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018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136525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市农业发展中心 发文日期: 2020年08月24日 09:58:54 文  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年08月24日 09:58:54 名  称: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01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关宗平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如何提升小龙虾产业风险抵御能力的建议(第018号提案)已交由我中心受理,我中心主要领导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潜江龙虾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2019年底,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80万亩,建成了13个万亩和7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标准化生态种养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潜江龙虾养殖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虾稻共作面积1600多万亩。潜江共有小龙虾龙头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产品出口欧美21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全市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潜江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交易集散地,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江建成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18小时内可将鲜活潜江龙虾供应到全国400多个城市,2019年销售鲜活小龙虾21万吨,销售额达80亿元。潜江现有小龙虾餐饮店2000多家,在全国各地开设直营店或加盟店500多家,先后推出了100多道小龙虾菜品,潜江油焖大虾、潜江蒜蓉虾成为中国名菜,每年吸引100多万人到潜江品虾观光。2019年,全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

(二)技术标准全国共享。潜江依托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在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了“产、学、研”于一体的小龙虾创新平台,通过技术进步带动全国小龙虾产业飞跃发展。潜江是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的县市,2019年苗种供应量达75亿尾,保障了长江流域及全国小龙虾养殖的苗种需求。潜江开创了我国人工养殖小龙虾的先河,虾稻连作、虾稻共作模式相继被潜江市水产技术人员探索总结出来,被农业部专家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一场革命,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虾稻共作的诞生为中国小龙虾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潜江是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标准化示范市,在小龙虾养殖、繁育、加工、餐饮技术上共有18项标准,涵盖一二三全产业链的小龙虾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健全了小龙虾标准化体系。

(三)品牌影响与日俱增。我市成功举办十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和三届虾稻产业博览会,打造了全国最具魅力的小龙虾节庆品牌。通过在央视、高铁投放潜江龙虾广告,开展“潜江龙虾”走进香港、联合国总部、世界军运会、柬埔寨等推介活动,有效提升潜江龙虾品牌知名度。我市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积极性,与全国15个地区和59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潜江龙虾品牌运营合作,共享潜江龙虾品牌效益。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英国北欧政党青年干部考察团专程来潜考察,法国苏玳市与我市签订友好城市合作备忘录,潜江龙虾成为外国城市与潜江友谊的纽带。“潜江龙虾 世界共享”鲜明品牌烙印已经形成。近年来,“潜江龙虾”相继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节庆品牌示范基地”,20207月,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227.9亿元,位列全国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第一名,潜江龙虾品牌享誉中外。

二、提案中相关建议的回复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龙虾产业发展,2017年出台了《湖北省小龙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潜江龙虾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就品牌打造、规范发展、统一标准、良种培育、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并提出将“潜江龙虾”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水产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培育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印发《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和《湖北省“虾稻共作 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 年)》,系统谋划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和“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打造。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坚持把建设“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18年,出台了《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行动方案》“黄金30条”,将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分解为38个具体项目正式实施,争取“潜江龙虾”成为“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出台了《潜江虾-稻“走出去”实施方案》,着力推动“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与标准向市外延伸,在更大范围、更多企业共建共享,形成千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中国虾谷,打造“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

严控自然风险方面,虾稻共作模式在设计之初就将洪涝、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考虑在内,该模式自2013年诞生以来,多次成功应对冰雪、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有效保障养殖生产的稳定。2018年以来,我中心联合潜江市气象局、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发布《小龙虾养殖专题气象服务》等技术信息近20期,指导小龙虾养殖户根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气象条件开展生产管理,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好评。

严控质量风险方面,内容与严控饮食安全风险实质相同。我市建立湖北省小龙虾质量检验中心,在养殖、加工、餐饮、流通等环节全面开展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为各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流通、销售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质量认证。我市还相继建成全国首个虾-稻产业大数据中心,16个小龙虾质量安全可追溯中心和1个中心监控平台,实现小龙虾从农田到餐桌等各环节的质量可控与溯源追责,为龙虾质量安全撑起了严密的保护伞。通过开展小龙虾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基本实现市场净化。上线“放心消费虾乡行”公众号暨小程序,创新升级监管方式。

严控市场风险方面,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依托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等平台,不断提升潜江龙虾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一是不断优化政策调控措施,今年受市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虾苗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虾苗价格一落千丈,养殖户效益大打折扣。为保障农户基本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农户损失,我市加大对小龙虾加工企业收储扶持力度,制定小龙虾最低收储价相关补贴政策,使养殖户亩平增收336元以上。二是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改养小虾为养大虾,重视水稻种植。我中心依托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持续开展虾稻共作模式创新,并优化现有养殖模式,今年推广了虾稻共作繁养分离模式5000亩、虾稻共作立体综合生态种养模式2000亩,开展这些模式生产的养殖户均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引导小龙虾加工企业提档升级,针对国外市场受阻、国内市场迅猛发展的形势,组织小龙虾加工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发力,同时引进电商销售人才,成立专门的电商销售部,在线上平台全面布局,线下空白市场区域全面招商,有效拓宽销售渠道。今年,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生产销售形势稳中向好,去年的库存产品基本均已销售,不少企业订单已经排到年后,只有虾仁产品因出口受阻还有些许库存。四是引导餐饮企业依托直播带货、外卖等新零售形式,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当前“虾皇”每日线上销售300多单,“楚虾王”每日线上销售600多单,业务量大幅增加,有效缓解餐饮企业经营压力。“晓飞歌”等小龙虾调味品生产企业借助直播带货的东风,营业额逆势而上。5月3日晚上,“晓飞歌油焖大虾”调料在薇娅直播间上线,超千万网友在线观看,产品一上架,瞬间被抢购一空,销售超过9万单。截至目前该公司当前营业额已达到去年同期水平的2倍,预计全年营业额将达到5000万,同比增长1倍。

防范蝴蝶效应方面,我市正在筹备设立潜江龙虾品牌输出机构,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地方设立潜江龙虾经营办事处,实现潜江龙虾养殖生产、原料供应、产品质量、餐饮消费等方面一个标准,此项举措与您的建议不谋而合。

严控舆情风险方面,掌握舆论主动权,积极应对,二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不良社会影响事件。针对社会上曾出现的“小龙虾喜欢生活在脏水中”、“吃小龙虾会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谣言,我们联合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渔业协会等权威媒体与部门及时辟谣。我市连续举办十届湖北潜江国际龙虾节和三届虾稻产业博览会,不断提高潜江龙虾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借助一系列子活动,有效扩大市场消费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当前,国内小龙虾消费市场已达3000亿元以上规模,远超国外消费市场数倍。

你们提出的建议对促进潜江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将积极作为,履职尽责,为潜江龙虾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感谢你们对龙虾产业的关注和建言献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