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我市“十四五”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纪实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宇杰)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城镇新增就业超5.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22亿元,技能培训惠及近2万人次……这些鲜活的数字,是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稳就业:靶向施策筑根基 民生保障有温度
“多亏了‘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近日,在质每(湖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入职的员工刘思奇一边检验产品,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年初,她通过市人社部门组织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与公司顺利签约,月薪4000多元,生活有了新奔头。
企业同样是就业政策的受益者。该公司综合部经理文玉表示:“通过市人社部门的就业扶持政策,公司可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补贴,有效降低了用工成本。”此外,“春风行动”“才聚荆楚”等招聘活动和线上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招聘信息与求职需求的快速匹配,大幅提升了招工效率。

刘思奇的经历是我市稳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市人社部门紧扣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聚焦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依托遍布城乡的就业服务站和穿梭于乡间的就业“大篷车”,我市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十四五”以来,“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服务”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累计举办197场,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
数据无言,却是最有力的证明。“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6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76万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数以万计家庭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也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坚实根基。
促创业:政策赋能激活力 创业带动就业增
创业是就业之源、发展之要。我市坚持将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着力构建“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良性生态,让创业活力在水乡园林竞相迸发。

“人社部门送来的创业担保贷款,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近日,湖北一只番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舜告诉记者,“这笔贷款不仅帮我新增了10座大棚,完善了硬件设施,还推动大棚管理从‘经验型’全面转向‘数据型’。”
围绕让创业者“有资金创”,我市打造了“申请-审核-放贷-贴息”全流程绿色通道,依托“1300”创业担保贷款系统形成政策落实到资金扶持的闭环。“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3亿元,其中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1.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0.9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65.8万元,累计支持4368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64万人。
我市劳务品牌的“金字招牌”也越来越亮。“潜江龙虾工”“潜江裁缝”等劳务品牌通过在全国多地开展展示推介活动,美誉度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依托驻外办事处劳务工作站,积极助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为了让创业者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我市积极引入创业孵化基地,高标准建设纺织服装、小龙虾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区,提供低成本场地、专业辅导和全方位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显现。
优服务:数字驱动提质效 就业生态更优化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一环。我市通过织密网络、强化技能、数字赋能,推动就业服务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深刻变革。

我市创新构建“1+3+N”就业服务矩阵,建成33个就业驿站,实现“城区15分钟,乡村3公里”就业服务圈全覆盖。这些驿站不仅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等服务,还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工作,成为群众身边不可或缺的“就业管家”。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24万人提供服务。
在零工总站,刚咨询完岗位信息的市民杨永梅高兴地说:“以前找工作要四处奔波,现在政府把岗位送到了家门口。”驿站内,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最新招聘信息,工作人员耐心为求职者解答政策疑问。“不仅能通过驿站找工作,您在手机上也能快速匹配到适合的岗位。”工作人员点开“潜江数智就业”小程序介绍,该系统整合了招聘求职、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社保经办等多项功能,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目前,已吸引450家企业入驻,发布岗位信息1.2万条,线上经办业务3277件。
在推进技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还紧密围绕龙虾、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需求,着力打造“聚技潜江”培训平台,整合优质师资力量,系统开发针对性课程资源。积极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与企业联合开办“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有效衔接,已开展特色产业培训3461人,培训后就业2004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扣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时代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健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技能人才高地,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与劳动者的双重活力,让民生底色更鲜亮、群众幸福感更强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就业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