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幸福班车”驶出城乡共富路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潜江要闻

原标题:“幸福班车”驶出城乡共富路——“十四五”时期城乡交通一体化改革纪实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莹)11月24日,清晨6:30,天刚蒙蒙亮,浩口镇的公交站台上已聚集了几位挑着菜筐的村民。随着“小绿”镇村公交缓缓停靠,驾驶员探出头笑着招呼:“王叔,今儿的菜看起来不错呢。”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我市乡村已成日常,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出行困境,已被“抬脚上公交、十分钟进城”的便利取代。近年来,我市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小切口”,撬动城乡“大融合”,让村民在车轮转动间触摸到了发展的温度。

从“出行难”到“出门易”

公交网络织密乡村“幸福路”

时间倒回至2020年12月,当首批镇村公交、村村公交驶入浩口镇的田间地头时,这场变革便悄然埋下了种子。

过去,我市乡村普遍依赖个体客运,票价高(单程普遍8至10元)、班次少(一天仅2至3趟)、路线绕(需到镇中转),村民进城卖虾、卖菜、看病、探亲,常常要提前半天“掐时间”。更让老人和孩童头疼的是,雨天泥路难行、夜间无车可坐,交通成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隐形鸿沟”。

变化始于顶层设计。我市将城乡公交一体化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益属性”的思路,累计投入超5亿元,对原有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国有化改造,统一规划线路、更新车辆、建设站点。

短短几年间,全市共开通镇镇公交线路23条、镇村公交线路12条,公交线网覆盖全市23个集镇和442个建制村,建成标准化公交站点2729个(其中港湾式候车亭575座),真正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抬脚就上车”。以浩口镇为例,200个公交站点星罗棋布,连起了虾稻田、蔬菜大棚和镇中心集市,村民“出门水泥路、抬脚公交站”从愿景变为现实。

从“高消费”到“普惠行”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线”

公交的“便利”不止于“能到达”,更在于“坐得起、坐得好”。针对老年群体、残疾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我市推出“全龄友好”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持证免费乘车,学生半价优惠,普通村民票价统一降至2元(较过去降低70%至80%),并全面支持手机扫码支付。

“以前坐客运要8块钱,还得备零钱;现在刷老年卡直接免费,还能坐空调车,这公交真是咱老年人的大福利!”家住浩口镇的郑兴国每周坐着公交去市区看孙子,说起交通带来的便利笑得合不拢嘴。

更让群众认可的,还有服务细节里的“绣花功夫”。公交站台从简易站牌升级为带顶棚、座椅的“暖心驿站”,雨天能躲雨、晴天能遮阳;车辆从老旧中巴换成新能源电动公交,噪音小、零排放,冬有暖风、夏有冷气;部分线路还开通了“赶集专线”“学生专车”,精准匹配村民需求。

“以前等车是干瞪眼,现在打开手机App时刻掌握‘小绿’动态,再也不慌了。”村民李大姐的调侃,道出了大家对“智慧公交”的认可。

从“通上车”到“融城乡”

车轮驱动发展“新引擎”

公交的“小车轮”,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更激活了乡村的“发展力”。对于浩口镇的虾农来说,公交带来的改变尤为直观,过去因交通不便,小批量鲜虾只能低价卖给上门收购商;如今公交10分钟直达镇集市,虾农们“现捞现卖”,不仅销路更广,每斤收购价还涨了1元。

“公交站点就在虾塘边,十几分钟就能到镇里,虾新鲜,买的人多,收入自然高。”虾农王大哥的账本里,写满了公交带来的实惠。

公交的“溢出效应”还在持续释放。“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车通了事’,而是要通过交通‘硬联通’带动服务‘软联通’,最终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他们正谋划‘公交+物流’新模式,利用公交车辆的富余运力,将村民的虾稻米、黄鳝、莲藕等农产品从田间直送城区商超;部分线路开通“周末亲子游”“乡村旅游专线”,带市民走进乡村看虾稻共作、体验采摘乐趣,推动“客流”变“商流”、“人气”聚“财气”。

从“出行难”到“出行易”,从“通上车”到“融城乡”,潜江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正以“小车轮”转动“大融合”,不仅碾平了城乡之间的物理沟壑,更凝聚起了城乡融合的发展合力。当村民坐着公交进城卖货、就医、上学,当市民乘着公交下乡消费、旅游、休闲,城乡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地理上的阻隔,而是发展机遇的共享。这条穿梭于城乡之间的“绿色脉络”,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