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197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印德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缓解农村土壤污染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此建议对保障我市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为满足农产品刚性需求的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化学产品,但在满足产量需求的同时,大量化学产品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各类污染问题,如化肥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酸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进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进入大气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功能破坏,增加水体及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带来人畜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同时,还有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等都在加剧着农村土壤污染。作为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村垃圾管理部门,市农业发展中心和市城市管理局在缓解农村土壤污染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现化肥使用负增长。近五来年利用市乡两级电视台、村墙体广告、农技情报、施肥通知单发放、施肥挂图、现场观摩、流动宣传车,结合春耕生产、科技四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宣传培训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认识。累计培训8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及农民共计4681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及38.79万份,召开各类现场会30次,开展肥料田间试验55个,举办各类示范片面积37.4万亩,采集检测土壤样品4072个。全市累计配方肥施用面积635.38万亩,使用配方肥10.5万吨(折纯),减少不合理施肥量7630.34吨(折纯),主要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了39.3%。有机肥使用量稳步增长,2019年绿肥应用面积达到1.995万亩,人畜粪尿应用面积达到22.995万亩,商品有机肥应用面积达到15万亩。
2.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实现农药使用负增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生态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科学化学防控、高效植保药械应用等措施,农药利用率由2015年的32.7%提高到2019年的38.7%,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由2015年的30.6%提高到了2019年的41.2%。在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同时,农药总的使用量整体逐年降低,2019年使用量723.22吨,较2015年使用量(783.45吨),减少了60.23吨。特别是虾稻共作技术应用,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调查表明:虾稻共作田水稻病虫害防治用药次数平均1.85次,比非虾稻共作田(2.79次)减少0.84次;杀虫剂、杀菌剂用量合计200.77克,比非虾稻共作田(310.9克)减少110.13克,减幅35.4%。
3.大力推进农村废弃垃圾物分类处理,确保垃圾不落地。一是2019年,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在周矶办事处雷潭村和范新村开展减量化、去桶化试点,在杨市办事处代滩村、李滩村等19个村开展“三无”试点,实现无桶、无袋、无垃圾。截止2020年5月,全市已有233个行政村开始实施精准治理减量去桶。二是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保洁员工采取摇铃或喇叭声上门收集的作业方式,在每天上午9时30分前和下午5时30分前两次上门收集废弃垃圾物,若农户家中办“红”、“白”喜事,要提前一天告之垃圾清运人员,公司将另配专门垃圾容器,强化过湿垃圾处置,确保垃圾不落地。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初见成效,但在转变农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生产观念、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等促进绿色发展上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市农业发展中心和市城市管理局将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工作力度,为我市农村天更蓝、水更绿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