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汇报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2-39095 主题分类: 扶贫 发布机构: 市乡村振兴局 发文日期: 2021年12月23日 09:00:00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4日 09:00:00 名  称: 潜江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21-12-24 09:00 来源:潜江市乡村振兴局


中共潜江市委潜江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

潜江是湖北省直管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65万人,辖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国有农场、10个乡镇、7个街道,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19370户64052人,贫困发生率12.3%。经过多次动态调整,逐年脱贫攻坚,全市累计完成减贫21877户67232人,5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大力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坚持稳政策、强措施、促衔接,克服疫情、汛情、灾情等不利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显示,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360.42元,较上年增长14.3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一、对标对表抓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

(一)突出责任落实,凝聚强大合力

1.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根本遵循,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召开16次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有效衔接的具体举措,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潜江落地生根切实把坚持“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2.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市镇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市委主要领导带头领办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项目,多次到联系点调研指导,示范带动责任落实。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推动有效衔接始终,深入开展检查督办,加快补齐工作短板,“绣花”功夫做好各项工作,以实干求实效,以实效见实绩抓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质效纳入市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倒逼责任落实

3.严格落实牵头责任。将市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体系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同时,充分发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巩固脱贫攻坚问题排查等重点工作,出台《2021年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层层传导压力,做到有责任、有进度、见实效。

4.持续强化部门责任。研究出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明确行业部门巩固脱贫成果任务分工。市乡村振兴局和相关行业部门全面系统梳理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及时对标对表中央、省委文件,出台我市贯彻举措,聚焦巩固、拓展、衔接狠抓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员培训,大力实施“雁阵工程”,优化提升村级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5.不断夯实帮扶责任。根据省委关于驻村工作队调整有关部署,我市已于7月底完成驻村轮换,驻村调整轮换后,全市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211支842人,帮扶332个村(社区)及37个分场。出台《潜江市市直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规范驻村帮扶工作。扎实开展省内区域协作帮扶,与张湾区签署省内区域协作帮扶协议,明确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供年度帮扶资金500万元。12月19日-21日,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张湾区实地对接区域协作工作,推动两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

(二)突出政策落实,推动衔接有序

1.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中央“四个不摘”要求,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再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和社会保障类政策,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对产业就业支持发展类政策适时调整优化,积极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支持政策脱贫攻坚期内,市级层面出台的帮扶政策,确需退出的,须报市委、市政府同意。今年在落实好中央、省帮扶政策基础上,我市按照“持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对脱贫攻坚期的政策措施进行优化调整,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编制印发《潜江市巩固脱贫成果项目菜单》,确保33项主要到户到人政策保持总体稳定。

2.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稳定脱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按照救助供养范围,将16440名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范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399.57万元。继续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发放助学金和免除学费2311.04万元,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实施“市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脱贫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累计为患30种大病的3395名脱贫患者提供救治;脱贫人口住院就诊18626人次,医疗总费用1.3亿元,实际报销比例87.61%。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将危房改造范围扩大到6类对象,对动态新增危房户应改尽改,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脱贫对象住房安全精准精细保障,发放危改资金108.95万元成立农房排查技术工作组,不定期进行巡查,如发现6类重点对象”,及时反馈相关地方,要求其及时改造。严格保障饮水安全,全市31处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农村供水工程达标正常运行,投入资金333万元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完成老旧管网维修养护20余处。

3.调整优化产业就业政策继续落实产业奖补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政策,共发放特色种植养殖补贴8199户1278.52万元,发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补资金69.4万元,发放小额信贷584户2736.87万元,贴息935户292.25万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215万元。继续抓好消费帮扶,落实政府采购支持消费帮扶政策,动员引导帮扶单位和工会职工采购2021年工会采购总额为1480.78万元,其中832平台采购额为599.97万元。持续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返岗情况摸排,建立完善相关台账,通过线上招聘等多种渠道为用人单位和就业群体牵线搭桥,全市已外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达19309人,为去年底总数的100.45%。将原安置贫困劳动力的公益性岗位统一调整为乡村公益性岗位,由2020年的102个增加到2021年的220个,补贴标准每人每月526元。组织有培训意愿脱贫人口参加就业培训106人,发放补贴10.9万元。

(三)突出工作落实,全面拓展成果

1.持续开展动态监测与帮扶。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关于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系列文件,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监测方式和程序、动态管理和风险消除、完善帮扶措施等重点工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规范化、精准化落实。二是强化监测预警。统筹农户自主申报、村干部摸排和部门筛查预警等监测途径,实现“自下而上的摸排申报”和“自上而下的监测预警”,构建监测对象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11户1573人,其中2021年新识别监测户共24户78人(边缘易致贫户19户63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户11人,脱贫不稳定户1户4人),实现应纳尽纳三是强化精准帮扶。建立市镇村三级监测帮扶台账,安排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调动行业部门参与动态监测和帮扶,市乡村振兴局每月将新认定监测对象信息推送相关行业部门,做好帮扶政策细化完善,落实跟进帮扶措施,累计消除致贫返贫风险点488户1499人。

