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基层动态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晓勤)金秋时节,王场镇1.2万多亩玉米进入丰收季。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种植户脸上满是喜悦,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在张兴场村的农田里,10余台收割机、运输车开足马力穿梭田间,将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卷入机械,摘棒、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金黄玉米粒随即倾泻入运输车,稳稳实现“颗粒归仓”。
该村党支部书记聂荣江向记者介绍,全村6000多亩耕地中,4000多亩种玉米、2000多亩种大豆,其中玉米亩产超1800斤,前期收割的大豆亩产也有400多斤。为抢抓晴好天气,自8月20日起,村里每天安排10余台收割机同步作业,按当前进度,本周内可完成全部玉米收割。
村民赵高中有20多亩玉米地,他向记者算起“收益账”:以前人工收割要忙十几天,现在收割机半天就完成,总产量超3万斤。 尽管今年玉米市场价格略有波动,但高产量打底,整体收入可观。更省心的是,收割后玉米可直接运去烘干厂,不用再担心晾晒难、受潮发霉。
丰收的玉米并未在田间停留,运输车直接驶向粮食烘干厂。在该镇开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烘干厂内,刚运到的湿玉米堆积成“山”。伴随机械轰鸣,湿玉米被投入烘干机仓口,经水分蒸发后流入储备库,烘干流程高效顺畅。
“烘干技术既能防霉变、保营养,还能提品质、增附加值。”合作社合伙人何祖平说,自7月10日启动玉米收购以来,烘干厂日均处理湿玉米200至300吨,湿玉米收购价约0.8元/斤,烘干后售价达1.07元/斤,既解决了种植户“晾晒难”的老问题,又稳稳守住了收益。目前玉米收购已接近尾声,预计一周后结束,后续烘干厂将立即投入中稻收购和烘干,确保秋收粮食“应收尽收、应烘尽烘”。
近年来,王场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通过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落实耕地补贴政策,构建起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为主的多元化粮食生产格局,全镇粮食种植总面积达14.36万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