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场镇园林村:“颜值”提升 气质“在线”

江江智能助手

为您阅读基层动态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通讯员 程宇凡)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开阔规整的青绿禾田、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处暑时节,走进王场镇园林村,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图景跃然眼前。

今年以来,园林村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主线,创新“组织推动+责任包保+常态自治”三维模式,让曾有“柴草堆门口、污水路边流”问题的村庄,实现从“一时洁”到“长久美”的转变,成为王场镇乡村振兴的样板。

组织引领 筑牢整治“主心骨”

近日,园林村的党群干部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着,有的清扫路面,有的给自家门前的小菜园除草。“看这小菜园多精神,昨天刚除过草!”园林村三组村民李大姐指着门前打理得整整齐齐的菜园笑道。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必须要有专门的队伍抓、有明确的方案干。”该村党支部书记在专题部署会上明确方向。

园林村迅速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党小组组长组成的人居环境整治专班,量身定制《园林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将“清垃圾、治沟渠、除路杂、建机制”四大目标拆解为具体任务,通过“挂图作战”细化到村民小组,明确包保人、时间表和验收标准。

半年来,专班坚持现场督导,解决了垃圾清运不及时、沟渠淤堵塞等“老大难”问题。曾因杂草丛生、坑洼不平让村民犯愁的破损道路,经专班协调清障、铺设砂石后,如今成了村民散步的“休闲道”。

“以前下雨怕路滑,现在道路宽阔洁净,晚上还有路灯照着,心里踏实!”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感受。

党员带头 激活治理“红细胞”

“干部弯下腰,群众才能挺起腰。”这句在园林村流传的俗语,彰显了党员带头的力量。

园林村推行“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制度,每周五的“人居环境整治日”,党员干部总会准时扛着工具集合,从清理房前屋后乱拉的“蜘蛛网”,到打捞沟渠里的水葫芦,红马甲的身影总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不久前,该村中心渠因水草疯长导致二、四组农田灌溉受阻,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打捞,清理出5船水草,让清水顺利流入稻田。

二、三组道路提档升级时,党员带头拆除自家的违章搭建,带动村民主动让出占道菜园,为道路拓宽腾出空间。

……

这一个个俯身实干的瞬间,化作最生动的动员令。

“看到党员们汗流浃背地干,咱哪还好意思旁观?”村民们纷纷加入,累计清理垃圾20余吨,100余户村民从“看客”变成了“参与者”。

群众自治 涵养文明“新风尚”

环境好不好,关键看“主人翁”上不上心。

为推动村民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园林村把“话语权”交给群众: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保洁制度,塆台会上讨论垃圾桶摆放位置,“大喇叭”里播报“清洁示范户”的故事……“自家门口自己扫,公共区域大家管”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72岁的杨大爷曾觉得“卫生是村干部的事”,如今却成了村里的“义务保洁员”。每天清晨,他都会清扫门前路面,提醒邻居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好风尚也会“传染”。村里每月评选“最美庭院”,让村民们暗自较起了劲:张家种上了绣球花,李家给围墙画上了彩绘,昔日大家比“谁家孩子赚钱多”,如今更爱比“谁家院子颜值高”。

如今的园林村,“每日自觉扫、每周集中清”已成常态。村民自发组建的“夕阳红监督队”每天巡逻,孩子们放学后主动捡拾垃圾,当起了“环保小卫士”。

“环境变美了,邻里矛盾少了,城里亲戚都爱来串门。”村民的笑声里,满是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幸福感。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园林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撬动了乡村治理变革。清晨的阳光洒满村庄,崭新的垃圾分类亭、清澈的沟渠、错落的绿植相映成趣,这幅“生态优、村庄美、百姓乐”的画卷,正在乡村振兴路上徐徐铺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