2.持续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深入对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突出重点,放大优势,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潜江龙虾、潜江虾稻、潜江半夏、潜江大豆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全市建成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今年小龙虾产量15.75万吨,小龙虾养殖业产值达48.13亿元潜江虾稻作为湖北省优质稻米全产业链重点链入围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抢抓全省道地药材发展机遇,建成百亩以上连片规模半夏生产基地10个,千亩连片基地3个,全市半夏收获面积1.8万亩,一批半夏加工企业稳步推进种苗选育、标准化种植、粗加工及中药饮片项目,加快补齐我市半夏产业链短板。成功建设万亩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成立潜江市大豆深加工研究所,促进大豆转化增值。

3.持续加大乡村建设行动力度。坚持规划引领,全市已完成全域村庄规划布局方案和249个“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的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应编尽编任务。投资7.68亿元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302公里,4个镇入围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对农村户厕建改继续实行奖补政策,全面落实管护主体、制度、资金,今年全市农村户厕建改4957户,整村推进13个村,累计完成农村户厕建改88530户。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资约13亿元,新建污水处理站18座,污水提升泵站 42 座,污水管网约261.3km,9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基本管控。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转运体系,共配备村级保洁人员1600余人,电动垃圾收运车605余辆,建成村级垃圾集并点680个,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累计投入造林绿化专项资金8000多万,完成汉江、东荆河岸线35公里绿化,造林1150亩,基本实现岸线绿化全覆盖,汉江、东荆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高质量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全市442个村(社区)换届选举全部完成,干部队伍得到整体优化提升。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实施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对辖区居民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管理,提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积分兑换11次,参与群众6000余人次,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打造成“五务合一”的综合阵地,今年争取财政资金380万元支持14个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所有村实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运行。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广“枫桥经验”,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全市累计排查纠纷隐患8949条,成功调处8651件,其中一般矛盾纠纷2866件,重大矛盾纠纷425件,调解成功率96%。

5.持续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一是保障资金投入。严格落实衔接资金投入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库,市级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1.52亿元,确保资金投入保持稳定。二是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全年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79个,总投资3336.12万元,现已全部完工。三是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全市扶贫项目资产753个,项目实际投入合计35344.19万元,资产原值合计35341.95万元,已确权资产原值合计35341.95万元,确权比例100%。

6.持续推进各类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中央第二巡视组巡视湖北省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举一反三不够”问题排查整改工作,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市级层面举一反三认领问题55个,均做到有整改台账、佐证资料等,不存在弄虚作假和举一反三不够的情况。认真开展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结合国家对湖北省考核反馈的2类12个问题整改工作责任清单,进行全面梳理,认领问题2类10个,将整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制定整改工作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强化工作落实督办,已于2021年5月底整改完毕。中办督查、国务院督查虽然不涉及我市,但我市进行举一反三排查整改,确保落地见效。

二、聚焦重点求突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色鲜明

(一)产业兴旺注入“源头活水”

1.锻造产业链,增强产业引领力。做强一产。2001年首创“虾稻连作”基础上,创新推出“虾稻共作”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全市建成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其中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带动全国发展“虾稻共作”面积1600万亩。做精二产。培育华山、莱克等本土小龙虾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达到16家、加工能力35万吨,加工出口连续16年领跑全国。做活三产。建成生态龙虾城、龙展馆等城市地标,成立全国首家小龙虾主题旅行社,开展旅游商品特色展销会、“魅力虾乡”自驾游等活动,今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亿元。

2.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生态价值。大力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实现“一江清水灌虾田”,虾稻产品在部省市抽检中合格率100%,出口欧盟135项检测指标无一项超标,被列为中欧互认免检农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创新推出油焖大虾、蒜茸虾、清蒸虾、卤虾等128道精品菜肴,开发整肢虾、虾仁、甲壳素及衍生品等系列产品60多种,精心打造 “虾茶道”等系列特色产品,今年小龙虾加工产值达200亿元。提升品牌价值。连续举办十二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和五届虾-稻产业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小龙虾产业大会在潜江举行,“潜江龙虾”“潜江虾稻”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51.8亿元。

3.完善利益链,增强产业带动力。壮大利益创造主体。实施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创建行动和培育计划,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1380家,家庭农场近570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民”村社一体经营。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808万元,带动9505户脱贫户发展生产。强化利益稳定保障。出台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补贴方案,累计发放虾稻产业补贴17811户3069万元,累计为从事虾稻产业的236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1.21亿元。

4.打通供应链,增强产业辐射力。健全物流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传化物流投资6000万建设8.5万方冷库,形成覆盖全国480多个大中城市的冷链物流网。今年鲜活小龙虾交易额逾135亿元。健全电商体系。依托潜网电商、虾谷360、京东潜江馆、牛牛网、翼之虾等电商物流平台,加快推动小龙虾产品销售由线下向线上转型。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小龙虾线上销量较上年增长4倍。健全市场体系。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潜江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小龙虾唯一供应地,小龙虾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激活要素链,增强产业支撑力。强化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筹资2亿元建立龙虾产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近100亿元投向虾稻产业。强化科创支撑。与中科院水生所、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等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良种繁育、检验检测、精深加工等六大中心建设,制定和发布虾—稻产业23项标准。强化人才支撑。依托潜江龙虾学校、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就业训练中心、6家定点培训机构及36家定点实训基地,培训电商人才3000人、龙虾技师10000人、职业农民1.5万人次。

(二)交通建设铺就振兴坦途

1.打造产业致富路。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向城镇、园区延伸,“十三五”时期,通过整合交通、扶贫等部门资金,采取“国家计划补一点、驻村单位帮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社会捐赠集一点”的办法,共筹集资金1.49亿元,完成通达51个脱贫全长355公里的产业扶贫道路建设,修建交通扶贫桥14座。通过改善村级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修建虾稻、半夏、蔬菜等农产品快进快出通道,使村级产业路成为贫困户的致富路。

2.打造生态旅游路。积极整合资源,打造以虾—稻产业和生态资源为支撑的旅游路,建成返湾湖湿地景观走廊、高石碑骑游观光道、熊口小龙虾经济带、龙湾章华台遗址旅游带等农村公路200余公里,带动沿线体育休闲、田园旅游、虾稻产业发展,形成集“湿地公园、生态绿道、生态农业、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品牌。通过乡村旅游、田园采摘、体育节会等活动为贫困户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营收入。

3.打造全域公交路。按照“城乡一体、全域公交”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两次修编公交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5.63亿元,收购农村道路客运车376辆,新购置纯电动公交车444辆,新建充电站8座充电桩150个,新增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0条,城乡公交实现全域覆盖。实施全域公交改革后,300名困难车主得到新的岗位,公交票价同比降低40%以上,全市人民共享舒适、安全、环保、便捷的改革成果。

)党建引领乡村高效治理

1.系统谋划指导推进。制发《关于牢固树立大抓党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各单位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方位全领域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2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形成党建工作要点和清单,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凝聚合力狠抓落实,出台《关于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发挥引领保障作用,为推动乡村治理促振兴提供必要基础支撑。

2.建强乡村工作力量。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班子成员年龄普遍下降,学历明显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占86.63%,大专以上学历占46.2%。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教育,开设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课程,划分社区治理类、农业特色产业类、园区建设类三个类型,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基层干部需求,精准开展差异化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党校作用,整体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着力培养后备干部,指导区镇街道发挥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充实乡土能人库和后备干部库,加强跟踪培养。继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今年面向重点村(社区)培养50名大学生。

3.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严格落实省委组织部“六个一”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渔洋镇拖船埠村、园林街道袁桥社区2个省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我市规范运用省管党费200万元扶持资金,整合各类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拖船埠村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示范点。深挖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累计接待超过1万人次到红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4.大力实施“雁阵工程”。聚焦村(社区)“两委”换届后部分干部党务工作不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深入推进“雁阵工程”,充分发挥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园林街道红庙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森及其所在的红庙社区党委为代表的一批“头雁”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培养覆盖23个区镇街道的100名“强雁”及其所在党组织,着力打造300个基层党建示范点,辐射推动全市近3000个基层党组织整体提升,形成“头雁领航、强雁跟飞、群雁齐追”的“雁阵效应”。

三、重整行装再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续写新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责任不松劲、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守住一条底线。坚决守住脱贫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行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通过定期排查、部门预警、常态化监测等措施,对监测对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严格落实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各项政策措施。不定期开展影响脱贫攻坚成色问题排查和暗访督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

(二)绘就一张蓝图。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突出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制,对照乡村振兴总目标,把握时间节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挖掘优势资源,找准振兴短板,突出薄弱环节,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汇聚全社会力量等方面科学谋划,因地施策,有序推进,打造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形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格局,画好同心圆、绘就新画卷。

(三)抓好一个行动。以全局思维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串点连线成片,高质量培育特色村、精品线、示范带,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抓好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兴业态,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通村组道路连通工程,打造“四好农村路”升级版。整合多方资源,完善乡村治理,保护乡村文化,培树文明乡风。

(四)打造一批亮点。坚持试点先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脱贫基础扎实、产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基层组织战斗力强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富裕富足”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文化素养为核心,以培植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自然风景与田园风光相映、乡村风貌与文化风情相宜、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相融为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为保障,力争3年取得明显成效,5年打造一批叫得响、可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振兴新样板,切实做到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布线成面。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