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T020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3-18097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3年07月27日 09:56:54 文  号: 文  号:无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7日 09:56:54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T020号提案的答复

李弟中委员:

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关于推广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市农机推广机构实际定编人员17人,由于历史原因,实有在编人员30人,现平均年龄52岁左右,因为超编20年来一直没有新人进入系统,确实存在农机推广经费不足、队伍年龄老化断层、高等教育培养的农机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形成市镇(派出)两级公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确保事有人抓、活有人干、责有人负,明确农机推广人员岗位职责,完善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每年通过知识更新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农机推广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技术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健全完善推广人员岗位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在一些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分区域成立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来整合力量,有效解决推广经费不足、合力不足的问题。例如,机收损失率调查、北斗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农机作业补贴项目实施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提升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分阶段逐年解决部分乡镇办公条件,强化基层推广体系建设,确保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另外积极争取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促进农机推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二、关于加快补齐农机化基础设施短板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快补齐农机化基础设施短板。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田间道路都是优先设计、优先建设,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每年田间道路投资近3000万元。2019年—2022年,修建碎石路和水泥道路共计525508米,有效解决了农机“下田难”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难的问题。二是加快农机维修、农机库棚、农产品烘干仓储设施、区域性抗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大中型农机维修网点55家,基本满足全市农机维修保养需求;在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扶持和带动下,近三年全市新增农机库棚22个,占地面积4520平方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机“住房难”的问题;围绕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对烘干机做到优先补贴、应补尽补,2020年以来补贴烘干机148台,新增批次烘干能力4280吨,使用补贴资金710万元,2022年通过粮食烘干能力提升工程,补贴6家粮食烘干处理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粮食烘干机321台,批次烘干处理能力达10870吨,基本满足全市粮食烘干需求;2022年,投入12万元在老新镇农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抗灾救灾中心,以各区乡镇街道为成员成立农机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保障重要农时、极端天气下防灾减灾机具调度。三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促进农业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农机化补短板行动,引导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以农机装备、设施建设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统筹推进土地、资金、技术等全要素集成配套,形成强大保障合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三、 关于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对“机器换人”、机械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市狠抓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共享、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示范创建等多种措施,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共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114家,从业人员2670人,拥有各类农机具3650台套,资产总额达1.5亿元,年服务能力240万亩次,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0家。一是加强管理指导。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内部管理现代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建立完整、完善、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农机使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作业服务机制,着力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抗风险能力。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引导合作社融合跨区作业、订单服务、土地托管、农机保养维修等多种服务模式。通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观摩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使其由传统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等其他领域全面拓展。三是夯实服务能力。强化对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培育,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通过每年开办合作社班、操作班、维修班,全面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管理经营水平以及农机从业人员服务水平,2019-2021年,共培训合作社理事长180人次。大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地深松、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补贴等项目实施;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向合作社倾斜,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添置和更新,增强合作社装备实力。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抓好农机合作社示范带动,每年选择2-3家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合作社作为典型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社,开展部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的遴选和推介工作,并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业务上指导,充分发挥示范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加快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四、关于加快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发展

我市农业机械化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202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5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6%,完成了由初级阶段到中高级阶段的转变。一方面持续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通过农机作业补贴政策着力提升播种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在秸秆处理环节持续发力,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另一方面发展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助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实施好北斗农机智能终端补贴项目,目前全市拥有智能终端1216台;加快推进禹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北斗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82.5万元;指导碧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先行建设1万亩智慧化农业基地,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智能农业装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投入资金400万元建设气象站、虫情站、智能排灌系统、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实施装备。通过创新引导,精准服务,努力把碧农智慧农场打造成培育新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带动周边种植业节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种植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步提升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争取农机作业补贴项目由耕、种、管、收向烘干、收储、加工等环节延伸;强化对上争取工作,筹措资金集中打造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点,辐射带动我市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

最后,感谢李弟中委员对农机化发展的关注,我们将踔厉发、勇毅前行,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农机力量。


相关链接: