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推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5-38922 主题分类: 审计 发布机构: 潜江市审计局 发文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15:35:47 文  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7日 15:35:47 名  称: 关于推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为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推动财政资金使用实现规范管理效能提升双目标,现就如何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深度融合,提出一些粗浅的操作建议,旨在构建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绩效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模式。

一、审计准备阶段:以“双融合”理念编制审计方案

在审计立项和准备阶段,需突破传统审计思维,将绩效管理要求深度嵌入审计工作全过程,特别是要注重业务与财务的双向融合。

(一)开展业务与融合的审前调查。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更要深入掌握其核心职能、发展规划、年度重点任务及主要业务运行模式。通过走访业务部门、查看工作报告等方式,把握资金业务的内在联系。

(二)制定业务与一体的审计实施方案

1.目标统筹明确审计工作既要揭示预算执行中的违规问题,也要评价重大项目的实施效果。

2.内容整合针对重点资金领域,同步设置合规性检查要点和绩效评价指标。例如,对“办公经费”,既查是否超预算,也其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人均效能是否最优对“专项资金”,既查是否专款专用,也其项目管理和目标达成度。

3.方法融合明确将大数据分析、实地勘察、问卷调查、成本效益分析等绩效审计方法,与传统的审阅、核对、盘点等财务审计方法并列使用。

二、审计实施阶段以“三同步”方法开展现场审计

现场审计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审计工作要实现筑牢资金“安全堤坝”,确保使用合法合规;打通效能“传导机制”,确保投入有质有效。这两大目标,特别要注重在现场审计中做到“三同步”。

(一)预算编制与目标设定同步审计

1.合规性审计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程序是否规范、依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准确。具体包括:预算是否按规定程序编制和报批,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项目立项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资产配置是否符合标准等。

2.绩效性同步审查绩效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量化、可考核,是否与部门职能和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具体包括:绩效指标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能否全面覆盖数量(如产出规模、服务人次)、质量(如合格率、满意度)、时效(如完成时限、响应速度)、成本(如单位成本、预算执行率)等关键维度;设定的指标值是否基于充分依据,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兼具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有效引导和激励工作提升;各项绩效标准的定义是否清晰明确、无歧义,为后续的绩效监控与效果评价提供客观、统一的衡量标尺。

3.具体做法。通过对比分析,将预算申报的绩效目标与部门年度工作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比对“目标模糊不清”、“预算与绩效目标脱节”等问题。例如,某单位申报智慧政务项目,预算200万元,绩效目标仅简单表述为购买服务器及软件,未设定系统响应时间、事项网上办理率、群众满意度等关键绩效指标,无法体现项目建设的实际价值。

(二)资金支付与执行效率同步审计

1.合规性审计严格审查资金支付审批流程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规、支出范围是否符合规定。具体包括:支付申请资料是否完整,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支出内容与预算项目是否一致,是否存在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问题。

2.绩效性同步分析预算执行进度,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评估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及时性、有效性。具体包括:分析各时间节点(如季度、半年度)的预算执行率是否达到预期计划,揭示执行偏差;核查资金支付节奏与项目建设的实物进度、任务完成节点是否精确匹配,防止出现“款已付、事未办”或“事已毕、款未付”的脱节现象;关注各类账户的资金沉淀情况,分析沉淀资金的规模、成因及合理性,判断是否存在应支未支、闲置浪费等问题;同时,还需评估资金周转效率是否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方式得到持续优化,从而全面提升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3.具体做法。利用软件分析预算执行进度的时序数据。例如,某项目第三季度末执行率仍不足30%(效率问题),立即追溯原因。是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管理问题),还是支付审批流程繁琐(内控问题),或是合同签订滞后(合规问题)从而将一个“执行慢”的表现,同时从绩效和合规两个维度深挖出根源。

(三)项目产出与实施效果同步审计

1.合规性审计检查项目验收程序是否规范、资产是否及时入账、合同义务是否履行到位。具体包括:验收组织是否符合规定,验收资料是否完整,资产登记手续是否完备,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等。

2.绩效性同步评估项目运行效果、服务对象满意度、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等。具体包括:项目实际产出数量是否达到计划目标,各项产出质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或行业规范;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能否有效解决政策所要应对的公共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受益群体对项目成果的满意程度及其具体评价;同时还需考察项目建成后的持续运营能力,包括后续维护机制是否健全、效益发挥是否具有长期性、是否存在过度依赖财政持续投入等问题,从而全面衡量项目的综合成效和长远价值。

3.具体做法。通过数据关联和实地验证。

例如,某人才培训项目资金800万元已按计划执行完毕,程序合规。但审计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发现,参训人员就业率仅提高5%,远低于预期15%的目标。进一步调查显示,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产业发展需要,导致项目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通过实施数据关联分析对比将预算单位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与财政、工商、社保等外部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将政府采购数据与供应商工商信息、历史中标价格进行比对,既可发现围标串标线索(合规问题),又可识别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均价的情况(绩效问题)。再如,将惠民补贴发放数据与人口数据库、社保数据进行碰撞,既可核查虚报冒领等违规问题(合规问题),又可分析政策覆盖面和补贴精准度(绩效问题)。

、审计报告与整改阶段:以“两统一”打磨审计建议

融合审计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被审计单位实现“防未病,治已病”的目标上。要通过提升审计建议的质量和针对性,促进问题根本解决和管理水平提升,实现“诊断式”指出问题与“根治性”提出建议的统一。

(一)拟写“诊断式”审计报告

报告结构上,不应将问题简单分为“预算执行问题”和“绩效管理问题”,而应按“重大专项资金或政策领域”来归类,同时揭示该领域在合规和绩效两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审计中,将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项目进展缓慢(合规效率问题)与扶持政策导向不清晰、示范带动作用有限(绩效问题)合并反映,深入剖析政策设计、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等全链条问题。

(二)提出“根治性”审计建议

建议必须跳出“加强财务管理”“加快预算执行”等笼统表述,要直指问题整改的堵点。

1.从合规问题引申绩效建议例如针对三公经费超预算问题,除要求严格执行预算外,更要建议建立公务活动标准体系,推行公务卡结算,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实时监控,既规范管理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2.从绩效问题倒逼管理改革例如针对产业扶持资金撒胡椒面问题,除建议优化资金分配方案外,更要推动建立项目储备、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硬性挂钩,确保资金投向最具效益的领域。

审计全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四重四轻”

在推进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融合的实践中,几个具有共性的问题,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直接关系到绩效审计的最终成效。

(一)绩效目标管理存在重形式轻实质倾向

部分单位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往往满足于完成形式上的要求,而忽视了目标的实质内容。具体表现为:绩效指标与部门核心职能关联度不强,指标值设置过于保守或脱离实际,质量指标和效果指标缺失或难以衡量。这种形式化的目标设定,使得后续的绩效评价缺乏准确的依据和标准。

(二)绩效监控显现重支出轻效果特征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许多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支出的合规性上,而对资金使用效果关注不足。具体表现为:过度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忽视实施效果,满足于程序合规而忽视实质成效,注重短期产出而忽视长期效益。这种倾向导致绩效监控难以发挥应有的预警和纠偏作用。

(三)绩效评价呈现重材料轻实证现象

部分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过度依赖书面材料,缺乏充分的实证支撑。具体表现为:自评报告流于形式,评价结论缺乏数据支撑,满意度调查设计不科学,第三方评价独立性不足。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基础工作显现重财务轻业务局限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融合度不够,难以全面反映资金使用效果。具体表现为:绩效指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业务特点,绩效数据收集未能有效整合业务信息,绩效分析未能深入挖掘业务规律。这种局限制约了绩效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最后,推动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工作叠加,而是要在审计全过程、各环节同步开展规范性与有效性评价。通过构建这种新型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既能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又能成为政府效能的推进器,确保财政资金既用得规范,更用得有效。(杨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