游客73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9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7%。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潜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坚定实践,是文化软实力向发展硬支撑的成功转化。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潜江文旅发展蓝图已然绘就。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以文化为笔、以旅游为墨,让文化惠民底色更鲜明、艺术创作活力更充沛、遗产传承根基更牢固、产业发展动能更强劲,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续写新篇,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