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阅读基层动态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浩口镇坚持落实“双减”政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将当地特色的打莲厢、舞龙等非遗项目融入校园大课间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二、一二!注意龙身要连贯,莲厢节奏跟紧点!”10月9日,浩口三小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围着红色“祥龙”反复练习。
“我们现在排练的节目叫《祥龙绕场,莲厢焕彩》,是湖北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健美操(啦啦操)比赛开幕式节目之一。”浩口三小体卫艺主任顿强介绍,这个节目将潜江本地的非遗元素巧妙融合,能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在潜江少年身上的活力。
排练现场,小小舞龙手们默契配合,操控着10余米长的“祥龙”盘旋、翻滚;另一边,手持莲厢的学生们跟着节拍舞动,清脆的“嗒嗒”声与鼓点呼应,将打莲厢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在省级舞台上展现出最佳状态,这些学生每天课后都会集中排练一个半小时,从动作衔接到队形变换,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刚开始学‘舞龙’时,总觉得‘龙’不听指挥,练久了就知道要和队友配合好,才能舞好龙。”学生刘佳馨说,“排练虽然累,但每次看到‘龙’在我们手里‘活’起来,就觉得很有意义。”
据了解,该校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培育,不仅开设了舞龙、打莲厢、剪纸等非遗特色课程,还将其纳入每周固定课程表。“每周三下午的‘非遗课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专门邀请了本地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让孩子们真正触摸非遗、爱上非遗。”顿强说。
除了常态化课程,学校还经常参加非遗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展示学习成果。有时还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用非遗节目为居民送上特别祝福。
浩口三小把校园打造成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这种“教育+传承”的模式,让曾略显沉寂的非遗技艺重新焕发活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为浩口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与发展,积蓄着源源不断的青春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